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肇州县的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为主,土壤pH 值为8.02。玉米是该县耕地产出率最高的作物。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4.92 万hm2,年播种玉米面积在12 万hm2 左右,通风透光已成为玉米生产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文章以永胜乡永胜村村民的1.67 hm2 地的间作技术为例,对玉米与马铃薯、红小豆间作的成效与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玉米、啼不同间作方式对小豆、玉米的产量、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单位面积产值有不同的影响,在设计的各处理中,任何一种间作方式均比单种玉米和单种小豆经济效益高;玉米单种和小豆单种经济效益相当;以1.5m玉米行间间种2行小豆,有利于小豆、玉米生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打破传统的作物栽培模式,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和边际效应增产潜力,并且利用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达到增收目的。经示范,地膜马铃薯产量可达1 500 kg/667m2,玉米产量600kg/667m2,按当年市场价计算两料667m2毛收入  相似文献   

4.
玉米间作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属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搭配种植,是这几年我县调整种植结构的一种新的尝试,最常见的就是玉米间作红小豆这种种植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玉米和白菜通过合理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高矮秆作物的立体生长空间,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种植效益,平均亩效益超过3000元,比常规小麦-玉米连作模式的亩效益提高了2倍,且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结合。1选地整地土地要尽量选择肥厚疏松的砂壤土,以利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生长。整地时亩施农家肥4500kg(肥必须沤制腐熟),生物钾肥2—3kg,复合肥60—70kg或碳铵50kg、过磷酸钙100kg,耕好地后整好待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8.
<正>玉米—马铃薯间作(在大春作物玉米播种的同时间作马铃薯),将高秆的玉米与矮秆的马铃薯进行间作,利用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相结合的原理,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间作后,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间作玉米套种大白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马铃薯间作玉米套种大白菜的技术在山东省平阴县大面积推广,且效益逐年提高。一般每667米2产马铃薯2000~2500千克,玉米  相似文献   

10.
两年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间作田的每亩产量,比单种玉米或单种马铃薯的产量增加20%以上.玉米是喜光、喜温的高杆作物,而马铃薯是喜凉爽、耐荫的矮杆作物.在玉米宽行内间作马铃薯,两者都能生长发育良好.玉米马铃薯间作地上的玉米密度,由3068株/亩逐渐增加至4669株/亩,每亩玉米产量从340公斤/亩递增至452.5公斤/亩。因而,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密度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及糖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马铃薯与玉米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马铃薯单作(对照)和间作(2行马铃薯间作2行玉米)2种栽培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测定,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糖类物质的影响。【结果】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的茎粗、单株主茎数、单株匍匐茎和单株根干物质重量及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间作可提高马铃薯单株分枝数、单株匍匐茎数、单株小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茎叶和单株块茎的干物质重量,并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单薯重、单株产量及复合产量(P<0.05,下同)。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间作马铃薯叶片、匍匐茎和块茎中糖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叶片的影响较大,间作马铃薯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均显著低于单作。【结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与玉米2∶2行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该间作模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间作时,2种作物的种植时间常常不同,晚种作物一般会因先种作物的抑制而在中后期表现出恢复性生长,这对晚种作物的产量和间作增产优势大小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中间作玉米是否存在恢复性生长以及什么时期开始恢复性生长。【方法】以4行玉米间作4行马铃薯、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玉米、单作玉米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生育指标进行动态观测。【结果】从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生物量数据来看,玉米移栽后75 d之内,单作玉米的生长速度大于间作玉米,间作玉米边2行的生长速度大于边1行;玉米移栽75 d之后,单作玉米的生长速度小于间作玉米,间作玉米边2行的生长速度小于边1行。【结论】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玉米表现了恢复性生长;其开始时期是单作玉米、间作玉米边1行、间作玉米边2行三者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生物量差距由扩大趋势变为缩小趋势的时期,这一发现有利于在生产实践中确定玉米恢复性生长的开始时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和病害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增加了对光、水和肥的利用率,减少了遮阴以及增加了光合作用,从而延缓叶片衰老,具体表现为间作玉米叶片衰老速度均比净作慢,其中与大豆间作以2∶3差异最显著,与马铃薯间作以1∶2、3∶2、2∶7和4∶4差异最显著。由于大部分病害是玉米锈病,只在活体叶片上才能够生存,因此衰老较快的叶片发病较重。另外,间作能够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以马铃薯间作模式2∶1、2∶7、1∶2和2∶2差异最为显著。研究还表明,间作能够增加复合群体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正1.选用良种马铃薯:选用费乌瑞它、鄂马铃薯10号、鄂马铃薯5号、东农303等优良品种。玉米:选用湘玉10号、福单2号、鄂玉26、正大999、吉玉3号等。红薯:选用86-21、豫薯7号、SL-19、美SL-9、豫薯868、南薯88。2.规格种植马铃薯播种时按1.5~1.7米开厢,套种紧凑型玉米按1.5米开厢,套种平展型玉米按1.7米开厢。马铃薯高垄双行种植,垄高25~30厘米、宽40~45厘米,小行距35~40厘米,株距23~25厘米,每667平方米  相似文献   

17.
18.
马铃薯间作玉米(在马铃薯播种的同时间作大春作物玉米),利用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相结合的原理,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说明,间作种植以2∶2模式复合单产量最高,以4∶2模式复合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9.
栾川县地处深山区,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由于三川、冷水、叫河及陶湾4个乡镇海拔较高,光热资源更是不足,农作物多为一年一熟。为了进一步提高有限土地的综合效益,栾川县在高海拔地区推广了春玉米与马铃薯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栾川县推广该技术模式的主要意义(一)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和自给问题栾川县耕地较少,农业基础条件较  相似文献   

20.
地膜马铃薯间作玉米复种大白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地膜马铃薯间作玉米复种大白菜栽培模式,并介绍了该模式下地膜马铃薯间作玉米以及大白菜的栽培技术,以期对提高高寒地区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