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选用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籼稻IRBB21为抗源供体(Xa-21),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的晚粳T91-50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花培转育显性抗性基因Xa-21.结果表明,连续回交结合在B2F2中选择偏粳的抗病植株花培,是籼粳亚种间转育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快速、有效方法,并对连续回交转育显、隐性抗性基因的技术特点、速度和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部分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江苏省近年生产上主栽的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来源,探讨采用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以抗条纹叶枯病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和感条纹叶枯病的梗稻品种武育粳3号为对照,对江苏省近年来育成的28份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并利用与 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对抗病品种的亲本来源进行了系谱追踪.结果显示,与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能准确鉴定含该基因的抗性品种,该标记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系谱分析证实江苏省大部分抗性粳稻品种如镇稻88、徐稻3号、南粳46等均含有来自籼稻Modan和Mudgo的Stv-b~i基因;而不含Stv-b~i基因但对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粳稻品种如扬辐粳8号、淮稻9号和淮稻11号则可能具有其他抗源.表明生产上利用的主栽粳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具有多种抗源,对聚合不同来源的抗性基因及培育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两种主要病害。积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既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我省晚粳稻的主要育种目标之一。通常采用籼粳稻杂交和回交的方法转育抗病基因,在国外已育成一些抗病的粳稻品种。但由于籼粳杂交后代分离广泛,不易稳定,育种年限很长。1975年以来,我们应用花药培养固定籼粳杂种后代,明显地加快  相似文献   

4.
在三系杂交籼稻亲本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亲本遗传距离,增强杂种优势,以及利用粳稻优质特性,是杂交稻育种途径之一.但籼粳交后代分离世代长,育种周期长.采用籼粳交F1花药培养的方法快速育成保持系花1B,然后核置换育成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使育种周期大大缩短.该不育系为籼粳中间型(程氏形态分类指数为12分),株叶态偏籼,粒形和米质偏粳,生育特性弱感光,异交特性好,配合力较高.已配制优质杂交稻组合花优63,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正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省280份水稻新品种(系)进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中对稻瘟病具有抗性的品种较多,粳稻和籼稻对稻瘟病具有抗性的品种分别占粳稻和籼稻总数的59.76%和63.07%;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较好,抗病品种比例占粳稻总数的72.19%,但籼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较差,抗病品种比例仅占籼稻总数的18.02%;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83个,占供试水稻总数的29.64%,其中粳稻品种有75份,籼稻品种有8份;对稻瘟病表现为抗病但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感病的粳稻品种有24份,籼稻品种有62份。  相似文献   

6.
浅议我省杂交水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议我省杂交水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华泽田,张忠旭(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辽宁是杂交粳稻的发祥地,早在20年前,杨振玉先生针对梗粳交优势不强和粳稻品种中恢复资源贫乏的实际问题,采取籼粳架桥人工制恢的技术路线,引入IR8籼稻矮秆、丰产、恢复基因,采取IR8...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对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的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而Pi1/Pik-h、Pi5/Pi9和Pi9/Pi20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粳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群体致病性分析表明,绝大部分的抗性基因在云南已经失效,需发掘新的抗源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8.
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论指导下,亚种间杂交为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北方栽培粳稻品种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标记Indel与SSILP分析了不同年代与地区北方粳稻品种的籼型血缘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籼型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籼稻血缘含量与每穗粒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对籼粳杂交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育种家通过“选择”将控制穗粒数与粒重的籼稻增产基因GN1a、GS3部分固定于北方粳稻基因组中,淘汰了适口性差的籼稻高直链淀粉基因Waxy以及不符合北方农民收获习惯的籼稻落粒基因qSH1,同时保留了北方粳稻原有的理想株型基因DEP1,宽粒基因qSW5.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籼粳杂交优势利用理论”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因稻种类型而异,一般粳稻重于籼稻,晚熟种重于早、中熟种。所以在晚熟类型粳稻中筛选抗稻瘟病的材料更为重要。 关于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较多学者主张采取籼粳杂交,从籼稻中导入抗性基因,培育高抗品种,并已取得成效。但若能从粳稻中筛选出抗源,直接提供育种应用,将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因Pi-ta和Pi-b是最早被克隆的两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粳稻中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稻瘟病抗性育种。为明确上述基因在江苏粳稻中的分布,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Pi-ta和Pi-b的功能标记,对40个粳稻品种和665份粳稻新品系进行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江苏粳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分布,其中Pi-b的分布频率高于Pi-ta的频率,连粳系列品种大都不携带Pi-ta和Pi-b抗性基因,而武粳系列品种则基本含有上述抗性基因。粳稻新品系携带抗性基因Pi-ta的频率与推广品种相比变化不大,但携带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推广品种,这说明人工改良水稻品种有利于抗病基因Pi-b频率的提高。四种基因型中,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60.0%,其次为Pi-ta/Pi-b,占33.5%,基因型pi-ta/pi-b的分布频率为3.9%,而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低,只占2.6%。从4个组合的抗性基因来源看,抗性基因Pi-ta则可能来自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而Pi-b则可能来自武粳13、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从4种基因型后代的获得频率看,以南粳44//武粳13/关东194获得抗性基因型Pi-ta/Pi-b后代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共测定了20份水稻品种和3套同核异质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份水稻品种中高抗品种11份,占55%,其中粳稻品种的抗病性较强。12个水稻不育系的抗病性均比其相应的同名保持系差,不育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T型不育胞质的抗病性较强,D型、G型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差。16个近等基因系中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抗病。在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于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单基因品种。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pathogenicity of 36 isolat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in the Yunnan Plateau, China, was evaluated. It was evaluated on 29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a set of seven varieties to identify pathogenicity, i.e., Haonuoyang, TN1, Kogyoku, Zhenzhu'ai, IR26, Nanjing 33, and Kinmaze, which may be considered as a set of differential varieties for Xoo races from Yunnan japonica ri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ven varieties was further confirmed. The results showed reversible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s between isolates and varieties. The isolates were classified into nine pathotypes from pathotyp Ⅰ to Ⅸ according to their pathogenic reactions on the seven rice varieties. The pathotype V was the epidemic, whereas pathogen Ⅶ was the most pathogenic. Most japonica varieties grown in the Yunnan Plateau were susceptible to Xoo. The rice lines IRBB21 (Xa-21), Zhachanglong (Xa-22,, Xa- 24,), and IR1545-339 (xa-5), which were resistant to all the isolates tested, can be used as donors of resistant genes for bacterial blight in japonica rice breeding in the Yunn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5.
40多年来,我省育成水稻品种的系谱组成中几个骨干亲本的血缘主要来自早籼广、陆矮4号、矮脚南特,中籼IR26、IR29、密阳23,晚粳农垦58等,占全部育成品种(不包括地方品种)的70%。未来的育种策略,除以现有育成品种为基础外,还必须进一步开发和引进国内外优质稻种资源,拓宽遗传背景,不断丰富我省水稻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绿核菌属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引发的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抗病种质资源稀少成为限制水稻抗病性育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17份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育种亲本为试验材料,在稻曲病自然发病重病区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鉴定品种中抗病品种2份;中抗品种17份,占鉴定材料的14.53%;中感品种56份,占鉴定材料的47.86%;感病品种42份,占鉴定材料的35.90%。研究分析表明,品种的孕穗期-抽穗期气候条件及穗部特征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影响,籼粳亚种间品种整体抗病性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曲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分析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接种鉴定对52份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稻株携带的抗性基因,分析亲本材料稻瘟病抗性与其所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间的关系.[结果]从52份适应华南生态条件的籼稻亲本材料中筛选获得4份广谱抗源(2份抗谱为100.0%,2份抗谱为92.9%);常规稻较恢复系和保持系具有更高的稻瘟病抗性.ZA1、ZA9和ZB9生理小种较ZB1和ZB5生理小种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具有较低的抗性频率.Pi-ta和Pi54基因的出现频率最高,均为0.42;其次是Pib基因,出现频率为0.37;Pi-km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仅0.06;所有籼稻亲本材料中均未检测出Pi9基因.携带Pib+Pi54+Pi-km和Pi-ta+Pib+Pi54三基因稻株的抗性高于所有单基因或双基因稻株.[结论]华南常用籼稻亲本材料中存在着优良的稻瘟病广谱抗源,可利用这些抗源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培育抗病优良品种.多个抗性基因聚合能有效提高稻株对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育种实践中应加强多基因聚合材料的创制和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水稻栽培品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来源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明确高产水稻品种中与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性质,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53个典型的籼粳品种和近年育成的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理化品质和RVA谱特征,并利用根据籼粳基因组序列差异设计的Wx、Sbe1、Sbe3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了53个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并分析了3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学效应。【结果】3个分子标记均能很好的区分3个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籼粳来源,根据3个位点的基因型可将53个品种分为6种类型。单个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基因型品种间淀粉的理化特性(AC,GC, RVA)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3个基因的联合效应在不同基因型组合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3个基因在高产品种培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重组,而且3个基因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基因(籼粳)对稻米淀粉的合成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其中Wx基因的影响是最主要的,Sbe1、Sbe3基因次之。3个基因位点的分子标记可为高产品种的品质改良提供快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祁连山高寒牧区肉羊生产杂交模式,2008年-2010年连续3年以特克塞尔、白萨福克、邦德和澳洲美利奴4个引进品种为父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采用AI技术开展杂交试验。生长观测表明,特甘细羔羊断奶体重为27.71 kg,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合;6月龄体重达到31.04 kg,比邦甘细、白萨甘细、澳甘细和对照组分别高出8.79%、14.15%、18.42%和33.97%。屠宰结果表明,特甘细的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率、骨重和眼肌面积均最大,骨肉比最小。同时,特克塞尔杂种羔羊肉的pH值、嫩度等肉品质指标较优。由此表明,“特克塞尔X甘肃高山细毛羊”是祁连山高寒牧区生产优质羔羊肉的最优杂交组合,特克塞尔是改良甘肃高山细毛羊的最优父本。  相似文献   

20.
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条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12个菌株和20个细条病菌株的抗性差异及其对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高抗,其中xa-5,Xa-17抗性基因品种兼抗细条病,但携带xa-13,Xa-21基因的抗性基因品系则感细条病。进一步表明水稻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是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控制的。IRBB3,IRBB4,IRBB5,IRBB13,IRBB21和阿苏稔(Xa-17),丰锦(Xa-18)等7个单基因品种对我国的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具有鉴别力,划分为5个小种。依据20个菌株在15个近等基因系上的致病力差异将水稻细条病菌株分为12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个组。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水稻细条病菌株致病性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