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荷塘童趣     
荷塘,我们的村子。因村子里有一片荷塘,遂取名荷塘村。 荷塘横在村子当中,把千余人的村子南北隔开。村里人沿塘而居,两岸住满了人家,仿若荷塘是最为值得信赖的依靠了。  相似文献   

2.
荷塘童趣     
正荷塘,我们的村子。因村子里有一口荷塘,遂取名荷塘村。荷塘,横在村子当中,把千余人的村子南北隔开。村里人沿塘而居,两岸住满了人家,仿若荷塘是最为值得信赖的依靠了。往西,荷塘与一条弯弯的小河相连,塘水常年清澈,精致别雅,藕莲丰饶。村里人与它相偎相依,我的童年也在清塘荷韵里充满了生趣。春上,荷塘即展开风姿。一塘碧水像一面镜子,铺开一片秀色。荷叶初露,嫩嫩的,圆圆的,巴掌一般大小,似一个个可爱的花朵,稀稀疏疏贴于水面。  相似文献   

3.
清江情     
清江临平(乐)、荔(浦)、昭(平)三县,江水清澈。就在这十余公里长的清江中段,住着一户人家——闻名平乐的造林大王左思明家。昔日这里荆棘丛生,芒草遍地,在左思明的开发下,仅六年的时间,十多条冲沟,几十个山头,两千多亩山地,全部换上了绿装。 不信命运信政策 1983年冬,50岁出头的左思明看到政策一年比一年稳定,再也按  相似文献   

4.
故乡很是古老了,古老得没人说清楚它的历史,然而,老家门前那棵古榆树更老,爷爷说祖上几辈子人都不晓得树是谁家栽的,据说村子有人家时,古榆树就已有水桶般粗细了。我很喜欢那棵古榆树,因为它给人留下很多有趣的故事,它不仅教育了人、培养了人,还是村子发展史的见证。古榆树位于村子的中心处,高三十多米,胸径四米有余,远看像一个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在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兴县西南有一条上万亩的荒山沟,过去,这里曾有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到70年代末,村子里老的老,走的走,只丢下十几孔残破土窑洞和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岭。十多年后,有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举家搬进了这条荒凉、冷寂的山沟里,用心血和汗水打造了一座“绿色庄园”。这位创业人就是共产党员,山西兴县贺家会乡的一名普通乡干部韩志海。 1996年春,全县掀起拍卖“四荒”  相似文献   

6.
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就把俩个村子隔开了。喝着同一条河里的水,因为多年的宿怨,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却不多。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年幼孩子,往往在大人的“教唆”下,和对岸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成了“仇人”,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  相似文献   

7.
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就把俩个村子隔开了。喝着同一条河里的水,因为多年的宿怨,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却不多。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年幼孩子,往往在大人的“教唆”下,和对岸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成了“仇人”,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  相似文献   

8.
行走在黄土高原上,每走近一个村子,总是先看见稀稀落落的一圈杂树,比如杏树、柳树、白杨树、榆树,便感觉是那些树把一个村子箍在了里面,像一圈杂乱排列着的肋骨;再往近走,就看见村子最高处的一座庙了,神是一定要住在高处的,高处才可看清世间的一切,这时你就想:或许是一座庙把一个村子拴在了这里,像一个人在地埂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冰草绳把一头牛、驴,或者一只羊拴在那里,绳子有多长,它们吃草的半径就有多大;再往近走,你就会看见学校了,作为村里最大的一个院落,在干燥得让人嗓子眼里冒烟的空气中,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仿佛清亮的泉水在哗哗流  相似文献   

9.
故乡     
我的故乡位于县城西北面一条狭长的山沟里。从沟尾到沟口也不过七八里 ,主沟的两侧布满了大大小小二三十条小毛沟。村子就建立在沟西一片比较平缓的山坡上 ,坐西北向东南 ,全村四五百口人都姓郝 ,顾名思义所以叫郝家沟。我小的时候 ,故乡可以说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山庄。碧兰的天空 ,清澈的小溪 ,众多的野兽 ,烂漫的山花 ,清新的空气……这一切虽然已过去了数十年 ,但至今仍是那样的熟悉。当年我们村子里地多人少 ,土地分布在沟两侧的山洼里和东西垣上 ,沟前沟后的山坡上、毛沟里都长满了千奇百怪的灌木林 ,河沟中则长满了高大挺拔…  相似文献   

10.
卢技群 《森林与人类》2014,(12):110-111
<正>宜丰县潭山镇洑溪村古名沙陇村,村子整体朝向为坐北朝南。在村子北面保存有一条至今有1000多年的风景林带,村民俗称风水林。相传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吴氏族民迁入此地建房兴村。兴村之初,村里并不安宁,常有风灾损民房,水灾毀庄稼,人丁不旺,六畜不顺。后村人请风水师指点,才知村子属平阳之地,又紧依耶溪河岸,易染"风雨煞",需在村后东西向修筑一堤并栽上树以"把风水"、避煞。于是村民按此指点,在村后修筑了一条长800多米、宽3.5米、高3米的风水长廊。后来村里果然风调雨顺,人财兴旺。因而世世代代村民  相似文献   

11.
香香和臭臭     
平顶山脚下的深山老林中,坐落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南顶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着全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镇。阿英家就住在面对着大山的村子最东头。阿英全名刘淑英,她个头不高,脸晒得黝黑,浑身透着干练劲儿,在村中是有名的厉害媳妇儿,在家是丈夫和儿子的绝对领导,这不,自作主张给这生活并不宽裕的家又添了两口儿——香香和臭臭,丈夫连大气都没敢出一口。  相似文献   

12.
香香和臭臭     
平顶山脚下的深山老林中,坐落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南顶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着全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镇。阿英家就住在面对着大山的村子最东头。阿英全名刘淑英,她个头不高,脸晒得黝黑,浑身透着干练劲儿,在村中是有名的厉害媳妇儿,在家是丈夫和儿子的绝对领导,这不,自作主张给这生活并不宽裕的家又添了两口儿——香香和臭臭,丈夫连大气都没敢出一口。  相似文献   

13.
家乡的小河     
在越城岭支脉的白马山下、资江岸边,有一个聚居着600多人口,方圆十余平方公里的小村子,这便是我的家乡。家乡村头有一座孤山,叫雷公山,形如人头。其下长方形的田垌就象是人的胸脯。发源于白马山的这条家乡小河,就是资江的一条支流,它流经雷公山后,再从田垌中蛇行穿过。沿河两岸柳树稠密,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就象是一条系在家乡胸脯上的绿色领带。看山山青,看水水秀,再有那掩映在绿荫丛中的一座座竹篱农舍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情画。我就是喝这条河的水长大的,在这如画的田园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有着…  相似文献   

14.
武川县厂汉木台公社麻迷图大队有个刀拉忽洞村。到春暖花开时,站在远处一瞭,村子象裹在绿汪汪的云彩里。这是全公社植树最多的村子,也是全社植树最早的村子之一。说起刀拉忽洞的树,得先说说韩二邦。一九五六年,刀拉忽洞连片树叶也没有。这年春季,上级拨下一百来株杨树苗,号召人们栽树,因为当地没长过树,人们怕栽不活,都没动手。韩二邦说:“活了算,不活拉倒,就多滴几点汗!”他在一处沙滩上,把百十来株树苗都栽上了。后来,这些树都活了,老韩欢喜得象个孩子,见人就说:  相似文献   

15.
这里原来叫卧虎场,曾是水清草茂、藏龙卧虎之地。不知何时,人们把卧虎场叫俗了,叫白了,变成了“蘑菇场”。喀喇沁旗大牛群乡蘑菇场村有200多户人家,就象被两条线穿着,挂在一条干河套的两边。村民们守着这条干河套和岩石裸露的荒山,艰难地混日子。1984年,一场洪水,淹没了河床,把蘑菇场人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的信心冲刷得一干二净。孩儿哭娘叫,人们都拾掇着那  相似文献   

16.
北方的土炕     
我国的北方气候寒冷,住平房的人家一般都离不了一条土炕,土炕代表着一个家。人在土炕上出生,土炕上长大,土炕上老去,一生都离不开土炕。"家暖一条炕",在寒冷的冬季,只要把炕烧得热乎乎的,室温低一些也不怕。土炕是取暖的地方,是栖息的地方,也是孕育爱情和生儿育女的地方。在贫穷的农村里,人们住房少,孩子多,一家几口都挤在一条炕上睡。"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  相似文献   

17.
那棵缅桂树     
在我们村子的西边,有座占地很大的寺院,名字叫做安福寺。虽说是座寺院,但到这里进香的人却不少,只有到了每月初一、十五,村子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才会到里面上香,吃一吃斋饭。但你不要以为安福寺因此就遭冷落了,相反,村子里的人每天到这里来的却有很多。安福寺...  相似文献   

18.
婺源的狗     
这次去婺源,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狗。在小桥流水的李坑徜徉,见得最多的就是随处酣睡的狗。桥边,巷口,甚至村路的中央,稍不留神,就有一条狗横卧当街,让只顾抬头观景的你,着实吓一跳。然而狗却连眼皮也懒得抬一抬,继续它的白日梦,令人不由艳羡:做人不知哪里好,做狗却是婺源的最佳。印象中见到的都是猫慵懒的样子,这么多的狗大白天集体睡觉还真是少见。不知是不是因为秋阳正好,还是因为婺源民风淳朴、狗不用看家护院?可能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为在村子里走门串巷,发现整个村子都是开放的,随便推开一道门就能进,刚刚还在街上,不知不觉就进到人家堂屋里,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一点也不设防。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三月,我们从绥江县林业局获悉,该县会仪区偷砍盗伐集体林木的事件不断发生。严重的是1月27日至2月5日,会仪镇的莲花、大河、大板、红中和黄坪乡的大田、茶林、关斗等村,每天有几十人至上百人进山盗伐集体林场的林木,(其中莲花村就有230多户人家进山盗伐林木,进山户占总人数的80%。)几天时间,五百多亩郁郁葱葱的水源林毁于一旦。据初步调查共盗伐中幼林杉树,杂木一万多株、材积二百立方米,水竹上百吨,由于水源林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的用水问题。这一哄抢盗伐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据县主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花     
故乡来人说,我们村子附近,辟出一大片地专门种植各式鲜花。村子原来名叫花园头,现时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了。村后的清源山,已建设为风景区,不是村里的人,入山还得买门票。故乡人都喜爱花。早些年,梳发髻的多,头上戴花,不是簪那么几朵,而是用细麻线把花朵串成项链似的,盘成圈围着发簪。谁家嫁娶办喜事,少不得买几十上百串各式鲜花。女客人进门,端茶的同时给她发髻戴上一串花。来帮忙办喜事的妇女,个个头上也是一两串花,这是对主人喜事庆贺的一种表示。戴花的多,栽花卖花的也多。每天清晨,卖花女的竹篮里,摆放着沾满露水的鲜花,沿大街小巷走过,飘下一股幽香。故乡人爱花种花,历史悠久。我家住的村子叫花园头,想必古时也是种花人多的地方。村里随便走到哪家,门口少不了有几棵龙眼树,墙边至少也有几棵花。村前的龙眼树,株连株,片挨片,郁郁葱葱,开花时节,清香沁满胸肺。村口的池塘,一簇簇荷叶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一片翠绿中,落红点点,秀色夺人。家家房前屋后的花,有的斜倚门外,有的探露墙头,有的爬满竹篱。有香馥的令人陶醉的含笑、米兰,有娇妍艳丽的月季,还有像火把高高擎起的大红鸡冠花,像乐队里大喇叭似的牵牛花……真是遇目成色,入鼻有香。有一种叫不出学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