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凶猛     
就在几年前 ,我曾看过一篇小说 ,小说的题目叫《动物凶猛》。那部小说写得不错。现在我已记不清小说里面主人公的名字了 ,只记得这部小说和生活在自然界、动物园里的动物没有什么干系 ,写的是一种叫人的高级动物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书上的文字告诉我们 ,人在没有被称之为“人”的时候 ,是很脆弱的 ,他们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不断地警告着他们 :不要放松警惕 ,要时刻提防着其它动物的袭击。人在那个时候 ,犹如一株芦苇 ,随时都有腰折的危险。他们也许会在躲过了凶猛动物的袭击以后 ,口喘粗气 ,不断地抱怨着老天为什么会如此对待自己。当我们的…  相似文献   

2.
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这是清代郑板桥写的一首咏《兰》诗,对兰的优美叶态、芬芳及习性等作了生动的描写和赞美。  相似文献   

3.
1986年6月,我从昭平县供销学校调县林业局工作。到机关上班的第一天,我便在办公室里看到了《广西林业》,略加创览,便发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期刊。我与《广西林业》的情结也由此而生。十多年来,我的成长、我的进步,是和《广西林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广西林业》给我的帮助和启示。《广西林业》是广西区林业局主办的双月彩色林业期刊,根据需要年间还出增刊。作为区林业局和林业局党组的喉舌,它是区林业局联系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和林农的桥梁和纽带,代表着广西林业界林业报刊的最高水平。作为林业基…  相似文献   

4.
动物习性奥秘过去,人们曾对许多动物的习性产生过误解,其实……鸳鸯并不白头偕老雄伟壮丽的长白山区,是鸳鸯的故乡。生活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实地观察,撰写并发表了《野生鸳鸯生物研究》等论文,证明雄鸳鸯是个薄情郎,否定了鸳鸯生死成双、形影不...  相似文献   

5.
繁花古木映庭除陋室三间写异书吴济夫拜读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又看过感人肺腑的电视连续剧《蒲松龄》,便激起我访游蒲松龄故居的强烈愿望。一次偶然外出考察的机会,使我夙愿得偿。离开齐国故都──临淄,来到淄博市的淄川区。东行约3公里,穿过一段垂柳...  相似文献   

6.
刘晓宇 《中国林业》2012,(20):30-31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动物福利:动物留给东方,福利献给西方?》一文,看后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中国现在倡导动物稿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反对的或是说不赞成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我是赞成动物福利的,但当我听到对面阵营的声音后心里却是很高兴的,为什么?因为我发现引起我们争论的不过是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7.
梭罗是我最为喜爱和敬重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我视为经典中的经典 ,常读常新 ,百读不厌。梭罗的所有作品 ,全都是建立在一种孤寂而真实的心灵体验之上的一种超然的智慧与思索的结晶。梭罗以他直接而原始的观察 ,精美流利的文字 ,前卫革命的思想 ,一次又一次地带领我们进入以返璞归真的自然殿堂 ,发现并领会最简朴的生活哲学。《山、湖、海》分别由梭罗的自然随笔三部曲《卡德海峡》、《缅因森林》、《心灵散步》组成。《卡德海峡》文字精炼 ,着墨细腻 ,描写生动 ,用词活泼。通过阅读 ,能够让我们尽情地领略到卡德海峡奇…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您好 我是贵刊一名普通的老读者。记得1963年林业厅王明达工程师送给我一本厚厚的书——《新疆林业资源汇编》,内容是各林业场站写的造林育苗、森林更新、森工采伐等等方面技术性的工作经验总结。我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后,深感比教科书内容丰富得多。那时专业读物很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现在《新疆林业》的前身。  相似文献   

9.
我初次见到刘书润教授的时候,却差一点把他当成牧区的一个普通牧民。说起来事情有些可笑,我在撰写《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志》的时候,经常要到罕山林场去采访。那是一个夏末秋初的日子,为了写好王坟沟的景观,我吃罢早饭便和林场副场长巴特尔出发了。临行时,巴场长说赶巧前天北京“绿色家园志愿者”行动队来了几个人,还有呼和浩特刘书润先生也到这里来为我们鉴定植物标本,昨天他们一块儿到王坟沟去了,我们这次去就把老教授接回来。场里还给了我们一部吉普车,一溜下山道,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王坟沟那宽阔的草原七。  相似文献   

10.
说起我与《新疆林业》的缘分 ,那要追溯到六年以前……1994年初春 ,我刚到二姐家还不到一个月 ,就因水土不服病倒了。在床上百无聊赖 ,就向邻居家的小孩子要一张娱乐性的报纸看。没想到他拿来一本《新疆林业》,我漫不经心地随便翻了翻 ,竟在上面看到一首小诗 ,只记得诗的标题叫《边缘林》,是一首赞美诗 ,但诗的句子和作者 ,都已记不起来了。 (作者好象是王彩 )不久 ,我写了一首小诗《芽》,觉得寄给《新疆林业》也许更合适一些。因为在这以前我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 ,所以我在稿件的旁边写道 :“编辑老师 ,我渴望成为‘芽’。”六月中旬的一…  相似文献   

11.
<正>古往今来,北京都是一座写满了沧桑与荣光的城,从不缺歌颂的短歌与记叙的长句。有人研究北京的建筑,有人记录这里的民俗,也有人通过朝朝代代百姓的眼睛来看历史。得见崔丽娟研究员所著的《湿地北京》,一本流淌着的蓝色北京史,我十分高兴,因为终于有人能够从水源、从湿地保护的角度,来看待这座富有魅力的城市。拿到《湿地北京》后,我看得非常细致,也认为这是一本十分优秀的科普读物。读来不仅不觉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2.
神来之笔     
在李青松作品研讨会上,我落座后,忽然有一本瓦蓝布面烫金字的小书,擦过我左肩到我桌前,我悔不该回头看,认识了丽人方敏。回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大迁徙》《大拼搏》《大毁灭》,享受得一塌糊涂,累得我七荤八素,半夜做梦都梦见小红蟹、褐马鸡和旅鼠。这本书 1994年已震撼文坛,我竟全然不知不晓。   接着又收到我嘱方敏寄我的《大绝唱》,我又悔不该看了 180字的“作者介绍”,清醒地明白作者是可以填在表格里的一位中国公民。灵长类,智能种,是个人。   一个若演戏、若作画、若为文,演绝了、画绝了、写绝了的时候,连自己也…  相似文献   

13.
<正>记得上小学时,学校里有古文课,喜欢大自然的我,每当碰到描写动物的诗句,就会异常兴奋。在众多的古诗中,其中一首给我印象深刻。这首名曰《息肩庐诗草》的诗文,是明末清初一位号"仁和尼"的翁氏所作,其文为"炯炯双眸狡,如梭绕树丫。长公曾有赋,贞女刺无牙。性癖犹耽果,情顽不息花。行藏那可问,穿穴是生涯。"将其作为谜面,按照习性来猜猜描写的动物,谜底就是松鼠。那时候读这首诗时,我并不能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林业战线上的一名士兵,我们单位订阅了《中国林业产业》,办得很好,既有思想性,又有科学性,更有技术性与实用性。我很喜欢她,每期必读。我们当地对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非常重视,我想写些稿件寄给您,也想为她的成功发展作一点贡献,但不知道如何投稿。请告知。一名读者  相似文献   

15.
猴年伊始,禽流感在亚洲肆行,短短几周,已有数人因染“鸡病”而亡。面对严峻事态,人们又不得不仿效对付果子狸的办法,对鸡也开始实施满门抄斩。 人兽共患病本就由来已久,毕竟人类本身就属于哺乳纲即兽类,但人类怎么又跨越物种界限、甚或在分类上跨越了“纲”的分类界元,染上了鸡病呢? 关于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我始终很感兴趣,并在《人类文化学》、《驯化地理学》等书籍中,涉猎、阅读、摘录过相关内容,甚至在国外读过一本名为《动物改变了人类世界》的书,感触颇深——人类对动物真的不应“恩将仇报”。 “人猿相揖别”,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以采集、狩猎为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本杂志而言,如果有人说它普通但却独特,那就说明它已贴近了人的心灵。我阅读《云南林业》二十年,读得多了就受到了启发,于是,我开始写生态方面的文章,写完后并不多想,就像与《云南林业》早有约定,直接就寄到它的“杜鹃花”栏目。有自己的文章在杂志里印着,我对这本杂志更加钟爱,但我对它更多的情况却并不知晓。  相似文献   

17.
看了贵刊1986年第1期上刊登的清涧县红枣研究所曹小飞同志写的《枣镰翅小卷蛾性诱防治效果简介》一文(下称曹文)后,我认为该文失实,观点有误,有必要予以纠正。1.该文作者对枣镰翅小卷蛾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不清。曹小飞同志文章开头提出,该虫“以蛹在树皮裂缝及树干伤口处越冬”。这是正确的。但紧接着提出:“为害约两个月,老热幼虫潜入树皮裂缝或枝条裂痕处越冬。”这不符合事实。据我们多年观察,该虫绝不以老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第一“书”——简介《小的是美好的》@张祥平可持续发展第一“书”———简介《小的是美好的》○张祥平我1990年在西欧留学时选修过一门《农林系统的适度技术》课程,老师介绍的第一本参考书是英籍德裔经济学家舒马赫写的《小的是美好的》(SMALLISBEA...  相似文献   

19.
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我到沙梨林业站询问有关杉木育苗枝术事宜,发现办公桌上有一本《广西林业》杂志,翻开一看,里面正好有一篇文章关于杉木育苗枝术。如鱼得水,我很想拿起就走,又怕不好,于是边看书边等,可是等了一个多钟头没见人影,心想“窃书不算偷”,便悄悄地把它夹在我胸前的内衣袋里……  相似文献   

20.
<正>提到昆虫,我总是想不好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喜爱蝴蝶、蜻蜓,还有螳螂这些美丽优雅并且整洁的家伙,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苍蝇和蟑螂没什么好感。最近买了一本美国人托马斯·艾斯纳写的书,书名是《眷恋昆虫》,副标题是"写给爱虫或怕虫的人"。封面上的这几个字很吸引我,也很能代表我对昆虫的情结。不管这些昆虫是我喜爱的也好、讨厌的也罢,我确实眷恋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