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新疆1990~2006年间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存在一个滞后期的问题。而且在短期内,新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相互因果关系,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国际旅游收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时间上超前于国内旅游收入。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疆今后的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计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等,基于1978-2012年甘肃省数据统计,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变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耕地数量变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单向Granger原因,即农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耕地数量为代价的;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数量的冲击力度大于耕地数量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贡献的力度,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  相似文献   

3.
西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8~2010年新疆能源消费量和实际GDP数据为依据,运用协整理论和扩展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对我国西部典型省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期间存在由GDP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其政策涵义是:节能政策是可行的,西部省区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有力地缓解能源的瓶颈效应,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清洁的能源结构,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西部省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采用多变量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其相互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碳排放强度是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降低碳强度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能源强度的降低有助于碳强度的降低。选取1953~2007年中国碳强度和能源强度数据,通过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碳强度与能源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碳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碳强度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能够保证碳强度与能源强度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误差修正系数为负,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降低碳强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4-2014年内蒙古12个盟市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探索了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全域、边境地区、非边境地区的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内蒙古全域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边境地区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非边境地区的入境旅游是出口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3)内蒙古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类:贸易促进旅游型,包括内蒙古整体和边境地区,表现为进口、出口贸易推动入境旅游发展;旅游推动贸易型,主要指非边境地区,表现为入境旅游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作为旅游消费的主体,其结构的变化会对旅游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文中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趋势,运用方差分解法揭示其对旅游消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城乡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且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人口性别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其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以缓慢的速度递减;人口年龄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较小,其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递减比较明显.据此,可以对不同旅游主体市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促进旅游消费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河北1981-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证测算了研究区间河北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1981-2012年,河北省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较高,均值分别为1.096和1.212,没有实现技术进步的预期节能效果,说明节能努力被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所抵消;河北回弹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效提高发挥了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效的传统节能思路,将技术进步与能源价格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税收补贴调节等辅助手段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预期节能效果,解决河北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兴旺有很大关系.休闲旅游是人们追求身心放松的一种服务消费式经济,与一般计划性、专业性较强的景点旅游、长途旅游相比,人们参与休闲农业旅游更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散漫、休闲的状态.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休闲农业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逐渐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喜爱,并表现出猛烈的发展势头.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各产业以及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西北地区2001-2011年入境和国内旅游数据的统计、分析,借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结合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差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度,对其旅游规模差异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迅速扩大,相对差异缓慢增长,具有局部省份高度垄断现象;与入境旅游规模相比,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较小,集聚程度较低,但都呈扩大趋势;入境和国内旅游规模首位分布特征显著,位序几乎没有变化,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且不均衡格局相对稳定。研究认为:旅游规模差异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受交通区位与旅游资源丰度的影响最大,而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受交通区位、旅游资源丰度和GD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Theil系数,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7年,区域差异较大,且平稳上升;2008~2010年,区域差异较小,且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体现在西安市与其他地市、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两个层面上。这与关中城市发展较早,具有资源、交通、经济发展优势密切相关。2008年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交通的改善等原因,陕北和陕南入境旅游发展增速,使得区域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13.
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西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陕北近几年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理应开辟为陕西省新的旅游增长极,但其旅游业发展过分依赖于红色旅游,使得本区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立足于市场分析和资源特色,陕北需要进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属性的基础上,论述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问题并进行了旅游功能分区,提出了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以期为陕北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中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和集中指数,对1994-2010年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入境旅游市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分阶段影响市际差异;地带间差距在缩小,下降速度和幅度均较大;地带内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经历了波动下降、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三个阶段。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8-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面积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这种均衡;陕西省经济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为10%左右,预测期内不断增强,而耕地数量变化能够解释经济发展的35%以上,但预测期内先增强后减弱。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集约利用土地,发展节地型产业和低碳经济,提高耕地占用的经济成本,加大财政强农惠农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为区域研究单元,并分解为东部旅游区、中部旅游区、西部旅游区三个区域进行分析,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优势突显。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旅游流转移的陕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西省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游客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转移而来的,但三大区域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转移成长过程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环渤海是陕西最大的入境旅游中转地,且年际变动较小,比较稳定;长三角向陕西转移人数少于环渤海,年际变动大,处于波动增长状态;珠三角向陕西转移数量最少,且这些年不增反减,年际变动较大;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趋于多元化,日渐稳定和均衡;陕西省对三大区域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在开拓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市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特色古村镇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古村镇所具有的地域性、乡土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其特色显著。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特色古村镇以其独特的人居形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保护地方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阵地。特色古村镇的旅游开发作为当前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多种积极意义。本文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总结出陕西省古村镇旅游资源的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陕西省古村镇的旅游开发总体思路进行了宏观探讨,提出了相关开发对策,为陕西旅游业及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