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制约农民职业化的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农民当然越来越是一种职业,但是也不能将其“身份性”简单抛弃.就种地而言,农民的“身份性”意味着小农的合理性,也意味着国家要扶植小农而不是其他经营主体.本文基于理论与现状分析得出研究展望,农民职业化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它不是依靠某一群体或部分群体单独努力就能完成的,,必须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打通农民职业化进程中的诸多环节.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逐步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农业模式转变,而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新技术、新装备被广泛应用,这些利好因素要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则必须培养一支职业农民队伍,这样才会形成和释放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保障农村人力资本和缓解"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农村建设问题具有支撑作用。基于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耦合视角,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发展特征和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以此为基础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结果表明,2015—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在0.330~0.351间波动,农民职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在0.323~0.329间波动。考察期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略超前于农民职业化的发展,且各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等西南部城市。黑龙江省两大系统耦合度波动幅度较小,维持在0.478~0.481之间,整体处于拮抗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保持在0.387~0.389之间,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由东北部城市向西南部城市递增趋势。因此,为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发展较为薄弱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培育目标;因势利导丰富培育内容;推陈出新探索培育模式;多措并举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民素质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推进科人农,切实把农村工作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本文对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现阶段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及应抓好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法国农业教育对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的欧洲农业强国地位,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全方位的农业教育体系和严格的资格证书制度。借鉴法国的经验,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可以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构建农业教育体系,试行文凭准入制度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6.
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建设的主体,其发展能力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基于此,通过解释农民发展能力的内涵,并从智能、体能、技能和政治参与能力4个方面构建农民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以山东、四川和广西等地的农民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农民发展能力状况,并提出提高农民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素质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根本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提高农民素质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涵。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当前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现代化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只有拥有一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才可能顺利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现阶段我国农民素质较低,这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并且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具体含义,笔者认为包括农民身体素质的现代化、农民科技水平的现代化、农民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和农民专业技能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是加强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现状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精神面貌明显改善,传统落后的观念、思维方式明显转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增强。然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很大的农业大国,要使人口众多的农民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走向农业现代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农民的整体素质仍然是制约农业劳动效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民的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存在以下差距。(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 相似文献
12.
13.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顺应分工分业的历史潮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就培养新型农民问题做了探索: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要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吸引多方面的力量打造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5.
农民素质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立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1):14-17
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及其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提高中国农民的素质应首先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加深,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尤其是"三农"政策提出后,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民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新时期,农民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由传统型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民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重视新型农民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而目前,我国在新型农民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国家、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基于此,通过分析新型农民在培育中面临的问题,探讨其解决策略,以期为农民培养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近年来,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作为重要的主体,对农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为此,本文主要对基于农业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进行分析,以便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不断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逸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4;79
农民职业分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产生不可忽视的关系: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生产技术落后等,而农民职业分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农民职业分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先机;农民职业分化扩大了劳均耕地面积,提升了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和附加值,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建议通过优化各种制度与战略,以多种手段促进职业分化,并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培养农业经营大户和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破解如何种好地、谁来种地的问题,必须大
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对着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日益提升,对农民的职业要
求越来越高。然而国内绝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培训,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
发展特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培训,培育他们成长为新型职业农
民,更好地适应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向,农业生产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深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作物种植的结构、机械化的操作、农业信息的推广、产品的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基于此,就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重新认识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了解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