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即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近有称Bidera avenae)是当今对小麦生产最有威协性的线虫,1874年在德国东部最初报道,1908年英国首次在小麦上发现,1975年在美国俄勒冈(Oregon)报道,现已遍及世界各温度带、各土质禾谷生长区的32个国家,以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发生较重,1987年在湖北省天门县植保站程远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青海省小麦青稞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2010年,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对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病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宁、海东、海北、黄南、玉树、海西州6个地区,在不同海拔、不同生态区均有分布,但不同生态区以及同一生态区不同地块间发生量差异较大。垂直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同一地块中禾谷孢囊线虫主要分布在20 cm以上的土层中。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9年5月对江苏省5个地区的22个县市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采集76份含根系和根际土壤的样本,经分离与鉴定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CCN)在徐州、连云港、宿迁和盐城等地区都有分布,检出率为35%。徐州的沛县、丰县、邳州和睢宁等4个县市的小麦孢囊线虫病检出率超过90%。其中,丰县华山镇、沛县河口镇和丰县城东的田块孢囊密度较大,每100 mL土壤的平均孢囊数分别为161、159个和112个,每个孢囊的平均含卵量分别为187、190粒和174粒。这是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江苏省发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秀花  马娟  陈书龙 《植物保护》2013,39(1):162-165
于2009-2011年对河北省10个地区55个县的小麦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共采集土样719份.调查结果表明:孢囊总检出率为52.7%,其中冬麦区孢囊的检出率为61.2%,春麦区孢囊检出率为0.石家庄地区孢囊检出率最高,达90%,各地区孢囊检出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石家庄、邢台、保定、邯郸、廊坊、衡水、唐山、沧州、张家口、承德.其中唐山滦南县与任丘市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分别有11.8%和7.7%地块每100mL土中的孢囊数量在40个以上.沙壤土中孢囊线虫的检出率最高,达63.0%,壤土与黏土中小麦孢囊线虫的检出率分别为60%和50%,在沙土地块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依据孢囊线虫的形态特征,河北危害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应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相似文献   

5.
小麦孢囊线虫病目前已在中国13个省(市区)的小麦种植区有发生与分布,其扩散与蔓延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安全,系统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5%涕灭威颗粒剂(aldicarb)、3%克百威颗粒剂(carbofuran)、5%硫线磷颗粒剂(cadusafos)、10%苯线磷颗粒剂(fenamiphos)和0.5%阿维菌素颗粒剂(abamectin)等5种杀线剂各3个不同剂量在小麦返青期使用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均对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各处理间的校正孢囊减退率差异并不显著;不同药剂处理后的小麦株高、单株根重和单株鲜重均优于对照,且小麦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增加.其中0.5%阿维菌素颗粒剂 30 kg/hm2处理后的校正孢囊减退率最大值为55.13%,且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18.54%;而0.5%阿维菌素颗粒剂60 kg/hm2处理后小麦株高平均值最大,为59.32 cm,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明显.由于0.5%阿维菌素颗粒剂能够明显抑制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同时促进植株生长并减少产量损失,因此,在小麦孢囊线虫重病田于小麦返青期施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 kg/hm2进行土壤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麦孢囊线虫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相似文献   

7.
新型种衣剂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甘农种衣剂Ⅰ号、甘农种衣剂Ⅱ号、甘农种衣剂Ⅲ号、阿维菌素种衣剂AV1、阿维菌素种衣剂AV2和5.7%甲维盐等6个种衣剂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播种前对麦种进行8个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比较小麦收获后土壤中孢囊数量的变化以及小麦增产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甘农种衣剂Ⅲ号(1∶35)、甘农种衣剂Ⅰ号(1∶50)和甘农种衣剂Ⅱ号(1∶35)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6%、53%和47%。不同种衣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增加,甘农种衣剂Ⅲ号(1∶35)、甘农种衣剂Ⅰ号(1∶50)、甘农种衣剂Ⅱ号(1∶35)和甘农种衣剂Ⅰ号(1∶35)增产率分别为37.6%、19.4%、17.9%和17.7%。本项目中自主研发的甘农种衣剂Ⅲ号防治效果最显著,不仅对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具有安全、低毒、省工、经济的特点,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2009-2012年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Z字形取样法,取根际0~20cm土壤,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g土样的孢囊数量,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线虫。从甘肃省12个地区50个县区,134个乡镇共采集到463个小麦田间土样。结果表明,孢囊平均检出率为47.9%,其中冬麦区孢囊平均检出率为61.5%,春麦区平均检出率为34.2%,冬麦和春麦混播区为52.3%,冬麦、春麦及冬春麦混播区平均孢囊数分别为3.5、6.8和3.9个/100g土样。其中平凉市灵台县和兰州市永登县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个别地块每100g土样中孢囊数超过40个。根据孢囊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将甘肃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甘肃省麦类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黄淮麦区的重要病害,目前生产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控方法。菌株08F04是作者从禾谷孢囊线虫孢囊上分离的1株寄生真菌。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2011和2012年对该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菌株08F04麦粒砂培养物6%(w/W)土壤处理的盆栽试验孢囊减退率分别达到65.03%和50.95%;田间试验中,菌剂08F0420g·m-2沟施处理土壤,2011年在许昌和荥阳的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28%和32.13%,2012年分别达到58.49%和44.50%。结果表明,菌株08F04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大潜在开发价值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0.
王福祥 《植物检疫》1999,13(2):122-123
马铃薯在荷兰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有17万hm2土地用于马铃薯生产(约占可耕地面积的23%)。荷兰种用马铃薯有75万t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的70%。现在已有350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登记,种薯销往80多个国家。1马铃薯金线虫和白线虫在荷兰的...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及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尿素(Urea)、过磷酸钙(Superphosphate)、硫酸钾(Potassium sulphate)、硝酸磷钾复合肥(Phosphorus-potassium nitrate fertilizer)4种肥料、10个配比施用量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的影响。室内盆栽结果表明,尿素375kg/ha处理对线虫的抑制作用最好,过磷酸钙900kg/ha、尿素300kg/ha和尿素225kg/ha次之;硫酸钾270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硫酸钾120kg/ha3个处理对线虫的抑制作用均为负值。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尿素300kg/ha、尿素225kg/ha和过磷酸钙900kg/ha3个处理对线虫的抑制作用最好;硫酸钾270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硫酸钾120kg/ha3个处理对线虫的抑制作用较差。在抑制线虫增殖方面,复合肥525kg/ha+尿素75kg/ha处理效果最好,过磷酸钙900kg/ha、尿素300kg/ha2个处理对线虫增殖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硫酸钾270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硫酸钾120kg/ha3个处理则促进线虫增殖。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过磷酸钙900kg/ha、尿素300kg/ha、复合肥+磷肥187.5kg/ha3个处理增产效果均在10%以上;硫酸钾270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硝酸磷钾复合肥525kg/ha+硫酸钾120kg/ha3个处理增产效果均低于5%。  相似文献   

12.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原分布、分类、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及造成损失、致病型鉴定、防治方法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国外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了其在我国主要麦区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主要为害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liva)、黑麦(Secale cereale)等禾本科植物[1],近年来该病害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我国,已证实该线虫在北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1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发病面积约200万hm2,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已有16个市有该病害发生,发病面积达170万hm2以上[2],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禾谷孢囊线虫是温带禾谷类作物上的世界性重要病原线虫。本文回顾关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分子鉴定和亲缘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筛选和应用等结果。根据上述方面的结果拟定更为合理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小麦孢囊线虫引起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范围广,防治困难,严重危害我国小麦生产.在我国危害小麦的孢囊线虫主要包括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种植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10年来,我国科学家制定了小麦孢囊线虫抗性评价标准,测试...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徽省萧县不同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和分布规律,2007-2010年间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随机调查法采集土样360份,用漂浮法分离孢囊,计算雌虫、孢囊的数量以及CCN发生率;每取样点选30个孢囊测计卵密度,利用频度法分析卵密度发生量(egg density occurrencequantity,EDQ)频度,以及不同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EDQ差异.依据孢囊阴门锥形态和de-Man法鉴定种类.结果表明,萧县马井镇麦区线虫种类为Heterodera avenae,调查田块中87%田块发生CCN,中等海拔(31~40m)田块的EDQ显著高于低海拔(21~30m)的EDQ (P<0.05);沙土地田块中,前茬为大豆时的EDQ显著高于前茬为玉米时的EDQ (P<0.05),不同土壤类型田块EDQ差异不显著.本文首次揭示了安徽省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和分布规律,为当地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类型,采用27个国际鉴别寄主品种和2个感病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河北省邯郸、保定、任丘和唐山的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进行了鉴定。依据Andersen等鉴别标准,4个群体的致病型不同于国际上已命名的16个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唐山群体为一个致病型,它的致病型和山西太谷、安徽固镇群体的致病型相似;邯郸群体、保定群体和任丘群体的致病型属于同一致病型,这3个群体的致病型和定州群体的致病型很接近。对照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及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田间用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抑制土壤中线虫虫口,测定分析田间小麦孢囊线虫对3个小麦品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模型为聚集分布,土壤中其卵密度范围为0~42.8粒/g土,平均密度为6.5粒/g土,已达到危害水平以上。小麦中前期生长调查表明,小麦孢囊线虫没有对分蘖期小麦生长造成显著影响;孕穗期小麦孢囊线虫的危害能造成小麦每株穗数减少13.8%、鲜重降低14.5%,但对株高没有影响;孕穗期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的反应差异显著,受小麦孢囊线虫危害后,新麦12和皖麦50的单株鲜重量分别降低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了25.9%和11.1%,但徐州8562孕穗数减少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世界上为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重要根部线虫病害,许多国家受害严重[1].该病的病原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group)是一个复合种群组,包括12个有效种和几个未命名的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大麦孢囊线虫(H.hordecalis)和麦类孢囊线虫(H.latipons)[1].我国1987年在湖北省天门县首次在小麦上发现禾谷孢囊线虫病,Wang等[2]鉴定病原为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后陆续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发现该病,病原均为该种线虫.2010年Li等[3]在河南许昌报道发现了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