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目前,10 k V油浸式变压器在现役配电变压器中仍占绝大部分,加强对配电变压器的预防性试验,获取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是正确诊断配电变压器故障的基本前提,是保证配网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措施。根据《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596—2005)》规定的试验项目及试验顺序,油浸式配电变压器主要试验项目包括变压器油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测量、交流耐压试验等。  相似文献   

2.
一般配电变压器在一次绕组接有F5—10阀型避雷器,阀型避雷器的残压U_o为50 kV,但配电变压器工频接地电阻为4Ω~10Ω(10Ω适用于100 kV·A以下的配电变压器)。当10 kV侧着雷后雷电侵入波对避雷器放电,这时变压器一次绕组承受的电压为U=U(?)×R_ch,这样若当雷电流达5kA时,5kA×10Ω=50kV。因此变压器外壳电位将上升达到50 kV,二次  相似文献   

3.
杨世凡 《农村电工》2012,(11):30-30
配电变压器可以通过定期对绕组直流电阻进行测试,分析比较其变化情况,来判定绕组的完好状况。有事故发生时,也可根据对故障状况下绕组直流电阻值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迅速准确地判定绕组的故障状况,以及时对故障进行排除修复,恢复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1绕组直流电阻的测试对小型配电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值的测试,一般都是用直流电桥进行测量。当所测试绕组的直流电阻值大于1Ω时,则应使用双臂电桥进行测量。为了尽量  相似文献   

4.
胡浩 《农村电工》2013,(10):36-37
变压器在安装检修、预防性试验、交接试验及长期停运后,都要对其绝缘电阻、绕组的直流电阻进行检测,以判断变压器绝缘的好坏及绕组导电回路的完整性、接头的接触情况,从而保证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笔者现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变压器绝缘电阻与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电阻值的标准要求及其有关的故障分析,供大家参考。1绝缘电阻与直流电阻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温州电业局一台110kV,型号为SFZ8-31500/110的双绕组变压器,由于10kV侧两相短路,变压器喷油,继电保护动作,跳开两侧断路器。在对变压器表面进行处理后,试验人员进行了直流电阻、套管介损、绝缘电阻及吸收比、本体介损、本体泄漏电流、油耐压、短路阻抗、色谱分析、变压器空载试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3月110 kV柳泉变电站柳1号主变压器预试时35 kV侧直流电阻测试数据如表1。变压器10 kV侧直流电阻:UV为0.064 15Ω,UW为0.064 00Ω,VW为0.063 64Ω。根据《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上述数据合格。  相似文献   

7.
1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维护技能1.1配电变压器的运行(1)空载运行。空载运行是指配电变压器一次绕组接通电源,二次绕组没有负载接入的运行方式,是一种特殊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8.
遭受短路冲击是变压器损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区短路,将可能使变压器绕组因承受巨大的电动力而移位或变形。某110 kV变压器因台风天气发生高压侧套管出线短路接地故障,文章对其进行了探讨分析。通过绕组直流电阻、绝缘电阻、tanδ及电容量、绝缘油色谱分析等常规试验,并结合频响法、电抗法绕组变形测试及运行工况,对设备内部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判断。最后,根据诊断结果,提出调整设备运维策略,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某变电站一台S7-5000/35型有载调压变压器,一段时间来10kV侧输出电压三相不平衡。原先曾怀疑电源质量有问题,但经检查电压质量合格。在夏末的预试中对变压器本体进行了多项电气试验,也未发现明显异常。我们又把测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35kV高压侧的套管连同绕组的线间直流电阻测量数据有些异样,见表1。  相似文献   

10.
进行变压器试验时,发现低压侧绕组直流电阻超标。综合分析测量数据,排除绕组故障,对软连板进行拆卸打磨,清除变色油膜,降低接触电阻,消除直流电阻超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网上问答     
《农村电气化》2014,(6):64-64
arzhang:1600kVA以上变压器,各相绕组电阻相互间的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无中性点引出的绕组,线间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19%。1600kVA及以下的变压器,相间差别一般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4%,线间差别一般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与以前相同部位测得值比较,其变化不应大于2%。测量变压器直流电阻的目的是:检查绕组接点的焊接质量和绕组有无匝、层问短路;分接开关的各个位置接触是否良好;引出线有无断路;多股并列导线的绕组是否有断股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于成军 《农村电工》2003,11(12):28-28
S11型配电变压器既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用电季节性强及峰、谷负荷值相差极大的特点,又能满足降损节能、降低运行费用的要求。即这种新型配电变压器完全能够满足农村用电的各种特殊要求。笔者现根据有关资料,将其介绍给广大农电同仁,供选用时参考。1S11—M、R、T系列配电变压器容量及结构特点S11—M、R、T系列配电变压器是一种具有大、小两种额定容量的变压器,在实际运行中可根据用电负荷的大小进行调节,使其投入运行的额定容量值适应用电负荷的需要。该类配电变压器高压侧(10kV侧)的绕组,在作大容量运行时三相绕组作三角形连接,在作小容量…  相似文献   

13.
小型变压器的设计最主要是通过已知技术数据计算出未知的参数。小型单相变压器的计算大致有下列内容 ,即求出变压器的输出总视在功率Ps;计算变压器的输入视在功率Ps1及输入电流I1;确定变压器铁心截面面积S及选用铁心尺寸 ;计算每个绕组的匝数N ;计算每个绕组的导线直径d和选择导线 ;计算绕组总尺寸 ,核算铁心窗口面积是否合适。一般情况下 ,变压器一次绕组电压U1、二次绕组电压U2 、电流I2 为已知条件。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的匝数、导线直径及铁心截面积一般需要通过计算确定。(1) 根据用电的实际需要求出变压器的输出总视在功率Ps。若…  相似文献   

14.
邱卫东 《农村电工》2003,11(7):30-30
在测量配电变压器直流电阻时,由于电感的存在,必须经过长时间等待,让测试电流趋于稳定后再进行测试。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电能。变压器线圈可看成一个大电感和多个小电阻串联而成,时间常数比较大,因此测试电流达到稳定时间也较长。显然增大测量回路电阻值就可使时间常数减小。具体方法:一是增大电桥电源限流电阻(许多便携式电桥无限流电阻),可使整个回路阻值增大。一般给电源串上5Ω左右、0.5W的电阻即可。二是与变压器线圈串联一个5Ω左右、1W的精确电阻,变压器线圈的直流电阻值即为所测得的电阻值减去串联的电阻值。经以上改进后,测试…  相似文献   

15.
段健鹏 《农村电工》2006,14(2):27-27
《农村电工》2005年第8期第28页刊登了《变压器分接开关调整后的直流电阻测试》一文,笔者对原文中叙述持有不同看法,现阐述如下。原文2.2称,“容量在630kV·A以上的变压器,各相绕组直流电阻相互间的差别(无中性点引出线时为线间差别)应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与以前(出厂交接时)  相似文献   

16.
吴晓华 《农村电工》2004,12(12):15-15
变压器在变压和传递电功率过程中,本身要消耗电网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其对网络损耗影响大小随电网情况不同而异。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农村51条10kV配电线路理论线损计算的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失占总理论损耗的74%。因此,如何降低配电变压器的损耗,尤其是降低配电变压器的铁损已成为农村10kV配电线路降损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因为分接开关的接触部分在运行中可能烧伤,未用触头长期浸泡在油中可能产生氧化膜等因素,会造成调档后接触不良,所以无励磁调压变压器调档时,必须测量直流电阻。 一般容量的变压器可用惠斯顿电桥测量;容量大的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较小,应使用双臂凯尔文电桥测量,以保证测量准确。1 测量方法 采用电桥法测量变压器直流电阻时,由于绕组电感较大,需等电流稳定后(约几分钟),再合检流计。合检流计前估计被试物的电阻值,并选好倍率将调整电阻调为近似值的位置,按指针偏转方向调好电阻值,得出实测电阻值,即:实测数值=实际读取值…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实施细则(试行)》相关要求,绕组直流电阻测试是变压器例行试验、大修后必不可少的试验项目,也是故障诊断的重要检查项目。直流电阻测试可以检测出变压器载流部分有无断路,绕组有无短路及有载分接开关各分接位置,切换开关、极性转换开关引线与套管接触是否良好等问题。引起主变压器直流电阻不平衡的因  相似文献   

19.
孙宁 《农村电工》2008,16(5):35
在安装配电变压器的过程中,曾出现一次由于10 kV配电变压器接线组别不一致而导致并列调试失败的例子.现将常见的10 kV三芯柱铁心配电变压器两种接线组别Y,yn0和D,yn11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接触的10 kV降压配电变压器接线组别有Y,yn0和D,yn11,如何用一种简单的测试方法判断出其可能是哪种接线组别呢?笔者通过用数字电感表对10余台10 kV降压变压器高压侧电感量的测量,发现这两种10 kV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绕组的接线组别与电感量的大小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