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东亚飞蝗监测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广西属东亚飞蝗偶发区,常年零星发生,但遇条件适宜,仍可暴发成灾。蝗情调查是治蝗工作的关键技术。广西飞蝗监测调查方法强调了监测对于指导防治的实用性功能,将监测的重点放在蝗蝻的调查上。本文还列举了东亚飞蝗蝗卵胚胎发育形态特征、蝗蝻龄期特征、广西常见蝗虫成虫的识别、飞蝗与车蝗若虫的区别、东亚飞蝗在广西的年生活史以及蝗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等蝗情监测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上游有 9条河流 ,俗称“九河下梢白洋淀”,现为国家一类蝗区管理县。解放前白洋淀 1 0年 9次决口 ,是历史上的老蝗区。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东亚飞蝗的治理 ,并为控制蝗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受白洋淀水位变化和异常气候及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东亚飞蝗在白洋淀蝗区频繁大发生。 1 993年 ,1 995年夏蝗大发生 ,1 998年夏、秋蝗大发生 ,其发生程度是建国 50年来十分罕风的 ,1 999年夏蝗再次大发生 ,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均超过了 1 998年…  相似文献   

3.
鲁北沿海蝗区是东亚飞蝗的重点发生区.由于蝗区地广人稀,受人干扰较少.是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较易利用系统内天敌(蜘蛛类群是蝗蝻的主要天敌,对1~3龄蝗蝻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蝗虫进行生态控制.通过对山东省无棣县治蝗站1992~2007年东亚飞蝗的拉网式普查及对捕食蝗蝻的蜘蛛类群进行的初步调查资料,结合无棣县气象局相同时段所观测气象资料中的温度、湿度、降水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初步探讨蜘蛛类群的消长规律.并初步具体分析了蜘蛛类群中优势种--星豹蛛的发生规律与温度的关系,为预测其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东亚飞蝗发生日趋严重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有 5次大发生 ,并且日趋严重。通过对东亚飞蝗近年来严重发生原因的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残蝗面积、残蝗密度、年降雨量、淀泊水位及生态环境是影响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发生严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东亚飞蝗暴发原因及持续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气候变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雨季少雨等气候异常及白洋淀严重脱水、生态环境恶化、秋残蝗种群密度大 和监测防治手段落后,是近年河北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持续大暴发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监测预警,将地理信息 系统和遥感技术引入到防治决策的整体系统中。重视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注意应急防治手段、改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生》2007,20(5):22-22
2007年,全国农区蝗虫总体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截止7月底,全国飞蝗发生169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1350万亩,亚洲飞蝗140万亩,西藏飞蝗200万亩,农区土蝗发生近5000万亩。2007年东亚飞蝗在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西藏飞蝗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亚洲飞蝗发生平稳;农区土蝗局部发生严重。面对2007年蝗情,农业部及各级治蝗指挥机构积极开展工作,深入一线指导防治,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飞蝗不二次迁飞"的目标,蝗虫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上旬,北海市暴发建国以来首次东亚飞蝗蝗灾,发生面积超7600hm^2,成灾面积达933hm^2。高密度中心小区6处,有蝗蝻1000头/m^2以上。北海蝗区属北部湾沿海稀树草原类型蝗区。文中分析了蝗灾的成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飞机治蝗进程及发展对策探讨朱恩林(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026)东亚飞蝗(下简称蝗虫)是一种暴发性和迁飞性农业大害虫。我国历史上蝗灾曾频繁暴发,每次都因防治手段落后或防治不力等原因,常造成“飞蝗蔽天,禾草皆光,饿殍枕道”的惨景,农业...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温在常年发生区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5—2016年采用直接抓取和网捕方法在天津市北大港蝗区捕捉东亚飞蝗的秋蝗和夏蝗,测量其瞬时体温以及周围4类8个环境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东亚飞蝗体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白天体温比夜间高,平均体温高于26.5℃;且体温在白天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上午11点左右的49.0℃和下午14点左右的47.2℃。无论是夏蝗还是秋蝗,其体温均随着龄期增加呈现上升趋势,2~5龄蝗蝻、成虫的平均体温依次为36.9、37.0、37.6、37.2、38.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冠层温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关键因子,飞蝗所处地面温度对其体温影响最大;风速和植株高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重要分因子;植株高度与体温成负相关。表明植被冠层温度与东亚飞蝗的体温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东亚飞蝗的系统监测工作始于1989年,由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柳州地区植保站以及来宾、武宣、宾阳、贵港、邕宁、象州等6个县(市)植保(测报)站共同组成东亚飞蝗监测网,制定了适用于广西蝗区的“东亚飞蝗监测一般调查方法”。经过三年的实施,基本摸清了东亚飞蝗在广西发生的一般规律,年发生3个世代,主要以卵和少量的成虫及蝗蝻越冬,第2、3代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重叠发生,是当年发生为害的盛期。飞蝗种群在年内的数量变化接近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