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量及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载学  穆楠  李万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37-938,941
从吉林省是玉米大省也是玉米秸秆拥有量最多的省份入手,根据吉林省玉米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强调对玉米秸秆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配置。介绍了目前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新技术及效益情况,分析了吉林省玉米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吉林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玉米秸秆饲料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吉林省玉米秸秆基本概况出发介绍了吉林省畜牧产业生产秸秆利用;畜牧产业转化;秸秆饲料技术研发概况。提出了秸秆利用率低;资金投入不足;秸秆饲料研发单一;玉米秸秆营养调控;秸秆研究与推广问题。专用青贮饲料作物种植;加快吉林省秸秆饲料技术推广;资金短缺问题;研发多种畜禽动物饲料技术;建立秸秆回收利用的良好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的概况和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措施,以为今后吉林省秸秆资源化利用乃至生态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作为全国玉米秸秆产出量较大的省份,其综合利用率却相对较低,集中燃烧和大量丢弃的现象依然存在,笔者对吉林省玉米秸秆利用进行归纳总结,从发展现状和未来布局规划分析入手,阐述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并指出还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吉林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玉米秸秆产量不容小觑,现已成为玉米秸秆产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吉林省的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情况不乐观,综合利用比重较低,综合利用推广力度不够,对吉林省的玉米秸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吉林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浅谈制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  杨波 《吉林农业》2012,(5):106+105
文章通过对吉林省玉米秸秆利用现状分析,提出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对发展畜牧业,及对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利用资源分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选择不同的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对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3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的可利用资源量为3 113.37万t,秸秆总量表现为"一高两低",即玉米比重大,水稻和大豆比重小;空间分布呈现"两高一低"的特征,即中西部高,东部低。依据吉林省秸秆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将吉林省秸秆资源划分为富集区、相对富集区、一般区、贫乏区,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来源之一,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同一品种种植、设置6种栽培模式,其中5种为玉米秸秆还田的不同栽培模式,1种为常规垄作的栽培模式,在玉米收获期对玉米产量进行分析,测产方式按照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测产要求实施,以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玉米生产种植利用的玉米秸秆还田方案,为解决玉米秸秆处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吉林省正处在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作为吉林省的主粮作物,具有产量高、管理粗放的特点。近几年玉米秸秆处理问题一直困扰省、市各级农业、环保等主管部门。如何提高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秸秆焚烧原因及综合利用及如何科学合理处理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是十分重要的有机物和能源物质,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展秸秆还田。本文简要介绍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和秸秆还田的益处,以及玉米秸秆还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饲用研究进展概况及有效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有关玉米秸秆饲用技术成果报道较多 ,总体分为鲜秸秆利用和干秸秆利用 ,本文仅就此进行简要概述。1玉米秸秆青贮的应用玉米秸秆饲用的最佳途径是青贮。我国玉米播种面积2124万平方公顷 ,但用于玉米青贮的面积约不超过20万平方公顷。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粮食观念和政策问题 ;二是国内尚未建立起确有说服力的玉米青贮示范基地 ;三是青贮综合技术还不配套。因此 ,吉林省农科院多次进行了玉米适时掰棒、秸秆青贮的试验研究 ,籽实减产幅度为2%~5%,但单位面积可消化营养物质总量显著增加 ,粗蛋白产量提高5%~10 %。其秸秆用…  相似文献   

12.
用玉米秸秆烤烟升温快、成本低、效益高,在吉林省德惠县得到了推广应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可节省优质煤或其它短缺燃料。据测算,1.8亩地的玉米秸秆可够1亩烤  相似文献   

13.
<正>1.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区域分布吉林省农作物秸秆区域分布情况具有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差异大的特点,东部约占1/10,西部占不到1/3,则中部占1/2。玉米秸秆主要分布在长春市、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吉林省秸秆资源分布区域差异较大,地处中部的长春、吉林和四平三个城市秸秆资源总量占吉林省秸秆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占比为63%。西部的松原、白城等市的秸秆资源占吉林省秸秆资源总量的30%;而地处东部山区的通化  相似文献   

14.
徐师旺 《吉林农业》2013,(3):150-150
玉米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生产环节除播种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外,收获及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成为制约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为此,吉林省农机部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实施作业费补贴政策,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吉林省农机部门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广,使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逐渐为农民所接受。文章简要介绍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乾安县帐子村是吉林省农科院实行秸秆还田工程的试点村。提起效果,村民金英敏很满意:连续6年,从秸秆还田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平均亩产在800公斤以上,还保护了土地,大家都尝到了秸秆还田的甜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超过5000万亩,年秸秆产量多达4000余万吨。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每亩玉米秸秆还田后相当于施用尿素5~10公斤、二铵3~4公斤,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01%。有效增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吉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油料作物的产量,本文利用草谷比系数和可收集系数分区域估算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未被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原料,计算秸秆资源的沼气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6 522.51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5 393.73万t,中部地区秸秆资源较多,东南地区较少,其中长春市秸秆资源最多。吉林省未被利用的玉米、水稻秸秆资源为1 291.29万t,折合标煤667.30万t,通过沼气工程处置,产沼气潜力为40.16亿~58.67亿m3,折合标煤343.52万~502.00万t,可以减排二氧化碳913.76万~1 335.32万t,能源转化率可达51.48%~75.24%;如果全部用于发电,发电潜力为72.27亿~129.08亿kW·h。产沼气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松原市,为8.83亿~12.96亿m3,发电潜力为15.89亿~28.51亿kW·h。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空间特征,估算不同地区农作物秸秆的沼气潜力,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及沼气工程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8-2020年吉林省实施第二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在包括公主岭市、梨树县等在内的中部黑土区推广包括条玉米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玉米秸秆堆沤培肥等技术模式,技术实施后项目区内土层平均厚度28.67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3.25% ,秸秆还田量71% ,每亩平均增产51.50万公斤,3年累计增收4.12亿元。以保护性耕作为主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技术在农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还未见规模化应用,因此对此项技术的深入研究成为必要。该试验研究了秋季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作业,农田地表浸润冻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耕地地表浸润冻融后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种床。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系数测定及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采用田间测定及文献调查研究的方法,测定了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草谷比系数及秸秆可收集系数,估算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秸秆资源量、地区分布、资源密度等,并对秸秆资源分布进行分析评价,为吉林省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和优化秸秆产业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农业大县,玉米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过去玉米收获主要以传统人工收获为主,经过人工摘穗、切削秸秆、清运、腾茬等环节,劳动力投入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随着近几年地区农业机械化地不断发展,玉米收获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等,促进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技设备的应用。玉米机械化收获一直都是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机化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先进的玉米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