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养虾业发展,虾病问题也日趋严重,一旦防治不当,轻者减产,重者全池覆没,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笔者1990年在养虾生产实践中,正确合理的施用了漂白粉,结果表明对防治一些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1.漂白粉治疗对虾聚缩虫病聚缩虫病在对虾养殖中几乎各地都有发  相似文献   

2.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1,26(12):21-22
斑节对虾是合浦乃至广西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1988年开始引进合浦养殖,1999年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733公顷,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993年全国普遍出现暴发性虾病后,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做好虾病的综合防治,实施对虾健康养殖进行不懈努力,虽然仍未能摆脱虾病的困扰,但是探索出许多养虾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地减少虾病发生。笔者阐述的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是我县1999年对如何进行低产虾塘技术改造,实施对虾健康养殖建立…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对虾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病是对虾殖业的最大危害,每年因虾病全球对虾养殖的产量减少一半,损失几百亿元人民币。1993年,由于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我国对虾养殖业出现大幅度滑坡,使年产对虾20多万吨、年创汇5亿美元,成为世界养虾大国的我国对虾产业走入低谷,随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对虾养殖业,广大科技工作和虾农做了大量的科研攻关和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在全国范围内,对虾养殖业仍没有恢复到虾病暴发流行前的水平,并存在一定的差距,虾病依然是对虾养殖业的瓶颈。本对广东省对虾养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虾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2):14-15
斑节对虾是合浦乃至广西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1988年开始引进合浦养殖,1999年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733公顷,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993年全国普遍出现暴发性虾病后,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做好虾病的综合防治,实施对虾健康养殖进行不懈努力,虽然未能摆脱虾病的困扰,但是探索出许多养虾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地减少虾病发生。本人阐述的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是我县1999年对如何进行低产虾塘技术改造,实施对虾健康养殖建立的…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殖过程中.虾病一般都在天气变化后暴发,特别是雨后最易发生虾病,因此,如何防治雨后虾病是养殖对虾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现将雨后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虾确的种类、症状、防治方法等简述如下,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对广大虾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陆建伟 《水产科技》1995,(3):21-22,26
在对虾的养殖中,疾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湛江市自1992年以来,虾病濒发,养殖对虾的产量逐年下降。为稳定对虾养殖业,对疾病的防治研究,已是燃眉之急。作者根据多年的养殖工作实践,对湛江市对虾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广大对虾养殖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1993年全国沿海对虾养殖普遍爆发虾病,损失惨重。全国许多专家、教授围绕去年爆发的虾病各抒己见,探讨发病机制。本文作者对对虾养殖疾病及防治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可供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庞雄明 《海洋渔业》2003,25(1):27-30
80年代我国的对虾养殖,似雨后春笋发展起来,1992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达22万t,成为世界养虾大国。1993年全国暴发了对虾流行病,对虾养殖业受到严重打击,产量大滑坡,经济损失巨大,经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攻关,摸索了防治病害的措施,虾病有所控制,使对虾养殖业重振雄风。2001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30万t,估计2002年产量仍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自1989年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试养成功后,广东的对虾养殖得到了发展,养虾面积不断扩大。以汕头为例,1991年的养虾面积达2.9万多亩,比1990年增加了2000多亩,其中斑节对虾养殖面积增加了一倍,上半年的对虾总产量达1100多吨。对虾业的迅速发展,虾病亦随之流行,尤其是高密度养殖以及多造次生产,助长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关忠志  李秋 《水产科学》1994,13(1):41-42
对1994年对虾养殖的几点建议关忠志,李秋(丹东市水产研究所)关键词:对虾养殖,流行病1993年一场暴发性对虾流行病蔓及全国,给我国对虾养殖业以沉重的打击。许多地区遭到了灭顶之灾,造成大面积绝产。丹东地区的损失也比较严重。由于虾病的发生,使目前整个养...  相似文献   

11.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3):34-35
在养虾业的发展过程中,虾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虾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病毒性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的治疗方法。虾病的发生,不仅是病原体侵袭的结果,还与对虾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者的饲养管理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对虾养殖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对虾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技术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1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1.1科学建池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科学建造虾池是健康…  相似文献   

12.
<正>为掌握我省2011年对虾养殖的病害情况,为今后组织防治工作积累资料与经验,笔者依托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开展了全省对虾养殖病害调查,总结报告如下。1调查方法1.1现场调查7月份虾病高发季节,笔者先后到部分县区  相似文献   

13.
《水产科技》1996,(3):21-21,25
斑节对虾是目前我省养殖对虾的主要品种。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虾病暴发,斑节对虾死亡十分严重。据调查统计,1993年深圳市辖区内精养虾池发病率达80.86%,粗养虾池发病率达60.87%,产值减少1.24亿元。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虾病,是发展斑节对虾养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 滦南县三丰养虾场一场地处杨岭镇南边庄子村,始建于1988年。三年来,养虾水面连年扩大,养虾效益连年增长,共获纯利643.4万元。 1988年全场养虾面积765亩,总产对虾86吨,单产113kg,获纯利49万元,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 1989年全场养虾面积1603亩,在遭受赤潮危害下,总产对虾347吨,单产216Kg,获纯利93万元。 1990年全场养虾面积2318亩(本场1603亩,承包第一盐场715亩),总产对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虾养殖困难重重,虾病越发难治,虾越发难养,让养殖户苦不堪言。业内对虾病的研究从没松懈过,但到目前为止,还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有效地防治虾病。在此,我们不妨跳出虾病的圈子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养殖研究虾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同化率和转换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硕 《水产学报》1999,23(1):99-103
我国广泛开展对虾养殖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由于发展和管理不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病害问题,使养虾产量大幅度下降[王清印1994]。虽然虾病的暴发性流行是对虾减产的直接原因,但环境条件的恶化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在中国对虾的池塘养殖中,其生长和代谢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3年以来,单一养殖中国对虾由于受虾病的困扰,其产量和效益锐减,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由于沧州沿海梭鱼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部分虾农利用原来的养虾池,进行了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产量和规格都趋于稳定,混养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已被当地虾农接受。1997年,混养面积60.3hm~2,平均单产对虾40.3kg/0.067hm~2,平均体长11.4cm;梭鱼单产36kg/0.067hm~2,平均体  相似文献   

18.
<正> 滦南县于1979年开始人工养虾,1982年人工育苗成功,目前,对虾精养面积已发展到4.5万亩。从几年养虾实践看,对虾各阶段苗种成活率预测与实际存苗数误差较大。从而导致投饵量不准,大多形成过量投喂,造成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掌握养虾各阶段的苗种成活率,为指导养虾生产提供较准确的依据,1990年我们进行了小面积对虾养成各阶段苗种成活率试验。  相似文献   

19.
本课题是2001年初立项,立即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工作。前后多次到广东、广西、海南沿海养虾较集中的地区实地采样(浮游生物等),并实测当时当地水质和养殖虾生长及虾发病情况,调查了解养虾及养殖技术措施、经验与教训。每到一个地方都与养殖者促膝交谈,介绍一些地区成功的养殖技术及防治虾病应注意的问题,有利于成功技术及时得到应用,杜绝一些问题的出现,对促进养虾技术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供参考。一、华南沿海对虾养殖的近况1993年暴发性虾病席卷全国时,华南沿海养虾业也不例外,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在有关部…  相似文献   

20.
前言近年来,随着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及对虾养殖由粗养逐步向半精养、精养发展,虾池水质污染越来越重,各种虾病相继而起。目前,养殖池水的净化及虾病的防治成为养虾业最关心的问题。一般普遍采用抗菌素、各种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