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秸秆粉碎还田机使用与维护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是利用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将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撒在地表,然后用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先进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2.
《草业科学》2007,24(3):F0004-F0004
2BMG-18型免耕施肥精少量播种机,无需耕翻土壤。直接进行播种作业。可一次完成切断秸秆或切开根茬、开沟、施肥、播种、压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实现完全免耕,非常适用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免耕播小麦、油菜,苜蓿及草原牧草补播(草原改良)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小麦与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地上部收获后免耕和不复种绿肥并采用传统翻耕)对后茬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复种绿肥相比,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下玉米播前0~3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11.7%、10.0%,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14.3%、16.2%;抽雄吐丝期,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加17.0%、13.7%,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8.7%、10.7%,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明显增加,其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平均提高20.1%、25.8%和17.3%、22.2%,且该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绿肥根茬还田处理。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在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实现了玉米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小麦与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地上部收获后免耕和不复种绿肥并采用传统翻耕)对后茬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复种绿肥相比,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下玉米播前03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11.7%、10.0%,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14.3%、16.2%;抽雄吐丝期,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加17.0%、13.7%,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8.7%、10.7%,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明显增加,其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平均提高20.1%、25.8%和17.3%、22.2%,且该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绿肥根茬还田处理。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在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实现了玉米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豌豆轮作系统中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自身固氮菌数量及其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小麦地还是豌豆地,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自身固氮菌数量在0~5,5~10和10~30 cm土层中均呈现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的趋势,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在小麦地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氨化细菌数量比免耕不覆盖处理分别增加了76.21%,146.92%和67.82%, 且差异均达到5%的显著水平,在豌豆地中,各处理自身固氮菌数量逐渐减少,而硝化细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氨化细菌数量逐渐下降,而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处理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了不同耕作处理(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下小麦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并探讨了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土保持耕作第三年较传统耕作可以有效地增加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之土壤有机碳、全氮、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肥力变化反应迅速。  相似文献   

7.
黄俊孝  向礼荣 《畜牧市场》1990,2(4):296-297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使山区县稻田小麦防湿抗旱、趋利避害,适时播种、早生快发,穗多粒重,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比常规翻耕种植小麦增产21.1%,省工节资13.02元/亩。大面积免耕小麦单产304.5公斤,最高达398.4公斤,使来年水稻增产10%。主要技术措施是适时开沟排水,搞好化学除草,选用良种,适时早播,疏株密植,科学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8.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巧家县发拉村坡度约25°的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区,通过封育、免耕补播、人工种草和种植农作物等措施的防治水土流失量和地表径流量、草地生产力及不同降雨量对土壤的冲刷能力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种植一年生牧草或传统农作物相比,免耕补播多年生混播牧草和封育产草量较低,但有更好的截流效应,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降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随着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经封育、免耕补播、人工种草等措施后,草地生产力以人工种草最高,免耕补播次之,封育相对较差,但草地生产力受当地降水量及其分配状况影响,恢复效果存在平、丰、歉年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张萍  刘少芬等 《内蒙古草业》2000,(4):64-64,F003
我们通常采用传统的翻耕播种的方法种植多年生牧草 ,这种翻耕播种法很容易造成土壤有机质被吹走而流失 ,慢慢地造成土壤风蚀、沙化。因此现在在许多地区开始提倡免耕法 ,就是播种前不翻地 ,用灭生性除草剂除去地面上的草 ,而后用播种机直接将种子和化肥播下。采用免耕法播种多年生牧草和传统的翻耕法播种是一样可靠和有效的。下面有 1个图表可以说明这一点 :图 1 牧草产量与种床处理  这个图表描述了牧草从 4月中旬到 6月中旬生长 8个星期的产量 ,这种牧草是在旱年种植的多年生牧草 ,产量为播种第2年所测。浅耕翻和种子喷药种植的牧草…  相似文献   

11.
正11月29日讯,日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旱田全量秸秆覆盖地免耕洁区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评价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推进我国旱田全量秸秆还田,解决秸秆焚烧难题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据介绍,无论是抢农时、节约成本、提高复种指数,还是耕地提质保育、秸秆禁烧、保护生态,农民普遍期望有一种装备能一次下田完成下茬播种,即免耕播种。而传统免耕播种装备在"全量秸秆覆盖地"工况  相似文献   

12.
在黄土高原西部连续5年定位观测了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 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 秸秆覆盖(NTS)]下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的水分动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年内和年际的变率大,200 cm内土壤含水量在350~600 mm变动;土壤贮水量5-7月上旬因作物利用迅速下降,在雨季得到补充,到冬季缓慢下降;水保耕作措施对玉米Zeamn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生育期200 cm土体耗水量影响不大,但秸秆覆盖能有效增加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没有造成轮作系统的减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免耕、秸秆覆盖可增加农民收入;在土地利用强度极高的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改大豆为利用营养体的豆科牧草,可提高系统的水分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翻耕对半干旱区高寒草甸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半干旱盆地退化高寒草甸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和植被盖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翻耕所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属性的变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植被覆盖区域内土壤含水量较高;2)降水后,较低植被覆盖区域内地表温度较低,地表蒸散量较大;3)在长时期缺乏降水的情况下,较低植被盖度区域内地表温度较高,土壤含水量偏低。以上结果说明,翻耕后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属性变化,会导致翻耕区内地表蒸散偏大,更容易出现土壤水分不足的现象,不适合半干旱区高寒草甸群落的恢复。因此,采取增加灌溉或者免耕补播等不破坏地表植被的补播方式,可能更适合该地区内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4.
<正> 免耕播种作为土壤保持的一种实践日趋普遍。除了保持表土外,免耕法还可以节省生产者的时间和机械消耗。玉米和大豆的免耕技术已被普遍采用(Brann 等,1983;Hinish,1983)。但小籽实的豆科植物如苜蓿的免耕植法仅是近年才得到开发利用(Hinish,1983;Mueller 等,1984;Sp-erow,1983,white 等,1982)。  相似文献   

15.
1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应具备的条件 深松整地基础要好。深松整地可以缓解土壤板结现状。特别是秋季深松整地可以建立土壤水库,接纳冬降水,避免春季气候干燥期动土,可有效地解决耕地春旱的问题。秋季使耕地达到待播状态,在春季播种时可以保墒,有利于免耕播种和保全苗,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轮作系统磷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土高原塬区,对保护性耕作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和作物吸磷量进行了动态观测。保护性耕作处理为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对轮作系统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夏播大豆产量对秸秆覆盖有积极响应;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使土壤磷在0~5 cm层次表聚化,土壤磷含量随着保护性耕作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nts和ts 处理下大豆籽粒吸磷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11%和82%,秸秆覆盖提高了作物对磷的吸收;小麦-大豆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揭示了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作物系统磷动态的影响,为该系统的磷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化除免耕法即用除草剂清除植被后免耕播种牧草,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效果好并兼顾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退化草地改良和控制草地退化的方法.在试验的各类型草地中,效果均比常规作业好得多:改良后播种牧草相对重量提高62.68%(蒿类型)~95.75%(白茅型),优势度提高47.35%(蒿类型)~83.54%(白茅型),草地质量、草地价值均达"优".化除免耕法成本为612.00~1251.25元/hm2,常规法为1450.00~1600.19元/hm2;若将成本全部加在第1次利用时的播种牧草的干草产量上,化除免耕法为0.17(蘩缕型)~0.40(天然草地型)元/kg,常规法为0.98(蒿类型)~2.25(扁穗雀麦型)元/kg.  相似文献   

18.
化除免耕法建立或改良人工草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化除免耕法即用除草剂清除植被后免耕播种牧草,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效果好并兼顾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退化草地改良和控制草地退化的方法。在试验的各类型草地中,效果均比常规作业好得多:改良后播种牧草相对重量提高62.68%(蒿类型)~95.75%(白茅型),优势度提高47.35%(蒿类型)~83.54%(白茅型),草地质量、草地价值均达“优”。化除免耕法成本为612.00~1251.25元/hm^2,常规法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免耕法是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草场保护项目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从1999年开始在苜蓿等牧草播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