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元谋县小黄瓜园水土保持监测站1991-2005年的降雨过程资料为基础,分析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季节、年际分布特征,并建立起了一个基于日降雨量的降雨侵蚀力初步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监测站区域内的降雨侵蚀力集中分布在6-9月,高峰值出现在7月,年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几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年份的降雨侵蚀力差异很大,其值相差近2.6倍以上;本文所论及的日降雨侵蚀力预测模型,经回归分析后,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对以后在该区域内进行水土保持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浙江红壤区降雨侵蚀力季节分布与日雨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兰溪水保站的自记与常规雨量资料对降雨侵蚀力 R的季节分布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了一个降雨侵蚀力的日降雨量模型。结果表明 ,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呈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分布 ,主要集中在 3~ 9月 ,其 R值占全年R值的累计百分比为 94 .5 % ,高峰期在 6月份 ,其 R值占全年 R值的 2 8.2 %。降雨侵蚀力的日雨量模型为 :Rj=0 .0 0 4 3 [1 4 8.13 sin(π/12 ( j- 1) ) ]ΣNk=1 P1 .0 9k 。本模型利用日降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 ,有效系数为 0 .89,R值季节分布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偏差为 1.2 %。与国内现有模型相比 ,本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 R值的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更好地监测福建省北部的水土流失变化,选取1980~2009年福建北部13个雨量站的逐日降水数据,估算研究区的降雨侵蚀力R值,分析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集中在3~8月,呈弱双峰式分布;1980~2009年间福建省北部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30a内出现一次突变情况,年际变化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且降雨侵蚀力分布不均,降雨侵蚀力高值集中于研究区西北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全省508个雨量站点的长系列逐日降雨资料,利用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了浙江省的降雨侵蚀力,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降雨侵蚀力总体趋势是自北向南递增;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4-9月,占年均降雨侵蚀力的77.7 %,根据年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分配特征,可以将浙江省划分为3个类型区;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在空间上东南沿海及海岛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5.
GIS支持下的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评估模型中的一个基本因子,利用长江上游361个测站1961-2004年日雨量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R值,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得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分布图、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趋势图、各区域R值平均年内分配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的地域差异十分显著,与降雨量空间分布近似,由东向西减少,且降雨侵蚀力大的区域与多雨中心和暴雨中心分布基本一致。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一些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变化与年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各区域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曲线为尖峰状分布,降雨侵蚀力十分集中。  相似文献   

6.
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渭河流域及其周边范围30个气象站点1957—2014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章文波日降雨量侵蚀模型计算各站点的降雨侵蚀力,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年内分布特征。[结果]渭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分布范围为806.25~3 510.81 MJ·mm/(hm2·h),平均值1 798.97 MJ·mm/(hm2·h),与多年平均侵蚀性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63.91%。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发生水土流失的时期集中在7—9月,而秦岭北麓地区5—10月均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水土流域,侵蚀风险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流域降雨侵蚀力年际波动较大,年际变率Cv值在34%~56%之间,整体而言,流域西北部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幅度大于东南部地区。除洛川、长武、环县、平凉4个站点降雨侵蚀力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增大外,其余地区降雨侵蚀侵蚀力呈不同速率的减小趋势。[结论]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尽管流域降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由于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工作仍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及其周边共21个雨量站8a的日降雨量资料,按照日降雨量侵蚀力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0支持下,分析了该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R值在空间分布上与流域高程变化一致。随着流域高程变化,侵蚀力R值呈现上游迅速降低,中游平缓到下游增大的趋势,最高和最低侵蚀力R值分别位于流域西北部的高楼站附近和西南部的福田站附近;降雨侵蚀力R值的年际分配差异明显,最大年R值为最小年R值的2.16倍;降雨侵蚀力R值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集中程度高,5—9月上半月占全年的90.4%,全年R值的高峰出现于7月份和8月份上半月,占全年的38.8%。  相似文献   

8.
浙江红壤区降雨侵蚀力季节分析与日雨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兰溪水保站的自记与常规雨量资料对降雨侵蚀力R的季节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个降雨侵蚀力的日降雨量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呈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分析,主要集中在3-9月,其R值占全年R值的累计百分比为94.5%,高峰期在6月份,其R值占全年R值的28.2%。降雨浸蚀力的日雨量模型为:Rj=0.0043[1 48.13sin(π/12(j-1))]∑k=1^NPk^1.09。本模型利用日降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有效系数为0.89,R值季节分布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偏差为1.2%。与国内现有模型相比,本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R值的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9.
基于日降雨的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雨侵蚀力是水土流失最为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是土壤侵蚀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沂蒙山区及周边38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逐日降雨量资料为数据源,利用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了研究区多年月、年降雨侵蚀力,并初步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总体趋势为西北、中南高,北部低,泗水县、曲阜市东部一带是研究区降雨侵蚀力的高值中心;R值与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异常年份;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年内主要集中分布在6—9月份,占全年的97.07%,其中最大月降雨侵蚀力出现在7月份,占年降雨侵蚀力的51%。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预报、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预报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规律,利用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内10个雨量站1971—2010年的日降雨资料,采用降雨侵蚀力日降雨简易模型,分析该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在Arc GIS软件支持下,采用克里格插值研究流域降雨和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香溪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多年变化范围为2 465.26~7 419.29 MJ·mm/(hm2·h),多年平均均值为4 535.63 MJ·mm/(hm2·h),降雨侵蚀力R值的年际分配差异明显,最大年R值为最小年R值的3倍;流域侵蚀力空间变化趋势为从西向东逐渐递减;流域近40多年的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系列比较平稳,经Mann-kendall检验无显著的变化趋势。流域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较集中,汛期降雨量、汛期侵蚀性降雨量、汛期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85.4%、92.4%和94.0%。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南省59个气象站1961—1990年30年年均降雨量资料,计算了各站点的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插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R值在1999.9~7638.9 M J.mm/(hm2.h.a)之间,R值在2000~3000 M J.mm/(hm2.h.a)的分布最广,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7%,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R值具有从南到北递减的特点,并计算了各县(市、区)的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R值。本研究成果为进行河南省水土流失预报和水土保持措施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洱海弥苴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洱海弥苴河流域内5个雨量站1997—2006年共10年的逐日降雨量及洱源县气象站1957—2000年共44年的逐年降雨量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降雨侵蚀力估算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对1997—2006年间弥苴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和空间分布特征及1957—2000年间降雨侵蚀力的长期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RUSLE模型中采用的降雨侵蚀力估算方法,对采用不同降雨资料所估算的年均降雨侵蚀力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精度;1997—2006年间弥苴河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R值为1 941.8 M J.mm/(hm2.h.a),并且集中分布于6—10月,其中以7—9月的集中程度最高;1997—2006年10年内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西南部→中部→东南部依次降低的特点;1957—2000年间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R值为2 352.1 M J.mm/(hm2.h.a),逐年降雨侵蚀力大致呈现出10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秸秆覆盖红壤径流养分流失效益及径流剪切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秸秆覆盖条件下红壤侵蚀效益及动力影响因素。模拟降雨强度2.0mm/min,坡度20°,径流小区(长1.5m,宽0.5m,深0.3m)条件下,供试土壤为赤红壤。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减流效益达到69.3%,减沙效益达到99.2%;明显提高土壤的入渗速率,渗透效益达到了32%,秸秆覆盖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2)秸秆覆盖有效减少径流总氮、径流溶解态氮、径流颗粒态氮、径流总磷、径流溶解态磷、径流颗粒态磷的流失,减少径流中氮流失效益均达到74%以上,减少径流中磷流失效益均达到78%以上,径流中元素流失均以溶解态氮磷元素大于颗粒态氮磷元素,秸秆覆盖减少径流中磷养分流失的效益大于氮养分的流失效益。(3)建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径流剪切力和产沙率、径流总氮、径流溶解态氮、径流颗粒态氮和径流总磷、径流溶解态磷、径流颗粒态磷流失速率的模型,初步推断径流剪切力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4)秸秆覆盖和未覆盖的临界启动径流剪切力分别为2.8N/m2和1.5N/m2。  相似文献   

14.
湖北三峡库区降雨侵蚀力的计算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16个县市区1994~2003年逐日降雨量资料为基础,利用日降雨量模型计算了观测站点的半月平均和年均降雨侵蚀力值,并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连续年均降雨侵蚀力值表面。研究区内年均降雨侵蚀力值变化在2 828.14~8 505.90 M J.mm/(hm2.h.a)之间,其空间分布具有北低南高、东西无明显变化的特征,其8~20个半月的降雨侵蚀力的集中程度和最大半月降雨侵蚀力值占全年的比例,总体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年内分配更为均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坡面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降雨侵蚀过程包括径流侵蚀作用和雨滴打击作用两个方面,传统的单径流小区降雨试验难以区分二者对坡面侵蚀的贡献。通过双土槽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的关系及二者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坡度和降雨强度一定时,坡上方来水量引起坡下方侵蚀产沙量随着上方来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坡度一致和坡面径流量基本相同时,降雨侵蚀产沙量大于供水径流的侵蚀产沙量,降雨强度增大1倍时,坡面侵蚀产沙量增大约50  相似文献   

16.
降雨侵蚀力因子估算结果会直接影响土壤侵蚀模型预报精度。采用EI3 0经典算法与章文波日雨量模型分别计算降雨侵蚀力并进行比较,发现日雨量模型适用于辽宁省降雨侵蚀力计算。采用辽宁省及周边省份共39个气象站1961—2015年日降雨资料,计算得到辽宁省降雨侵蚀力均值为3 316.02 MJ·mm/(hm~2·h·a),空间分布上呈由东向西、从南到北逐渐减小的趋势,降雨侵蚀力最小值出现在朝阳市建平县,最大值出现在丹东市宽甸县。  相似文献   

17.
红壤坡地侵蚀性降雨及降雨动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侵蚀性降雨标准的确定、降雨动能的科学测算以及侵蚀性降雨和降雨动能特征的分析,是开展降雨侵蚀力研究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的基础,而目前针对红壤坡地的系统研究还较为鲜见.通过气象观测站与标准径流小区连续5 a的实测资料,采用80%经验频率法确定了江西红壤坡地侵蚀性降雨标准,其中雨量标准为9.97 mm,雨强标准为0.756 mm/h;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侵蚀性降雨和侵蚀性降雨动能,并分析了侵蚀性降雨及其动能的时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侵蚀性降雨场次不多,仅占总降雨场次的25.85%,但雨量大强度高;侵蚀性降雨及其动能时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9月,分别占全年的74.51%和75.37%.最后建立了降雨动能简易估算方法,这对探讨江西红壤坡地降雨侵蚀力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天然降雨对红壤坡地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气象观测站与标准径流小区的试验观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江西省红壤坡地的天然降雨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与土壤流失关系密切的降雨量(P)、降雨强度(I)等降雨特征参数的等级划分和时间分配规律;确定了江西红壤坡地侵蚀性降雨标准;确立了ΣE·I60 为红壤坡地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最佳计算组合,并分析了R值的季度分配、月分配特征以及雨量分配、雨强分配特征。这为探索控制江西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最佳时段,研究水土流失产生的动力来源以及发生演变的规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域降雨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降雨侵蚀模型足预报水土流失、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指导流域牛态与环境建设的重要工具.回顾了国内外流域降雨侵蚀模型的研究历程,按其研究方法将模型分为经验相关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概念性模型3类,阐述了流域降雨侵蚀模型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作出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土壤侵蚀的雨量标准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拟定和建立土壤侵蚀的雨量标准,旨在区分发生和不发生土壤侵蚀的降雨事件,从而可以减少计算降雨侵蚀力的工作量,进而在此环节上,为提高土壤侵蚀预报精度提供可能和条件。选取位于皖南山区的歙县华源河流域内所设置的3个径流小区的实测资料为分析样本,以此推求出其侵蚀性降雨雨量标准依次为13.6、14.6和14.77mm。按此标准,可剔除降雨场次50%以上,而漏选的土壤流失量占总侵蚀量的比例在3%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