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红英 《水产养殖》2009,30(7):26-27
团头鲂又称鳊鱼、鲂鱼、武昌鱼等,属鲤形目、鲤科,体呈菱形,为草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由于团头鲂食性广,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回捕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水产品市场的畅销品种。在池塘中主养团头鲂,掌握健康养殖技术,将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刺参的放流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锡林 《齐鲁渔业》2004,21(6):16-18
刺参的放流增殖是增加、扩大资源,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此项研究在国内、外开展得较早,其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对虾放流增殖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放流增殖是我国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增殖工程,它符合于水产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生命力。实践证明,对虾放流增殖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深受公认和欢迎。邓景跃(1989)在对虾放流增殖的效果分析中指出:1985年—1987年海洋岛  相似文献   

4.
1992-1994年,每年4-5月浙江苍南县近岸水域进行海蜇苗放流增殖,放汉回捕率为0.57-2.33%,停止放流后的1995-1997年在浙南近岸水域共捕到海蜇124.2万只,,放流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回捕率是高的,并且出现了自然繁殖群。  相似文献   

5.
浅谈闽江流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闽江流域渔业资源及其增殖放流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今后增殖放流工作提出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7.
浅谈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鱼类育苗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各种水域如何选择和确定放流物种,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长江口区进行增殖放流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与安排放流鱼种提出意见.探讨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互补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渤海俊鱼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郑冠雄 《齐鲁渔业》2008,25(8):42-43
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盛产水产名贵品种。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近海捕捞强度的日益增加,致使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品种濒临灭绝。为了修复渔业资源,近年来,海南省每年都举办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投放了大批优质渔业经济品种苗种,改善了海域渔业资源和鱼类种群结构,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银鱼移植、增殖放流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5年农业部和水利部发出加速推广银鱼移植、增殖技术的通知以来,我国银鱼移植、增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情况:其一如河南陆浑水库、山东许家崖水库、内蒙莫力庙水库等水域,是在移植后2~3年,取得了生产性效益...  相似文献   

11.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它盛产于长江中游的湖泊之中,特别是湖北省鄂城境内,其中鄂城樊口附近的梁子湖是重要产地之一。鄂城古时称武昌,故得名武昌鱼。  相似文献   

12.
《河北渔业》2004,(4):54-54
通过“引岳入淀” ,华北明珠白洋淀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了恢复白洋淀渔业资源 ,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 ,省水产局拿出 7万余元专项资金 ,由省渔政处具体实施 ,在白洋淀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6月 3日上午 9时 ,增殖放流仪式在白洋淀大堤上举行 ,省渔政处处长刘耀林同志主持仪  相似文献   

13.
乳山海域是海蜇主要分布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大幅度衰退。,自2007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开始在乳山海域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海蜇资源有所回升,年产量恢复到0.18万~0.45万t。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乳山海域开展海蜇增殖放流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套海蜇增殖放流技术要点,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对野生鱼、虾、蟹和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的一种方法。增殖放流的目的在于保护濒危物种、增加渔业资源产量和修复生态环境,还具有培养渔民环保意识和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从苗种来源、标记方法、放流策略和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增殖放流的技术,以期为今后的放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团头鲂套养淡水石斑鱼增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祖荣 《河北渔业》2007,(1):25-25,55
淡水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可用于控制池塘养鱼中小杂鱼的过度繁殖.养殖实践表明,此鱼生长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肉质细腻鲜美,是池塘混养较高档的淡水养殖品种.为探讨精养塘套养淡水石斑鱼技术,于2006年在本场进行了主养团头鲂池塘套养淡水石斑鱼技术试验,取得了增产增效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工增殖放流石斑鱼类的标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对平均体长5cm~8cm的石斑鱼苗进行背部挂线、尾部挂线、剪背鳍、剪尾鳍和尾部烙印5种标识手术和术后40d对比饲养观察结果。研究表明:①尾部烙印标志法具有对石斑鱼幼鱼的行为习性、生长、存活影响较小,标识脱标率低、保留时间长、标志醒目,操作简单的优点,是五种标识方法中结果最好的标识技术②标识操作的鱼苗规格以6.0cm~8.0cm为宜;③鱼苗在标识后暂养期以14d为宜。  相似文献   

17.
渤海梭鱼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2月完成了水环境的调查,选择了放流最佳地点。梭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实现年生产苗种超过2000万尾,中间培育成活率由30%提高到80%,轮虫是梭鱼较好的开口饵料,也找出了其他不同阶段的饵料配方。水环境指标要求及害病防法有了新的突破。1992、1993年的回捕率分别为0.03%和0.053%。  相似文献   

18.
19.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20.
浙江象山港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1998年,目前这项工程对浙东沿海和象山港海区大黄鱼资源的恢复性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沿海渔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大黄鱼增殖放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方面,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放流苗种招标、检验检疫、公证公示、标记放流及成效评估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更科学地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真正实现我省海洋经济水生动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对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一、增殖放流工作开展之背景我省是海洋与渔业经济大省,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