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现行林业法律、法规及新刑法对违反森林法规的犯罪行为 ,作了较为明确的定罪量刑规定。笔者对十种主要犯罪及其刑罚分析整理如下仅供同行们参阅。一、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罪 ,是指违反森林保护法规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数量较大的行为。该罪的主要特征是 :1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度。2 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了盗伐森林或者其它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盗伐数量分为“较大、巨大。特别巨大”三类 ,这是根据 1 987年 9月 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没有规定毁坏林木罪。《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国发加急明电[1998]8号)要求对毁林行为数量巨大.情节严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盗伐、滥伐林术案件几个问题的解答》(1991年10月17日法[研]发[1991]31号)中有关规定。毁坏林木,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规定:"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数量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滥伐林木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4.
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阐述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的法律构成要件和司法认定,探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预防职务犯罪.由于该罪是刑法中唯一指明犯罪主体为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因而对林业主管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主管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各级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国各地盗伐林木案件时有发生,使森林资源遭受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监管秩序.对此,1987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应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解释》及刑法中明确规定,违反森林法及其它保护森林的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砍伐国家、集体所有的森林或其他林木,以及擅自砍伐他人自留山上的成片林木,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盗伐林木罪,予以严惩.  相似文献   

6.
非法毁坏和占用林地犯罪,在1997年刑法典中并没有进行罪名确定.1997年刑法典第三百四十二条只是对非法占用耕地罪进行了刑事责任明确,而作为森林资源的林地并没有进行明确.为强化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加强对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2001年《刑法修正案(二)》单独对第三百四十二条进行了修正,这一修正对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条明确了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2002年3月26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作了补充、修改,规定对违反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刑法修正案(二)》)定罪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取消非法占用耕地罪罪名.  相似文献   

7.
试论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概念,刑法修正案(四)规定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原因,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构成要件,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认定及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此类案件的法律关系。探讨林木司法问题,为执法、司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四川林业科技》2012,33(5):130-130
第一条为了加强森林、林木的采伐管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粟多海、江辉在《湖南林业》2003年第3期“政法园地”栏目上发表的题为《检察机关为何撤诉》一文(以下简称“粟文”),提出杨某超伐林木未达到滥伐林木罪数量较大的起点而不构成滥伐林木罪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本案杨某超伐林木已达到滥伐林木罪数量较大的起点,已构成滥伐林木罪。“粟文”认为,“分析市林调队对采伐迹地技术鉴定结论:伐区采伐林木蓄积411立方米,根据统计学原理及森林资源调查允许误差10%,该鉴定结论可采伐林木的范围为369.9~452.1立方米之间。比照《刑法》按照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杨某超伐林木蓄积的数量是369.9-366.…  相似文献   

10.
绥宁县林木采伐伐区调查设计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和分析绥宁县林木采伐伐区调查设计工作,充分认识到保护和合理采伐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为做为林木采伐伐区调查设计工作者要熟练掌握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具体内容,用法律法规政策约束自身行为,正确处理伐区调查的各种关系,加强林木采伐伐区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伐区调查设计精度,达到合理采伐利用森林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森林法举世闻名.文章对德国的地区森林规章制度发展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取得成功的经验和特点:1.历史悠久,用森林规章治林长达千年,2.森林规章起源于地方,立足于地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3.森林法制体现林业政策的稳定性,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规律;4.林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融合于森林法中,实现对各种所有制森林的科学管理。我国的森林法制基础薄弱。借鉴德国的经验,建议我国制定地方森林法或森林法执行细则,以健全法制,保证和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构成要件以违反野生动物保护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为前提,审视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中行政法设置的科学性以及与刑法的衔接、协调与配合,可以为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刑事立法提供理论预案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森林资源行政案件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分析河南省森林资源行政案件管理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林业法律体系、加强对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林政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林政执法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新《森林法》规范,以及森林资源保护的实践,论述了依法规范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对象及规范、流转的标的和方式。指出,森林法在我国法制史上首次规范了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是森林资源使用权流转的法律依据,必将有力促进林业改革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林业法律概念与影响因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法律概念是林业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确定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前提。准确把握林业法律概念的涵义直接关系林业执法实践。本文分析了林业法律概念的构成特点以及林业技术术语、国家生态政策、林业法制统一因素等对林业法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林业碳汇作为目前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文中界定了林业碳汇供给主体的产权权益,探讨了林业碳汇供给主体产权权益保障存在的现实困境,包括林业碳汇产权归属的供给主体不明、林业碳汇产权的收益权残缺以及林业碳汇计量门槛高、项目方法学尚需完善等;在剖析困境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碳汇供给主体产权权益保障的实现路径,即制定林业碳汇配套的法律法规、明晰林业碳汇产权归属的供给主体、保障林业碳汇产权收益权能的实现和完善产权权益受损救济途径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配合易县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县的建设,对该县林业法规工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易县的森林法规工作已初具规模,但还需要花大力气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森林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政策,从法律视角透视我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论述了林权改革法律依据、林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的特殊保护五个方面的法律规定。提出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强化其法定性,依法推动、规范有序、保障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论述了日本国有林的发展阶段及其经营管理的5个特点和经验:(1)确定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战略指导思想;(2)健全法制,依法治林;(3)建立一套科学的森林计划体系;(4)有一个稳定的林业管理体制;(5)采取扶持政策。最后,对日本国有林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Rosenvald  R.; Lohmus  A. 《Forestry》2007,80(5):503-516
The variability of natural disturbance regimes implies thatretention cutting, aimed at emulating natural disturbances tosupport biodiversity, should be forest-type specific. We exploredin four site types (ranging from dry nutrient-poor to wet nutrient-rich)in Estonia how the retention of live and dead trees affectspost-cut abundance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birds. The wholebird communities and harvest-sensitive species groups respondeddifferently: while the total abundance and relative speciesrichness of birds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abundance of deadtrees, the species of national conservation concern occurredmore frequently at higher densities of live trees. Hence, althoughthe species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and hole-nesters preferredthe cuts having the generally densest and most species-richavian communities, this co-variation was obviously insufficientfor using the tot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density) as indicators of forestry impacts on bird biodiversity.In contrast to expectations, tree retention always influencedbirds independently of forest type.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particular study system (notably low retention levels) but futurestudies should nevertheless explicitly address to what extentforest species are adapted to natural disturbances, and in whichcases that knowledge can be used for forestry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