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经营方式对绿竹地下结构和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经营方式的绿竹林根系结构和生物量分布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317.61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45 304.91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98.6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018 1 m3·hm-2;在集约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1 333.12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143 338.46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3 089.1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583 1 m3·hm-2.无论是粗放经营的绿竹林,还是集约经营的绿竹林,0~40 cm土层都是竹根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4项指标集中分布的区域.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中,0~20 cm土层竹根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4项指标所占比例最高;而在集约经营的样地中,20~40 cm土层4项指标所占比例最大.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中,总生物量干质量为14 537.34 kg·hm-2,其中地上部分为12 575.34 kg·hm-2,地下部分为1 962.00 kg·hm-2;而在集约经营的绿竹林中,总生物量干质量为39 267.27 kg·hm-2,其中地上部分为31 518.27 kg·hm-2,地下部分为7 749.00 kg·hm-2.比较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的绿竹林各组分生物量,发现集约经营绿竹林远大于粗放经营绿竹林,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叶,集约经营绿竹林是粗放经营绿竹林的5.68倍,其次是根,为4.23倍,差异最小的是秆,为2.03倍,生物量差异大小的顺序为:叶>根>枝>蔸>秆.在各组分生物量所占的比例中,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绿竹林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即各组分生物量所占比例的大小为:秆>枝>蔸>叶>根.  相似文献   

2.
优良经济竹种红竹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设置在安吉竹种园的红竹林试验样地进行了生物量测定。红竹1~5年生秆、枝和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0.4%、44.1%和53.8%。秆、枝和叶均以基部含水率最高,向上逐渐减小。其各自的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以秆为最高(达70.3%~79.3%),叶最小(仅占6.5%~12.1%)。竹秆的生物量分布中心集中在秆基部,向梢部锐减,而枝和叶集中在分枝中部。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竹林凋落物生物量占竹林总生物量分别为16.7%和8.9%。红竹林生物量地上和地下部分分配格式和疏林与灌丛生态系统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人工经营对毛竹秆形结构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竹中心分布区福建省邵武市和江西省宜丰县调查研究了人工经营干扰对材用毛竹秆形生长和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的秆形结构变异差异显著.立竹密度基本相似的纯林中,材用毛竹秆形生长表现为集约经营优于一般经营,一般经营优于粗放经营.在中心分布区,不论立地条件是否相同,多年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竹秆不仅尖削度小,枝下高长,壁厚,而且全杆高度比一般经营的平均约高出5%,比处于粗放经营的高出达12%;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平均秆鲜质量可达31.37kg,而一般和粗放经营状态下分别仅为28.46kg和23.33kg.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秆高随胸径的基本变化规律相似,但是集约经营的毛竹全秆高随胸径稳定增长,而经营水平低的变化幅度大.即使毛竹的胸径相同,处于集约经营状态下毛竹秆高、秆鲜质量均比一般经营和粗放经营的明显大.多年采取3种不同强度经营的毛竹主要秆形标识值之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4.
毛竹人工林生物量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会同县经营10年的毛竹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竹林不同龄级、径级、枝下高级和不同密度的生物量分配,81.2%生物量分配于1~7年生幼龄、壮龄、中龄竹;83.4%生物量分配于胸径11~15 cm之内;90.7%的生物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之内;86.2%生物量分配于立竹4 500~9 000株/hm2的林分之内,其中立竹4 500~6 750株/hm2的中密度林分,群体和个体生物量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试验竹林垂直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多1.81倍和1.97倍、1.56倍,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为1.774∶1,经济系数为0.501,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地上部分为秆﹥枝﹥叶﹥凋落物﹥竹箨﹥退笋,地下部分为鞕根﹥竹鞕﹥竹蔸﹥竹根﹥死鞕。  相似文献   

5.
麻竹枝叶生长对钩梢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冠层生物量积累、分配及枝叶大小对麻竹立竹受营林措施干扰(钩梢)后的响应,对不同竹龄全梢、钩梢麻竹地上构件生物量、生物量比、单叶特征、大小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商品竹叶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麻竹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为秆>枝>叶.叶生物量、叶/枝和叶/秆生物量比为2年生>3年生>1年生.随着竹龄的增加,枝、秆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枝/秆生物量比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2年生和3年生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高于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小于1年生立竹.此外,随着竹龄的增加,立竹减少了对0 ~8 mm枝生物量的分配,增加了对8~16 mm、16 mm以上枝生物量的投入,以提高空间拓展能力,截获更多光资源.钩梢强烈影响了生物量分配格局,显著减小了麻竹立竹枝、叶、秆、地上生物量.钩梢后麻竹立竹增加了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了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了单叶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增加了8~16 mm、16 mm以上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小0~8 mm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以权衡枝叶的生长,提高立竹对环境的适合度.钩梢后立竹叶/枝、叶/秆、枝/秆生物量比升高,表明生物量分配更多地向叶和枝倾斜.钩梢麻竹商品竹叶数量较全梢麻竹增加29.68%,且发生部位明显降低,钩梢后冠层下部商品竹叶数量增加79.73%,中部商品竹叶数量增加25.81%,降低了采摘高度.在钩梢后的一个生长季内,钩梢影响了麻竹立竹资源利用策略,表现为枝与叶之间关系的变化,但随钩梢年限的增加其变化规律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运用凋落物野外分解模拟实验的方法,对北亚热带地区6种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种土地利用类型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相对含量在分解初始阶段都呈现增加的趋势,表现为凋落物有机碳相对含量的积累过程;分解开始的第3~4个月后,凋落物有机碳相对含量下降;经过1 a的分解周期以后,粗放经营毛竹林凋落物有机碳相对含量变化最大,下降11.7%;(2)集约经营毛竹林凋落物有机碳数量从分解开始就减少,而其它几种类型分解初期有机碳数量都表现一个净积累的过程,然后才逐步释放;经过1 a分解周期以后,粗放经营毛竹林凋落物53.8%的有机碳净释放;凋落物有机碳释放速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粗放经营毛竹林、早竹林、杉木林、天然次生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3)6种土地利用类型森林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剩余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都极其显著地符合分解指数模型,因此都可以用指数方程表达;(4)影响凋落物分解的环境因子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温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工经营对毛竹秆形结构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竹中心分布区福建省邵武市和江西宜丰县调查研究了人工经营干扰对材用毛竹秆形生长的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的秆形结构变异差异显著,立竹密度基本相似的纯林中,材用毛竹秆形生长表现为:集约经营优于一般经营,一般经营优于粗放经营,在中心分布区,不论立地条件是否相同,多年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竹秆不仅尖削度小,枝下高长,壁厚,而且全杆高度比一般经营的平均约高出5%,比处于粗放经营的高出达12%;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平均秆鲜质量可达31.37kg,而一般和粗放经营状诚下分别仅为28.46kg和23.33kg。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秆高随胸径的基本变化规律相似,但是集约经营的毛竹全秆高随胸径稳定增长,而经营水平低的变化幅度大,即使毛竹的胸径相同,处于集约经营状态下毛竹秆高,秆鲜质量均比一般经营和粗放经营的明显大,多年采取3种不同强度经营的毛竹主要秆形标识值之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林分的调查,分析了撑绿杂交竹林分生物量变化规律,以及生物量和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线形函数以及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得出结论:撑绿杂交竹林分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枝盘数、竹秆节数等因子间相关关系密切.其中,竹高、胸径与节数、枝盘数、地上部分总重、秆重、枝重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和秆重、地上部分生物量总重的拟合方程分别为:W=0.135 7 D1.7389,R=0.976 6;W总=0.192 732 e1.757 9D,R=0.952 05.  相似文献   

9.
不同人工经营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3种人工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纯林,杉-竹混交林和粗放经营毛竹纯林,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人工经营对毛竹林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在3种类型林地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土壤容重表现为集约经营竹林>杉-竹混交林>粗放经营竹林,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及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粗放经营纯林>杉-竹混交林>集约经营竹林:说明粗放经营的毛竹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具有较好的水文生态功能.粗放经营的毛竹纯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混交林和集约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土壤全氮含量最低,水解氮、速效磷等养分则为混交林最高,说明集约经营竹林由于产出的增加,导致土壤肥力耗损,应加强平衡施肥等生态经营技术在毛竹林经营实践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节竹地上器官氮、磷、钾含量及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8月,对浙江省桐庐县人工种植的1~5 a的高节竹纯林采用全收获法测定不同年龄段的高节竹地上部生物量,并测定高节竹的叶、枝、秆的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高节竹地上部分器官中氮、磷、钾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叶枝秆,叶、枝、秆中氮平均含量为20.48、7.48、3.62 g·kg~(-1),磷平均含量为0.87、0.63、0.48 g·kg~(-1),钾平均含量为13.02、6.00、4.85 g·kg~(-1)。高节竹地上部各器官氮、磷、钾积累总量为294.90 kg·hm~(-2),大小顺序为:秆(142.16 kg·hm~(-2))叶(93.51 kg·hm~(-2))枝(59.23 kg·hm~(-2));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大小为:氮(141.97 kg·hm~(-2))钾(140.06kg·hm~(-2))磷(12.88 kg·hm~(-2))。氮素在叶、秆中分配率均为39.2%,磷、钾在秆中的分配率则分别为60.1%、56.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林地土壤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能反映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以连续施肥6 a的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处理的氮、磷肥对杉木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施肥杉木林地科学经营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对杉木林地进行不同的施肥处理:CK、N1 (50 kg·hm-2a-1)、N2 (100 kg·hm-2a-1)、P (50 kg·hm-2a-1)、N1P (50 kg·hm-2a-1+50 kg·hm-2a-1)和N2P (100 kg·hm-2a-1+50 kg·hm-2a-1)。试验测定了不同深度表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指标,分析了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1)在0~20 cm土层当中,P和N1P极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 <0.01),N1P增加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P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2)N1P和N2P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但与N2一样降低了土壤pH值。P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碳、速效钾含量,但增加了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而pH值显著升高。3)P显著增强了5~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N1P显著增强了1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在蓄水量当中,P显著增强了0~20 cm土层的最大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4)施肥6 a后杉木林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比未施肥杉木林土壤上升29.75%,5.45%,20.99%和10.50%。土层分析当中,土壤渗透性均表现为0~5 cm显著高于5~10 cm和10~20 cm土层,且表现为:初渗率>平均入渗率>稳渗率。5)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土壤蓄水性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速效钾与毛管蓄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最大蓄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pH值与渗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孔隙度与渗透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综合6种施肥处理分析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施用低浓度氮肥与磷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杉木人工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为该地区杉木林地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树冠截留雨水效果、枯落物厚度及持水效果等方面对辽西干旱地区4种人工林开展了涵养水源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树冠对雨水的截留率为15.1%~35.45%,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树+沙棘、毛榛纯林、刺槐纯林、杨树纯林;枯落层厚度为1.7~4.0 cm,枯落物贮量为1885.35~6357.25 kg·hm-2,最大持水量为...  相似文献   

13.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筇竹林凋落物储量及持水性能,从而为滇东北筇竹林生态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储量为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7.61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6.61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5.73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5.23 t/hm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3.45 t/hm2) > 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3.22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2.89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2.69 t/hm2)。4种类型筇竹林凋落物吸水速率均随着浸泡时间延长而逐渐趋于一致,筇竹混交林凋落物吸水速率高于筇竹纯林。凋落物的总有效拦蓄量为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9.74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8.95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7.73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6.23 t/hm2)。  相似文献   

14.
八达岭林场油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经营管理油松林,对八达岭林场30 a生油松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 a油松林的总生物量为69.52 t/hm2,其中乔木层为68.11 t/hm2,灌木层为1.4 t/hm2,草本层为0.27 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的顺序为干>根>枝>叶,且林木全株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建立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林分样地调查和模拟天然更新发芽试验,研究珍贵树种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实生天然更新情况,为火力楠可持续经营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火力楠8个成熟人工林分林下天然更新实生苗木密度250~4000株·hm-2,平均更新密度1395株·hm-2;更新频度6.7%~6...  相似文献   

16.
2019年在福建省建宁国有林场对香椿、多穗柯单一经营模式和香椿、多穗柯复合经营模式的8年生林分的生长效应和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表明,香椿、多穗柯经合理配置和人工调节可以形成复合林分,无论是香椿,还是多穗柯生长状况良好.8年生复合林分,香椿单株材积可达0.0403 m3,多穗柯嫩叶、嫩枝鲜质量平均达2.54 ...  相似文献   

17.
南岭小坑木荷群落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物量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和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参数(吴仲民等,199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它在世界森林植  相似文献   

18.
对湖州市4种经营类型的竹林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经营类型竹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1 951.68~2 352.47 t/hm2,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为48.79%~58.68%,其中毛竹材用林和毛竹笋用林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余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林地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毛竹材用林>杂竹林(刚竹、淡竹)>早竹林>毛竹笋用林,毛竹材用林和杂竹林的林地持水能力要好于毛竹笋用林和早竹林。各经营类型竹林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的容重均无显著差异,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上层大于下层,说明竹鞭分布的深浅及人为增施有机肥,影响着竹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是评价森林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及室内烘干称重等方法,研究了苏木山林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以及乔木层净生产力、碳储量积累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平均木的生物量分别为26.41 kg、32.70 kg、107.81 kg;林分生物量分别为43.66 t·hm^-2、79.88 t·hm^-2、125.83 t·hm^-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之和分别为1.44 t·hm^-2、1.19 t·hm^-2、0.95 t·hm^-2;乔木层净第一生产力分别为2.56 t·hm^-2·a^-1、3.07 t·hm^-2·a^-1、3.40 t·hm^-2·a^-1,碳储量分别为22.20 t·hm^-2、40.55 t·hm^-2、63.80 t·hm^-2。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20.
对云南玉溪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16年中龄林、26年近成熟林、43年成熟林)生物量及N、 P、 K、 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81.515 t/hm2、284.679 t/hm2、295.311 t/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占林分的91.594%、94.760%、93.838%,乔木层的净生产力分别为10.391 t/( hm2· a)、10.375 t/( hm2· a)和6.444 t/( hm2· a);3种林龄群落各层生物量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各营养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是树叶>树枝>树根>树皮(或树皮>树根)>树干;3种林龄华山松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含量最高,其他元素含量依次为K>Mg>Ca>P,其中树叶中的N含量最高,达到16.733 g/kg~21.368 g/kg;3种林龄群落营养物质总积累量分别为1497.993 kg/hm2、2257.161 kg/hm2和2810.246 kg/hm2,乔木层营养物质年积累量分别为77.532 kg/( hm2· a )、76.679 kg/( hm2· a)、58.759 kg/( hm2·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