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ITA的大蕉与香蕉研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罗闰良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设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其宗旨是:持续进行农业增产的研究和培训等活动,与国家和国际机构合作,改善非洲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低收入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大蕉和香蕉是该所研究的重要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尼日利亚政府近日释放了4种改良的木薯品种(NR0I/0004,CR41—10,TMS00/0203和TMS0I/0040)。TMS00/0203和TMS0I/0040由伊巴丹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的科学家培育,NR0I/0004和CR41-10分别由国家块根作物研究所(NRCRI)和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培育。  相似文献   

3.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是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设在尼日利亚的南部城市伊巴丹的郊区,建于1967年。现有人员1000人,其中科学家、助理、行政人员400人。科学家来自世界45个国家。主要任务是:从事湿热地区农作制度研究;湿热地区豆类(主要是豇豆和大豆)改良研究;湿热地区薯类、玉米、水稻改良研究等。该所在尼日利亚、贝宁、坦桑尼亚、扎伊尔等9个非州国家设有试验站,进行示范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一个安全有效的生物控制黄曲霉毒素方法。此种新方法是用相关的但无害的菌株控制那些产生黄曲霉毒素真菌菌株。这个方法是由美国农业部的农业研究服务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经过几年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5.
1987年7月24日是国际热作研究所(IITA)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建立20周年纪念日。庆祝活动共举行了3天(7月23日—25日)。最精彩的节目是一场英式足球比赛和为在该所工作10年以上的工作人员授奖。他们每人得到了一枚奖章和一个在该所服务的证书。 20年来,国际热作研究所在农业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团”是1971年由发达国家的公立和私人机构及法人团体赞助而建立的民间农业研究团体。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世界上有关重大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问题。它下属有18个国际农业研究机构。1.国际热带农业中心(IITA)建于1967年,设在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市。主要研究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粮食生产、玉米、豆薯。大豆、水稻、豇豆、薯芋、大蕉、木薯等主要作物。2.非洲国际畜产中心(ILCA)建于1974年,设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市。主要研究家畜及饲料作物,解决畜产品的种种问题。3.国际动物病害研究实…  相似文献   

7.
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日趋严重、生态功能衰退等关键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区域生态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场、动态监测样地、辅助性样方等,开展了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能力、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及石漠化发展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日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1968年建于哥伦比亚西南部卡利附近的帕尔米拉,主要从事世界热带低湿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农牧业研究。这一类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比较落后,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稻谷、木薯和豆类产量很低,肉牛和猪的收益不高,而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热带农业中心的研究规划中包括四项作物:木薯、菜豆、水稻和玉米。木薯和菜豆是该所的重点研究课题,水稻和玉米是配合国际水稻研究所及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进行的区域性研究。畜牧方面以肉用牛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总结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包括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以提高鹤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来自英国、新西兰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热带亚热带占地球表面总陆地面积的59%,其中38%属于热带,21%属于亚热带。亚热带中有84%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热带中有60%为亚湿润和湿润地区。这些地区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存在着很多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如气候、土壤和有害于人体的东西。发展中国家87%的土地面  相似文献   

12.
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简称ICRISAT)于1972年7月建立。它是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位于印度中南部的德干高原,距印度第五大城市海德拉巴市西北25公里处的孟买公路一侧,共有土地1,394公顷。土壤包括热带半干旱地区的两种主要类型——红壤(Alfisols—Red Soils)和黑壤(Veztisols—Black Soils)。年平均气温为20℃,最高可达43℃,最低为11℃;全年分雨季(6—10月)、雨后季(11—2月)和夏季(3—5月),年降雨量为700—800毫米。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全球土地中约有30%属于酸性土壤,不适合作物生长。但是,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确定了玉米基因的一个遗传变异,该发现有可能解决在酸性土壤里种植玉米的问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酸性地区的玉米具有三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留茬免耕栽培增产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免耕栽培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从国外兴起,主要在干旱、少雨的非洲、南亚、南美等一些经济欠发达,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大量垦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大量流失,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如巴西1970~1986年间化肥使用量增加575%,而作物产量未取得任何增长,造成土壤有机质快速下降,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粮农组织热带农业研究所专家指导开始了免耕栽培的研究推广工作。陕西省的免耕栽培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类型较多,如稻麦、稻油免耕复种,小麦玉米免耕复种等形式,在恢复土壤肥…  相似文献   

15.
近十多年来,随着热带森林的不断开伐,旱地土壤的侵蚀和退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广大地区的一个严重的农业问题。为了制止土地的进一步退化,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将旱地土壤上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以保护土地的生产力。本文介绍一些减少旱地土壤水土流失的管理技术,目的在于改善水分利用效率,以便获得较好的收成。  相似文献   

16.
4月26日至27日,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邀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李芳柏、党委书记李定强等一行5人,就落实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关于建立全国科学院联盟的要求,合作完善亚热带农业生态与红壤环境调控研究布局等事宜,到亚热带生态所进行访问交流。亚热带生态所所长王克林率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待了李芳柏一行。  相似文献   

17.
位于尼日利亚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在上周末公布了一项以促进非洲农业研究为目的的战略计划,该计划将在尼日利亚建立一个全球性农业研究园。  相似文献   

18.
<正>为帮助受热带气旋"伊代"严重冲击的家庭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非主要种植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莫桑比克农业和粮食安全部展开了合作,向受热带气旋"伊代"袭击地区的莫桑比克居民分配亟须的农业投入物。在马尼卡省和索法拉省,首批1.5万户脆弱家庭(近7.5万人)将收到包含锄头、砍刀和早熟玉米和豆类种子在内的农业工具包,这些种子一旦播种,只需90天就能收割。工具包的分发将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口粮分发同时进行,以免受益家庭等不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改良土壤机理及其在我国热区应用前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物炭在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土壤改良、环境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p H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提高土壤酶活性,调控土壤微生物环境,进而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本文从生物炭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综述生物炭改良土壤的机理。同时结合我国热带亚热带农业生产现状,从原材料供应和土壤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生物炭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应用前景,为生物炭的广泛利用及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尼日利亚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能够杀死蝗虫和蚱蜢的真菌,它可能会成为一种更廉价和更安全的农药杀虫剂替代品。 尼日利亚伊巴丹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日前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说,尽管这种真菌不能象化学杀虫剂那样迅速杀死害虫,但真菌的效力持续时间长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杀伤力。这一真菌被命名为"绿色肌肉",能在4~10天内杀死蝗虫和蚱蜢,但不伤害其他昆虫、植物和人畜。这种真菌品种土生于非洲。 由于蝗虫爆发给农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各国政府通常对之采用化学杀虫剂,但依赖化学杀虫剂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尼日利亚研究人员打算尽快对这种杀虫真菌进行广泛试验,他们认为其成本将只有化学杀虫剂的几分之一。目前南非德班的生物控制产品公司已获得商业性生产这种真菌的许可。 (本刊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