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北流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参考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以北流市为例,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得到农用地集约利用度,分析了研究区1997~2005年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其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为研究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目标决策法,从农用地投入强度、农用地利用程度、农用地产出效果和农用地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析了2015年黄冈市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和2010—2015年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5年黄冈市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为-0.78~1.22分,总体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且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差别较大。其中,黄州区和罗田县农用地为集约利用,英山县、团风县和黄梅县农用地为一般集约利用,武穴市、麻城市、薪春县和红安县农用地为低度集约利用,浠水县农用地为粗放利用。2010—2015年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为-0.40~1.15分,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符合区域农用地利用实际,并根据黄冈市耕地集约利用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对黄冈市农用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集约利用是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是解决人均农用地逐年减少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为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农用地评价模型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不同农用地类别及其用地指标数据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级与潜力评价,分析其农用地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农业用地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农业用地集约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农用地利用规划与实际利用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偏差;2根据地区农用地生产能力的不同,国家对不同地区农用地投入也应该不同;3地区农用地流转效率低,农用地流转市场开放程度低;4农用地整治不到位,农用地收益小。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内蒙古农业用地利用集约度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以成都市为例借鉴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针对其农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成都市2003~2012年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其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李蔓 《江西农业学报》2012,(11):165-168
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农用地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利用程度、可持续性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计算了福建省农用地集约度分值。研究表明,福建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但从2001~2010年年际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来看,总体呈现提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日显重要。通过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析研究重庆市2005~2014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为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新疆阿勒泰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循环农业视角下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取因子分析法实现了指标的降维、筛选,从而对阿勒泰市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益做出得分评价.[结果]阿勒泰市农用地利用处于传统式粗放利用、掠夺式的发展模式,评价结果发现阿勒泰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但从2005~2011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来看,总体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结论]改变重用轻养的传统经营模式,实施农用地集约化、生态化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确保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笑媛  丁筑茂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42-7044
从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利用程度、可持续利用4个层次构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毕节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毕节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最后就提高毕节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用地的集约利用与综合评价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改变现在农用地的粗放的现状、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本文以南县乡镇为评价单元,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南县各乡镇的农用地集约度,并进行农用地利用集约分析评价,以期为南县农用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初探——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参考建设用地和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多指标权重求解的客观赋值法,得到了农用地集约化指数,并以重庆市为例,分析了1997~2006年农地集约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6年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将AHP法和熵值法相结合,运用综合赋值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赋值,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2016年晋中市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集约度进行了地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要求,构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将其集约利用程度分为投入程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可持续状况4个方面,综合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态这3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聚类分析,将2016年晋中市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分为3个等级,榆社县(0.137)、左权县(0.124)、和顺县(0.146)、昔阳县(0.245)、灵石县(0.216)和介休市(0.307)等6县的集约利用度处于较低的等级,全市55%的县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由于各个县的农业基础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差距偏大,其中,祁县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为0.771,左权县的集约利用程度最低,为0.124,二者集约度之差为0.647,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关注较少。采用200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民人均收入与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集约利用是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的原因和重要保障。不同收入水平下,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2007年农用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差异,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农用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四川省农用地集约利用度整体水平不高;②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集约度最高的成都市是集约度最低的甘孜州的4.5倍。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域分异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理论研究,讨论了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设、评价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出发,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一是加强农用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二是结合绿色GDP研究成果,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加强动态分析方法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预测当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耕地利用为评价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分区域评价了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较低的耕地生产潜力利用率和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度是当前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抑制因素;提高耕地生产潜力利用率和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应是今后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田凤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48-7249,7251
土地集约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以临沂市为研究区域,从农用地分等成果入手,界定了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提出用产能潜力系数和效益潜力系数相乘计算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系数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南省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适用于河南省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用BP神经网络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算,借助协整分析考察了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其驱动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结果表明,长期内,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政策法规存在正向影响,3者每增加1%,分别会引起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提高0.241%,0.230%,0.176%;人均耕地对农用地利用集约度存在负向影响,其每减少1%,会引起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提高0.157%.而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耕地对农用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方向相同而作用力大小不同,政策法规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长期.  相似文献   

18.
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秀茹  王秋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57-7257,7259
在传统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对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3方面,对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宋盼  李晓蓓  王力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62-5564
针对泸州市农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通过搜集泸州地区农地利用的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泸州市农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泸州市及各个区县农用地集约度。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市农用地利用还处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连季婷  宋红月  汤永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86-11390
构建了一套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一套评价方法,并利用石家庄市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年度变化与空间分异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