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的粽子     
每年端午,人们都喜爱吃粽子,也都知道一些关于粽子的由来及其风俗民情,但,有谁见过古代真正的粽子呢?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江西省德安县发现南宋太平州通判吴畴妻周氏墓。墓为青砖、石椁、卷拱。墓主是今江西省武宁县人,南宋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长女。棺内尸体无缺,毛发齐全;陪葬品除银链器、古币和绸缎布、衣、被等外,墓主右手拿着的一根树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这一对粽子,距今715年,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出土实物。粽子,古代名“糉”,又名“角黍”、“糉”。糉子,以箬叶裹米,蒸煮熟之,形如三角。《太平御览》八五晋周处《风士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相裹米分散之时像也。”角黍,因以菰芦叶裹黏  相似文献   

2.
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的《僮约》,记有“武阳买茶”一事。唐代,茶已成为许多人“一日不可无”之物了。如今,客来献茶,已成为交友待客的礼节。其实,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止渴饮料,在医学舞台上,它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中记及:“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亦记载:“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唐代顾况的《茶赋》认为:茶叶有助于消化,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宋代吴淑《茶赋》云:“涤烦  相似文献   

3.
龙晓添 《农业考古》2012,(6):310-315
"风土记"是记载地理和风俗的历史文献,它既不同于以记载人物传记、政治事件为主的正史,也不同于专记地理沿革和州郡设置的方志。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文献资料。周处《风土记》分岁时、地理、人事、武备、居处、服饰、饮食、植物、动物等十项内容,主要记录了楚人和吴人的习俗,被认为是最早的民俗志书之一。承继  相似文献   

4.
汉魏文献中关于"东墙"的记载及"史源"问题"东墙"作为植物名称,在汉魏文献中至少见有三处,即《史记.司马相如传》所载《子虚赋》中子虚曰:"东蔷雕胡,莲藕菰芦",(1)《后汉书.乌桓传》中所记:乌桓"其土地宜芕及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一月熟",(2)及《三国志.乌桓传》引《魏书》云:乌桓"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  相似文献   

5.
粽子诗话     
娄颖波 《新农村》2007,(5):42-42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历代文人雅士对粽子都有偏爱,多有吟咏,其生动、直接的描述,不仅内容丰富,数量也十分可观,是饮食文化独特的一环。唐代皇宫经常举行饮宴活动,端午节宴会即取名“三殿宴”,皇帝每于此日对大臣赏赐礼品以示恩宠,其中最常赐“九子粽”,就是用彩丝  相似文献   

6.
邻居     
正昨天,我刚走进小区,一股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一楼"鳝鱼哥"家门口有很多邻居在一起包粽子。"鳝鱼哥"看到我后,喊我道:"艳芹,你今年还没包过粽子,今天粽叶多,快去买点糯米,让杨奶奶也帮你包点粽子。"杨奶奶和几位邻居听他这么一说,也都鼓动我去买糯米,于是我赶紧跑到小区外的超市买了几斤糯米和葡萄干,加入了包粽子队列。"鳝鱼哥"是一位年近五旬非常爱笑的汉子,从乡下来城里居住后,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捕  相似文献   

7.
一、土地利用与农田水利(续) 葑田的起源葑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面发展种植业的一种方式。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载: “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掩溺。”“葑田”又称“架田”,但葑田最初并不搭架,而是直接在浮泛于水面上的菰草根系与浮土的盘结层上种植作物。苏颂《图经本草》说:“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土浮于水上,被人谓之菰葑,割去其叶,便可种莳,俗名葑田。”《淮南子·天文训》有“丙子干戊子,大旱,苽封熯”的说法,高诱注:苽,蒋草也。生水上,相连特大如薄者也,名葑。旱,  相似文献   

8.
茶诗趣话     
历代诗人多爱品茶,因而津津乐道,留下不少诗赋,其中可考茶品与制作以至茶之习俗。茶入诗人笔下,又丰富了文学领域。晋代杜育《荈赋》中认为茶是“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因而“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荈草即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云:“一曰茶;二曰槚;三日蔎;四曰茗;五曰荈。”此赋写到茶在岗谷间生长之盛,并谈到煮茶之妙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茶沫如雪,茶芽如花,极其美化之能事。茶以嫩芽最为珍贵上品,一芽带一叶或二叶者,雅称旗枪,因芽尖细如枪,叶展开如旗。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诗云:“酒帜风外欹,茶枪露中撷,”言采茶尖也。又黄遵宪  相似文献   

9.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04,(2):103-104
“千花竞秀功名树 ,一叶回甘云雾茶。”           ———摘自赵朴初先生咏苦丁茶诗(一 )苦丁茶饮用历史较早 ,其名称唐代以前称“瓜卢”、“皋卢” ,宋、明时逐渐改称“苦簦” ,或简写成“苦丁” ,与“瓜卢”、“皋卢”古名并用。在中国古文献中 ,对苦丁茶 (即瓜卢、皋卢 )最早记载的是成书于东汉初期 (公元 2 5 2 2 0年 )的《桐君录》 ,原书佚 ,汉魏间《吴普·草本》引《桐君录》云 :“南方有瓜卢木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 ,茶饮 ,亦通夜不眠……。”随后 ,南朝宋陶弘景《苦菜·注》、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唐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1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18-124
有关我国古代饮茶方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从王褒《僮约》“烹荼尽具”之句,可知当时饮用茶叶是采用烹煮方法。但到底是如何烹煮不得而知。有可能是和原始煮茶法一样,将摘下的新鲜野茶树叶直接放到锅里去煮。如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直到唐代的江南还有人采叶煮茶,汉代当亦如此。当然也有可能是采用原始“烧茶”法,即像云南傣族、佤族那样,将鲜茶叶放在火上烧烤至叶色焦黄再投入壶中煎饮。烧茶的优点是可降低新鲜野生茶叶的苦涩和草青味,使其芬芳。还有一种可能是将茶叶在太阳光下晒干,…  相似文献   

11.
试论陆羽《茶经》"一之源"中的"上"与顾渚紫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盛有 《农业考古》2004,(2):250-252
据许多史料证明,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撰写《茶经》期间,经常身临顾渚山茶区,调查考察茶事,开展研究工作。如《全唐诗》载耿湋和陆羽的一首联句诗,其中有“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拜井菰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明确指出陆羽常到顾渚山去。唐代皮日休作《茶中杂咏并序》云:“余始得季疵(陆羽)书(指《茶  相似文献   

12.
黄花菜的食疗与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登绚 《甘肃农业》2005,(12):127-127
黄花菜,别名萱草、疗愁花、红萱、金萱草、鹿葱花、宜男花、黄花、安神菜、川草、丹棘、黄花苗子等,学名Hemerocallissp.,因其花蕾形细长、似金针, 周而复始以名金针菜;又因开放时的花呈浅黄色,所以称之为黄花菜。日本人称其为绿葱茶。黄花菜又称忘忧草,唐代白居易就有“杜康能解闷,萱草能忘忧”的诗句。黄花菜为百合科(Lilliace)萱草属中能形成肥嫩花蕾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食用的黄花菜就是其花蕾干制而成。黄花菜具有食用、药用、固土、美化等多种经济价值。黄花菜原产亚洲和欧洲,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最早见于《诗经.风佰兮》篇记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此后《周处风土》记载“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魏嵇康《养生论》有“萱草忘忧,亦为食之”,“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的记述。元朝李九华《延寿书》上说:“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优”,可见  相似文献   

13.
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王潮生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基础及精神文明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茶风习的盛行。据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记载:开元中...  相似文献   

14.
吕维新 《农业考古》2003,(2):291-292
明初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发达 ,为发展对外关系创造了良好祭件。同时朝廷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 ,朱元璋洪武元年 ( 1 36 8年 ) ,规定凡种植桑、枣等“四年始征其税” ,尔后又放宽“不论多寡 ,俱不起科。”《明太祖实录》广东连阳地方政府告示 :“每户壮丁一名 ,遵种食茶一亩 ,油茶一亩 ,桑四十株 ,杉四十株 ,竹五十竿 ,其余杂木 ,不拘多寡。”还制定了多种有奖 ,不种则罚 ,奖罚分明的法令。 (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 ,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植茶地域在唐、宋时期的基础上有所扩大 ,山东莱阳成为一个新茶区。贵州、云…  相似文献   

15.
猕猴桃是富有维生素C的野生水果资源。在我国有利用的悠久历史。早在二、三千年前《诗经》记载“隰查长有楚、猗难其食”,《尔雅》中有“铫艾”的记载,“长楚”、“铫艾”均指猕猴桃。唐代名医陈藏器新著《本草拾遗》记载有:“调中下气、主骨节风,瘫痪不遂、常年白发……”,宋代《开宝本草》又述“止暴渴,解烦热压丹石,下淋石热壅”,其后《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著作,对其生态、食用及药用等均有记述。  相似文献   

16.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2,(2):196-197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 ,神游其中 ,使人悠然忘世 ,心归于静 ,真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 ,茶文化犹如一朵芳越椒兰的奇葩 ,其德操所蕴 ,不同流俗。茶与文赋诗词 ,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 ,而又密切相连。从写《赋》的杜育 ,写《封氏闻见记》的封演 ,写《茶经》的陆羽 ,直到写茶诗的皎然、卢仝、苏轼、王世贞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来。在茶与文赋诗词的密切关系中 ,古人有许多妙论。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著《食论》说 :“苦荼久食 ,益意思。”《神农本草经》云 :“荼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诗仙李白得族侄僧所赠玉泉仙人…  相似文献   

17.
神秘而味美的葛仙米宋宪章民间相传,世上有一种葛仙米,为神仙之食,史藉屡有记载。清代野史笔记《岭南杂记》记道:“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又有《宦游笔记》一书记道:“...  相似文献   

18.
茭白又名白茭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均有大量栽培。民间素有“杭州不断笋,苏州不断茭”之说。 茭白肉质肥大细嫩,蛋白质含量1.5%,且人体必需的5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果蔬, 此外还含有维生素。炒、烧、生食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 茭白原产于我国。在《尔雅》、《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菰、茭草、菰米等。那时人们食其籽,而不知食其茎。其籽称为菰米、雕胡,与稻、黍、粱、稷、麦同列为六谷,为人类之主食。秦汉时期,人们就注意到茭草受到黑粉菌的刺激,其茎膨大成茭白,这样茭白渐而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19.
忘忧草     
<正>忧愁,是因遭遇困难或不顺心的事而苦闷的情绪。如果忧愁来临时,可以释怀忘却,或者瞬间化解,那会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人生。世间没有后悔药、忘情水,但却真真切切地生长着忘忧草。《博物志》记载: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风土记》有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萱草还有"宜男草"之称。早在西方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就有一种母亲之花,她就是萱草花。《诗经疏义》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为古时母亲的居室所在,也是古代文人对母亲的尊称。传说古代孝子考取功名出门赴任时,  相似文献   

20.
虎丘白云茶     
从前,虎丘有一种名茶一白云茶,相传最早就是由陆羽栽培而成的。白云茶,又叫“雨前茶”。据文肇祉《虎丘山志》记载:白云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名曰‘雨前茶’。”《吴县志》与《元和县志》均清楚地记载了白云茶的征状与特色,云:“(茶)出虎丘金粟山房,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卜万祺在《松寮茗政》中对白云茶曾予以高度评价:“其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茶中王也。”此茶,明代列为贡茶。由于茶叶名贵而独特,而茶树又不多,无法满足朝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