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本文用动态电阻应变仪和光线示波器及高灵敏度振动子,结合生理记录仪成功地记录到了瓣胃多点的纵向、横向平滑肌的运动图。结果证明:胃运动与胃的生物电现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3.
泥沙在河流水流的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形式,沿河底滑动、滚动或跳跃,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推移质;被水流挟带随水流悬浮前进,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悬移质。由于天然河道同一河段流速随时间、沿程发生变化,各河断及各时段在流速较小时,细沙也可呈推移质形式运动;而流速增大时,粗砂也可转化为悬移质。因此,实际情况中推移质和悬移质处于不断调整中,情况很是复杂。本文着重讨论了悬移质泥沙的运动规律。由于脉动,不同瞬时或短历时测量的悬移质含沙量就不会稳定,不能反映它的变化趋势,因此,悬移质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量应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大一个脉动周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认识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以贵州石漠化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水法,通过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的临界饱和持水量、水分渗漏速率及水分蒸散速率等参量的分析,研究其水分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模拟降水量130~140 mm为渗漏临界点,此时达到饱和田间持水量;145~165mm时,10 min内达到最大下渗速率;超过165 mm后,在前5 min就可达到最大值;而小于临界点时,水分均以蒸散方式损失,以平均0.00001122 g/s的速度减少.此研究发现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规律,并提供了相关的基础数据,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达到适时适量节水灌溉的目的,滴灌条件下,对不同土壤、不同树龄的枸杞地土壤水分的运动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入渗到相同深度及其水分达到饱和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相邻滴头间,滴水8h后水分在不同土壤中均互相接触,接触点位于滴头(40cm远,40cm深)坐标处;两次滴水最佳时间为10d。  相似文献   

6.
野生和池塘养殖花鲭肌肉营养组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野生花鱼哥和池养花鱼哥肌肉中常规营养组成、18种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鱼肌肉的水分及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养鱼,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两者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除胱氨酸外的其余17种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多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单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在多烯酸中,野生鱼的C18:2、C18:3和C20:2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而C20:3、C20:4、C20:5、C22:4、C22:5、C22:6、Xn-6及Xn-3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P〈0.05)。但池塘养殖花鲭单位重量肌肉组织所含的人体所需必需脂肪酸的量,除EPA略低外,n-6系列PUFA总和、n-3系列PUFA总和及DHA均高于野生鱼。  相似文献   

7.
选择新疆尉犁县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当年造林地,利用咸水进行滴灌,比较研究了4个月间不同灌溉量的土壤盐分变化,并对一个灌溉周期内灌溉前及灌溉后168 h时段,距滴头不同距离的土壤剖面盐分运移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咸水滴灌,地表积盐现象明显,在0~10 cm土壤湿润区内部可形成一个低盐区,适宜林木根系发育;灌溉周期相同,单次灌量越大,盐分会被淋洗的更远,滴头附近积盐程度越轻;在一个灌溉周期内,盐分先向下和向内移动,后向表层和外侧移动.  相似文献   

8.
棉花膜下滴灌水盐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水前各时期,棉田膜内表层和下层含水量均高于裸地,而盐分含量及变幅略低于裸地,接近灌水期上层高于下层.灌水后,各个时期无论是表层或下层含水均高于裸地,盐分含量降低,下层增加,膜内上层降幅大于裸地,停水后,土壤水分减少,土壤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天津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对自然状态下典型的天津滨海盐渍土进行定期调查和监测,研究天津滨海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盐分含量随季节性变化存在明显的积盐、脱盐过程。土壤的盐化程度越高,盐分的积累与淋溶变化幅度就越大,土壤表层盐分变化频繁,变化幅度较大,底层盐分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0.
在对高副机构效率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对凸轮机构效率的影响,绘出了机构瞬时效率的变化曲线,并分别就凸轮的结构参数与效率间的关系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文献[3、4]的资料,通过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起绵羊瓣胃不同生理状态下峰电位和最大收缩应变的目标函数,初步探讨了两种目标函数的时空特性,给出目标函数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评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于电测技术,在密实楞抓取和格楞抓取的两种工况下,测试了木材抓具的有关参数,介绍了实验抓具及仪器;分析了抓取过程中抓腔内原木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木材抓具基本上是抓取第一层原木,这些原木的运动规律是,原来在被抓取层两边的原木抓取后基本上仍位于抓腔的两侧,抓取层内中央的原木抓取后仍处于抓腔内的中、下部。采用了两种爪形,即近似横椭圆爪形和近似竖椭圆抓形。测试了抓爪形状对抓取力的影响,实验结果得出,不论从力学角度还是从抓取性能角度来看,近似横椭圆爪形的性能比近似竖椭圆爪形的性能好。同时给出了木材抓具抓取力及抓爪板上应力在实楞和格楞抓取两种工况下的测试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切断颈部一侧或两侧迷走神经后,初期引起瓣胃体峰电簇的时程缩短,峰电振幅增大;随时间的延长峰电簇时程渐趋稳定,振幅渐减直至无明显的变化。单切迷走神经刺激其向中端,对瓣胃体蜂电簇的发生存在着迷走—迷走抑胃反射;双切迷走后即消除了这种反射。刺激迷走神经离中端,对瓣胃体峰电簇的发生有抑制效应,此种抑制可被阻断H1受体所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水稻基部茎秆的物理性状,探究这些性状与茎秆抗折力的关系,明确影响水稻基部茎秆抗折力的核心性状,为水稻抗倒伏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析水稻品种粤禾丝苗、易倒伏品种象牙香占以及粤禾丝苗 × 象牙香占的 F2 遗传分离群体中与倒伏抗性相关的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抗弯力、基部节间抗折力和茎秆结构等,通过相关系数判断各性状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大小。【结果】粤禾丝苗和象牙香占两个品种在抗倒伏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粤禾丝苗的 N2(基部第 2 节间)抗折力(16.58 N)、N2 壁厚(1.02 mm)、N2 充实度(0.19 g/cm)、N2 茎粗(6.21 mm)与象牙香占的 N2 抗折力(9.93 N)、N2 壁厚(0.66 mm)、N2 充实度(0.11 g/cm)、N2 茎粗(4.60 mm)相比均明显较大。F2 群体 N2 抗折力、N2 长度、N2 茎粗、茎秆壁厚、鲜重和充实度均呈连续分布,属于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F2 群体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2 抗折力与株高呈正相关(r=0.18),N2 抗折力与 N2 壁厚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N2 抗折力与 N2充实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N2 抗折力与 N2 短轴呈正相关(r=0.52)、N2 茎粗与 N2 长度呈负相关(r=-0.20)。【结论】粤禾丝苗 × 象牙香占 F2 群体抗倒伏遗传机制研究表明,N2 壁厚与 N2 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是茎秆抗倒伏的核心性状,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以 N2 壁厚为研究重点,将大大降低以往抗倒伏研究方法的复杂程度,为今后抗倒伏相关研究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罗来根 《油气储运》1996,15(9):33-36
油罐中石油及其液体产品的平均温度测量不准,将直接影响着液体体积的测量精度。从油罐储量对温度测量的要求出发,介绍了铜热电阻平均温度传感器的结构,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提高精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障碍赛马90 cm高度越障轨迹数据,建立各关节越障运动规律,筛选高斯或多项式最优拟合模型,为障碍赛马性能测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使用高速摄像机收集视频材料,运用MATLAB软件中Curve Fitting tool工具包,采用二、三、四、五阶多项式函数模型和二、三、四、五阶高斯函数模型拟合越障轨迹并对比拟合结果。【结果】肩胛越障时运动规律中高斯函数模型的拟合度极显著优于多项式函数模型(P<0.01);前蹄的越障时运动规律中三阶高斯函数模型极显著优于三阶多项式函数模型(P<0.01);前球节的越障时运动规律中四、五阶高斯函数模型的拟合度极显著优于二、三阶高斯函数模型(P<0.01);肩关节,腕关节的越障时运动规律中多项式函数模型的拟合度显著优于高斯函数模型(P<0.05);肘关节的越障时运动规律与四、五阶多项式函数模型的拟合度极显著优于二、三阶多项式函数模型(P<0.01)。【结论】肩胛、前蹄、前球节的越障运动轨迹更接近“倒钟”型,左右对称。肩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的越障运动轨迹左右不对称,曲线平滑。  相似文献   

17.
电阻应变法测定杉木弹性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测试杉木的弹性常数,研究木材采用正各向异性体模型的限制条件。结果表明,可以采用电阻应变法以单轴压缩试件测定木材弹性常数;所测木材弹性常数满足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8.
青枯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抗青枯病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紫外诱变法获得的青枯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植株产生了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该菌株对致病菌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且对番茄不能致病.番茄经无致病力菌株处理后,体内与抗病反应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增强;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也显著提高;病程相关蛋白(PRP)含量也提高.这表明青枯无致病力菌株产生诱导抗性的机制可能是植物本身的抗病代谢过程被激活了.  相似文献   

19.
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方法,从极度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土壤中取样分离、纯化1株具有较强镉耐受性的菌株(编号为LY29-1-5)。经菌落、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该菌株能耐受镉离子的最高浓度为15 mmol/L,在最低抑制浓度试验中,该菌株对铅、铜、锌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