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栗瘿蜂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栗瘿蜂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结果。该蜂在昆明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1月中、下旬越冬幼虫恢复活动,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以50%磷胺包扎防效好。该蜂幼虫期有两种体外寄生蜂,总寄生率达61.76%。  相似文献   

2.
任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55-305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研究重庆市栗瘿蜂寄生蜂的种类及其对寄主种群消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栗瘿蜂的主要寄生蜂有9种,分别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葛氏长尾小蜂Torymus geranial(Walker)、日本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nipponicus Kamijo、斑翅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maculipennis Kamijo、姬黄色长尾小蜂Megastigmus koebelei Ashmead]、旋小蜂科(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跳小蜂科(跳小蜂Encyrtidae sp.)、刻腹小蜂科(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广肩小蜂科(广肩小蜂Eurytoma sp.),全部为幼虫期体外寄生性小蜂,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为优势种。个体数量较多的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和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分别占寄生蜂总个体数量的30.77%,20.98%,18.88%。在重庆地区寄生蜂是控制栗瘿蜂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在2001年至2002年,对栗瘿蜂在重庆地区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瘿蜂1年发生1代,在芽组织内形成的小室中以初龄幼虫越冬,次年2月中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并于2月下旬开始形成虫瘿.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羽化后出瘿营孤雌生殖,产卵于寄主芽内,幼虫孵化后在芽内越冬.栗瘿蜂的发生期与板栗物候期之间关系密切:越冬幼虫随栗树萌芽开始活动取食,随着栗叶的展开瘿瘤逐渐形成,板栗雄花初花期是栗瘿蜂化蛹盛期,末花期达到羽化盛期.  相似文献   

4.
重庆地区栗瘿蜂生物生态学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1年至2002年,对栗瘿蜂在重庆地区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瘿蜂1年发生1代。在芽组织内形成的小室中以初龄幼虫越冬,次年2月中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并于2月下旬开始形成虫瘿,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羽化后出瘿营孤雌生殖,产卵于寄主芽内,幼虫孵化后在芽内越冬,栗瘿蜂的发生期与板栗物候期之间关系密切;越冬幼虫随栗树萌芽开始活动取食,随着栗叶的展开瘿瘤逐渐形成,板栗雄花初花期是栗瘿蜂化蛹盛期,末花期达到羽化盛期。  相似文献   

5.
<正>栗瘿蜂又叫栗瘤蜂,属膜翅目瘿蜂科,是板栗主要害虫之一,在陕西省山阳县1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芽内越冬。次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幼虫在瘤体内取食,4月下旬起开始化蛹,并逐渐羽化,6月上旬成虫咬破瘤体开始出飞。6月中、下旬达到羽化盛期,成虫产卵时以产卵管刺入芽体内,产于芽内幼嫩组织中,8月初孵化出幼虫。通过调查,笔者将山阳县栗瘿蜂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如后。1栗瘿蜂对板栗危害调查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地区寄生于豆秆黑潜蝇的寄生蜂计有8种,其中寄生率最高的是豆秆蝇瘿蜂与豆秆蝇茧蜂。若将寄当年滞育至翌年羽化的被寄生的蝇蛹计算在内,寄生蜂在后期(9月)对存活蝇的寄生率接近于100%。各种寄生蜂的寄生数量与大豆植株不同部位之间的联系十分显著。豆秆蝇瘿蜂在大豆主茎内最多,叶柄内最少;长腹金小蜂与两色金小蜂则在叶柄内最多,主茎内最少;其他蜂种在植株各部位的数量差异不显著。8种寄生蜂在田间的分布型经卡方检验与Taylor指数法则的测定,在各个时期和大、小样本均属泊松型。  相似文献   

7.
槲叶圆瘿蜂 Biorhiza sp.属膜翅目瘿蜂科中的无翅瘿蜂,在我国主要寄生槲柞叶。关于无翅瘿蜂过去报道的是 Callirhylis tobiiroAsbm。在我国关于无翅瘿蜂尚未见报道。笔者1979~1982年,对凤城地区寄生槲叶的无翅瘿进行观察,认为与已报道的 C.tobiiro不尽相同。根据侧片沟明显,额部隆起和14节触角并近末端,以及爪单纯等特点,暂称为槲叶圆瘿蜂,定为 Birhiza 属,种名待定。本文将我们研究结果做以初步报道,供参考。一、分布与为害槲叶圆瘿蜂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本溪、凤城、东沟、宽甸、岫岩、辽阳、海城、庄河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分布于我国、寄生于蚜茧蜂的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白木细蜂属Dendrocerus的3种蚜虫的重寄生蜂。文中列有分种检索表,形态描述、特征图、生物学记述、重寄生的寄主和初寄生蜂的寄主蚜虫。其中合沟细蜂Dendrocerus carpenteri Curtis和粗脊细蜂Dendrocerus laevis(Ratzeburg)为中国分布的新记录。蚜虫初寄生蜂经常被各类群重寄生蜂寄生,导致田间后期初寄生蜂虫口下降,影响蚜茧蜂控制蚜虫的效果。白木细蜂属仅产卵于僵蚜内的蚜茧蜂的老熟幼虫或蛹期,该蜂产卵于僵蚜内初寄生幼虫的体表,属外寄生的重寄生蜂。该蜂在福建6月份的自然条件下,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历期为15~17天。  相似文献   

9.
柞枝长粒瘿蜂(Andricus oblongus Monz-en),属于膜翅目,瘿蜂科,是一种较小的植物寄生蜂类。日本门前弘多(1929),进士织平(1944)、井上原则(1960)有过报道[3,4]。笔者1961、1979、1980年对此蜂进行了观察,因其虫瘿在柞树小枝干上,并呈长圆粒状,故称柞枝长粒瘿蜂。一、分布、危害及寄主柞枝长粒瘿蜂,在国外分布在日本和朝鲜;国内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其中以辽宁分布最广、危害较重。1961年在沈阳农学院柞蚕场调查,寄生率为6%;1979年凤城四台子柞蚕场,寄生率为4%。此蜂在柞树的小枝干上形成虫瘿,胀破树皮,受害枝干营养不良,逐渐枯萎死亡。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Fabricius)幼虫为替代寄主,繁殖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及管氏肿腿蜂(Schlerodrmus guani)3种寄生蜂,3种寄生蜂均成功繁殖出成蜂。人工繁蜂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70%。杨十斑吉丁虫不同龄期幼虫对3种肿腿蜂的繁蜂效果存在差异,1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出蜂量均低于2、3龄幼虫,龄期大的幼虫繁蜂效果好,子代雌性率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90%以上;不同比例接蜂的寄生率、平均出蜂量和子代雌性率差异不明显,但接蜂比例大的繁蜂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丝瓜瘿蚊在赣中地区以老熟幼虫在虫瘿内越冬 ,1年发生 6~ 7代。以第 1代为害最重 ,以为害幼茎为主。虫瘿密度 (x)与产量损失率 (y)的关系符合y=-1 .1 0 42 +1 .3 997x。丝瓜瘿蚊的防治指标为每代虫瘿 4~ 5束 蔸。消灭越冬虫源、人工摘除虫瘿、在成虫始盛期至卵孵高峰期施药 ,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竹广肩小蜂和竹瘿长尾小蜂是竹瘿小蜂的优势种。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每年1 代, 以蛹在虫瘿内越冬;成虫在3 月下旬至4 月下旬出瘿;幼虫5 龄, 发生期在4 月上旬至9 月中旬。竹长尾小蜂每年1 代, 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成虫于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羽化出瘿, 产卵于已被竹广肩小蜂产卵的芽中;幼虫孵化后占据竹广肩小蜂的虫瘿, 幼龄时可食竹广肩小蜂幼虫尸体;幼虫5 龄, 发生期有5 月上旬至次年3 月下旬, 9 月后渐入老熟越冬。对这2 种小蜂的卵形态和各虫态生活习性也作了观察研究。表1 参3  相似文献   

13.
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虫口密度随板栗林龄的递增而逐渐上升.间种了农作物的板栗林的栗瘿蜂虫口密度较低.在任何虫口密度下,栗瘿蜂在林间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栗瘿蜂虫口密度在单株树树冠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内外层或上下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双对角线、单对角线、平行线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均可作为栗瘿蜂虫口数量的调查方法.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和列出了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福建莆田沿海地区花生蛴螬种类2科7属14种,内含2个新种,1个中国新纪录属。其中京都大黑鳃金龟等4种为优势种,并列有田间常见种类检索表。本研究首次报导常见种类种群数量动态:小阔胫绢金龟以2、3代幼虫和个别成虫越冬,成虫、幼虫一年出现3次高峰,其年度间种群数量变动幅度较大;京都大黑鳃金龟、肖似鳃金龟和卵圆齿爪鳃金龟分别以成虫和老熟幼虫越冬,一年均出现一次高峰;常见的金龟中成虫以小阔胫绢金龟,幼虫以京都大黑鳃金龟数量居多。从而查清成虫、幼虫防治适期分别为4月中、下旬和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制定花生蛴螬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喜树黄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喜树黄毒蛾是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沙县一年发生6代,以3~4龄幼虫在落叶或地被物上结薄茧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始见成虫。每雌蛾产卵174~409粒,卵期4~9天。幼虫5龄,少数6龄或7龄。越冬代幼虫历期87~108天,其余各代15~34天。老熟幼虫结茧前停食2~3天,在喜树枝杈或叶背结茧化蛹,蛹期6~20天。试验表明,喷洒20%敌敌畏或90%敌百虫晶体2000倍液,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樗蚕是樟树的一种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二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卵产于叶上,幼虫6龄,少数5龄。黑瘤姬蜂、绒茧蜂、广大腿蜂和家蚕追寄蝇是其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轮台县杏园芽瘿发生原因、分析梅下毛瘿螨的发生、转移、扩散规律,确定最佳防治时间。【方法】对杏芽瘿室内镜检,在田间定点、定时选取样株样枝记录危害症状、致瘿因子及田间时空动态;在新老枝条间粘贴胶带及树冠不同高度、方向、距离悬挂粘虫板的方法,记录致瘿因子的转移危害规律、传播的方式及传播距离。【结果】危害杏树芽苞,使其增生畸变成瘿瘤的是瘿螨,经鉴定系梅下毛瘿螨 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在新疆轮台县该螨主要以成螨在瘿瘤芽苞幼嫩杏鳞叶片内越冬,占调查总数的95.91%;翌年3月下旬杏树开花中期,越冬成螨开始出蛰活动,4月上旬出蛰成螨开始大量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梅下毛瘿螨的产卵高峰期,5月中下旬是成若螨高峰期,9月底随着气温下降,成螨为越冬做准备。梅下毛瘿螨5月上旬开始从芽苞内向外爬行转移,5月下旬是其转移高峰期。风是梅下毛瘿螨被动传播的主要媒介,帮助其远距离传播,传播距离最远可达15 m。在不同高度的粘虫板诱捕螨量存在差异:迎风面>背风面。【结论】杏芽瘿是由梅下毛瘿螨侵染引起,以成螨在瘿瘤芽苞内层越冬,在新疆轮台县3月底至9月下旬均有危害,一年发生10余代,其中4、5和6月危害较严重。5月下旬是其转移高峰期,这一阶段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9.
木兰突细蛾[Gibbovalva urbana(Meyrick)]是木兰科植物叶部的害虫,在福建省南平地区一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翌年2月上、中旬正值木兰科植物盛花期,开始羽化。成虫上树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卵散生在嫩叶表面,经2~4天孵化为幼虫。幼虫期18~19天,蛹期8~20天,越冬蛹36~49天,成虫寿命2~5天。试验表明:50%甲胺磷乳剂、50%辛硫磷乳剂、40%氧化乐果乳剂、40%水胺硫磷乳剂、2.5%溴氰菊脂乳剂,以1000~3000倍液防治中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该虫主要天敌有多胚跳小蜂(Ageniaspis sp.)绒茧蜂(Apanteles sp.)姬小蜂科(Eulophidae)以及陆马蜂[Polistes(Megapostes)rothneyi grahami van der vecht]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