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水稻人工栽插的适宜深度,开展了3个栽插深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插深度对水稻生育期、穗粒数、千粒重无明显影响,株高穗栽插深度增加而降低,有效穗数随栽插深度增加而减少。单产上则以栽插密度为0.5cm的最高,为541.5kg/667m~2,其次为栽插深度1.5cm,与0.5cm无显著差异,单产随着栽插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生产上,水稻适宜的栽插深度为0.5~1.5cm。  相似文献   

2.
水稻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一项定量有序、宽行浅栽的轻型精确种植技术.符合我国水稻生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生产能力。该技术作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正在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由于机械插秧对育秧要求较高.因此培育适合机械栽插的秧苗是实现水稻栽培机械化的关键。江苏省练湖农场自2001年以来在育秧方面一直采用软盘育苗技术。根据近5年生产实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母本机插秧在杂交水稻制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速机械化在杂交水稻生产制种中的应用,引进了杂交水稻制种母本专用插秧机。以传统母本人工移栽为对照,分别进行了机插秧株行距为16cm×17.5cm和20cm×17.5cm的栽插试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机插秧母本的播始历期较手工移栽长3d;在产量方面,株距为20cm条件下的理论产量比株距为16cm的产量高0.34t/hm2,并且机插秧母本两种栽插规格下的田块产量均比手工移栽母本田块的产量高。这不仅说明了株行距在机插秧母本中占有重要作用,又表明此次机插秧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江优919和江两优3号是贵州省新引进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为探索两个品种的最适宜机插秧密度,在黄平县旧州镇开展了3个不同的机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江优919和江两优3号在黄平县的最适宜机插秧栽培密度均为30×16 cm即1.39万/667m2,生产上可以有效改善群体的质量,提高水稻群体的有效穗数和增加结实率,最终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5.
正寒地水稻的生育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都受栽培因子的影响。扩大穴距,进行稀植栽培,会减少单位面积穗数,但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移栽密度是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施肥方式,播期的影响最小。就栽培密度而言,不同品种分蘖能力、抗倒伏能力存在差异,都采用同一密度种植会导致水稻大面积倒伏或群体量不够,减少经济收入。为探索寒地水稻不同插秧株数对产量的影响,对垦稻12的3个插秧穴株数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6.
李国江 《种子》1992,(2):70-70
提高杂交水稻制种单产,是各地种子部门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县杂交水稻制种,1986年~1989年,单产一直徘徊在175公斤左右。为提高制种单产,1988年起采用播一期父本,划格摆播,培育多蘖壮秧,单行父本双株栽插,减少父本占地面积,增加母本窝数,栽足父母本基本苗,提高有效穗,达到最佳父  相似文献   

7.
在水稻制种上,抛秧移植新技术是水稻制种技术的一项创新和改革,大邑县杂交水稻制种在1998年、1999年大面积推广母本抛秧栽培技术。2a来的抛秧实践中,我们发现抛秧基本苗应比栽插基本苗增加。为了进一步完善该项技术,量化指标,1999年在本县敦义乡西安村进行了抛秧基本苗控制试验。  相似文献   

8.
东西向、宽行距、窄株距在单季晚稻高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学报》1965,4(2):101-108
农作物的产量主要来自植株的光合作用,如何合理利用光能,以获致高产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课题。关于水稻光能利用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从光能利用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取得高产的报道则较少。我院自1960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几年来的结果证明:单季晚稻东西向、宽行距、窄株距的栽插方式能合理利用光能,改善田间小气候,是获得高产的一条重要技术措施。1963年大田生产获得955斤的  相似文献   

9.
以姜堰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梗9108为供试材料,研究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人工栽插最高,机插次之,直播最低。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表现为人工栽插机插直播,穗数则相反。同时,人工栽插稻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多,单茎干重大,籽粒灌浆前中期有较多的光合物质,满足籽粒充实,后期茎鞘再度充实,保持茎秆支撑强度;籽粒灌浆后期有较高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与转运,满足籽粒库容的有效充实。直播稻和机插稻在前中期茎鞘贮藏物质少,灌浆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主要提供籽粒灌浆,茎鞘再充实强度小,影响后期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发展机插秧是镇远县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也是未来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方向。机插秧既能控制栽插密度和深度,又能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为加快机插秧的推广,探索适宜机插秧的品种,2008年在舞阳镇黄桑村雷家寨组雷志辉的田块进行水稻机插秧不同品种试验。  相似文献   

11.
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实行统一供种,集体育秧,机插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比人工栽插增产14.2%。推广水稻机插秧是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壮秧培育技术1.材料及秧田准备。选择地形平整、地势高燥、排灌方便、便于运输的田块做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  相似文献   

12.
优化施肥方法,能提高水稻单产。为提高机插秧科学施肥肥水,以江两优3号为试验材料,在遵义县中等肥力田块开展了缓效肥和不同尿素施用方法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重施穗肥能延长水稻全生育期,降低水稻株高,提高结实率,提高水稻单产,其单产比施用缓效肥料、重施蘖肥、穗蘖肥并重增产23.06%、7.16%、5.98%。重施蘖肥和穗蘖并重生长相似,单产无明显差异。施用缓效肥单产低于其他各处理,结实率较低。说明重施穗肥能提增强水稻生长势,提高水稻单产。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通过水稻旱育秧不同栽插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抛秧在生产上表现为大田返青早、分蘖快、有效分蘖期长、增加了有效穗,提高了结实率,营养生长旺盛,有利于后期的物质运转和干物质的积累。撒抛比宽行窄距的方式每667m^2增产53.9kg,劳动力生产成本减少40元,净产值增121.2元;点抛比宽行窄距的方式产量略高,每667m^2增9.2kg,劳动力生产成本减少40元,净产值增49.8元;抛秧增产效果较明显,且能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因此,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有水源灌溉的区域,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抛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程正忠  李灿先 《种子》1998,(5):68-70
1试验材料组合:Ⅱ优46(Ⅱ-32A×密阳46)。2目的我县多年来杂交水稻制种母本育秧均采用湿润育秧方式,秧苗素质较差,不利于制种产量的提高。而水稻“旱育秧”、两段育秧”技术,成秧率高,秧苗矮壮,根系粗短,移栽后返青分康快,易达到预期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等高产基础,从而提高制种单产。为探索大面积制种产量有新的突破,现将水稻“旱育秧”、两段育秧技术运用到杂交水稻制种上,特作本试验。3试验方法及过程3.1试验方法试验田面积1334m‘,其中用600m‘作对比试验,即:“旱育秧”、“两段育秧”与“湿润育秧”各200m‘,其余面…  相似文献   

15.
栽培技术对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权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深入挖掘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栽培技术,明确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性因素,对四川省1981—2010年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2001—2010年新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结果表明,2001—2010年四川省杂交水稻育种的整体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连续10年徘徊不前。说明现阶段单靠品种更新已不能实现水稻单产的显著提高,推测良种良法配套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可能是限制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施肥技术>良种选择>灌溉方式>栽插密度>病虫害防治>化控措施>育秧方式,施肥技术、育秧方式与化控措施的指标中各指标对水稻单产的权重差异较小,说明在水稻生产上对于这些技术的使用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来应加强这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三水三湿一干"的水浆管理技术与常规深水管理技术大区对比试验,"三水三湿一干"水浆管理单产增产18.54%,分蘖位低,总茎蘖数、有效穗、穗实粒数等经济性质均较常规深水管理好,是值得推行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水平,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2014-2015年对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进行了同田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错窝栽培方式的应用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改变水稻栽培方式,大幅的提高栽插密度,使稻株空间得到合理的配植,改善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对培育健壮个体,优化群体结构,建立"库"大、"源"足、"流"强协调发展的高产群体,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和实粒数,最终实现水稻高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一、水稻插秧机的操作水稻插秧机型号较多,现以江苏东洋插秧机有限公司生产的东洋PF455S型插秧机为例说明。该机配套动力:E130G型汽油机;插秧行数:4行并列式;行距:30厘米;株距:15.7、13.7、12.2厘米三种;插秧能力:2~3亩/小时。1.操作方法1插秧机在使用前,应按说明书技术要求安装完好,并加足油料,调整好总离合器、各插秧臂取秧量、插秧深  相似文献   

19.
<正>按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17316-1998),水稻三圃原种生产方法在选择优良单穗后,分别进行单穗脱粒、装包保存、撒种育秧或整穗育秧、单本移栽、建立穗行、穗行比较鉴定、优选穗行建立穗系、穗系比较鉴定、优系混合、生产原种。实践表明这些环节易造成混杂,特别是秧田稻粒残留(杂草稻种子或上年水稻落粒)及播种移栽环节的混杂,且移栽缓苗慢,单株生长差异较  相似文献   

20.
水稻穗型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栽培是一门古老的生产技艺术和不断发展的应用学科.经过我国水稻栽培专家几十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我国水稻栽培科学的理论体系.例如:20世纪60年代江苏推广的陈永康水稻 "三黄三黑"高产经验,80年代浙江推广的水稻"稀少平"栽培法和江苏推广的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90年代浙江推广的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和江苏推广的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等等.所有这些栽培技术不仅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对未来水稻高产实践具有广泛的理论指导作用[1].但由于生态区域和生产条件、耕作制度、品种类型等不同,其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在某一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局限.对此,笔者以1993~1998年中日合作项目为契机,在水稻栽培、土肥、植保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研究,统筹分析稻作生产系统,综合研究不同穗型水稻常规栽培的三大技术环节即育秧、栽插和本田管理技术,并利用系统学的原理分析研究主要技术"关节"和互通技术关联,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实用性、系统性的理论和技术网络体系,提出了水稻穗型模式化栽培技术.通过1996~1998年的大面积示范应用,达到了明显的增产增效目的,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沿黄地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