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留叶枝对棉花叶片、叶柄、铃柄解剖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冀棉958为材料,于花铃期观察去留叶枝对果枝叶片、叶柄和铃柄解剖学结构,研究去留叶枝对棉花形态建成、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计留叶枝和去叶枝两种整枝方式,于花后15 d(花铃初期)、45 d(花铃后期)取中部果枝(第6果枝)第1果节叶片、叶柄、铃柄,通过常规石蜡切片观察其结构,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去叶枝有利于提高果枝叶光合能力及蒸腾作用;有利于果枝叶及叶柄输导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即能促进同化物及水分的运输。花铃初期去叶枝有利于铃柄同化物运输到棉铃,花铃后期留叶枝有利于铃柄同化物运输到棉铃。去叶枝棉花理论产量显著高于留叶枝理论产量,表明去叶枝能够显著促进光合同化产物的形成与运输,对提高棉花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棉花保留营养枝的效应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棉花栽培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去除叶枝则是精耕细作的重要技术内容。此文简述了保留营养枝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认为留叶枝能增大棉花的“源”与“库”,促进根系与棉株的生长,壮大营养体,提高前中期的叶面积系数,对克服抗虫棉苗期生长慢等问题意义重大。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保留利用营养枝有利于促进棉花生产。近年来,作为棉花简化栽培技术之一的留叶枝栽培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棉花打顶和保留营养枝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适应生产上对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的需求,以‘华杂棉H318’为材料,设置打顶整枝(A)、打顶留叶枝(B)、不打顶留叶枝(C)、不打顶整枝(D)4个处理,在大田条件下,对打顶、整枝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打顶使棉花的平均成熟期延迟5~6天。打顶、留叶枝有利于棉花茎枝、叶片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留叶枝单株铃数增加,单铃重和衣分降低,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整枝处理相当,打顶、留叶枝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大,最后得出打顶留叶枝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4.
我国棉花栽培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精细整枝则是精耕细作的重要内容。整枝有利于减少棉株营养物质的消耗,并且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起调节作用。棉花叶枝是一个消耗营养的器官,更是一个制造营养的器官[1],在一定栽培管理措施下保留利用叶枝,对棉花生  相似文献   

5.
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棉花抗虫杂交种鲁棉研15号(F1)为材料,在鲁西南3个不同的地点,研究了整枝方式(去叶枝、留叶枝)与种植密度(2.7、3.3、3.9、4.5万株·hm-2)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3.3万株·hm-2×留叶枝、2.7万株·hm-2×留叶枝和3.3万株·hm-2×去叶枝的组合比传统栽培(2.7万株·hm-2×去叶枝)分别增产20.4%、9.2%和10%,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生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3.7%、27.8%和11.6%,而经济系数只降低了5.3%、11.5%和4.5%。在维持较高经济系数和铃重的基础上增加生物产量和铃数是该3个处理组合显著增产的原因,适当提高密度并配合简化整枝是实现蒜套棉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实现合理密植与叶枝利用的有机结合,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整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以低密度(3.00株.m-2)的产量最低,中高密度(5.25~7.5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以中低密度(3.00~5.25株.m-2)的产量较高,高密度(7.50~9.75株.m-2)的产量较低。去叶枝条件下,中密度(5.25株.m-2)比低密度皮棉增产9.7%,而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与中密度的产量相当,比高密度(9.75株.m-2)增产15.3%。密度与留叶枝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对皮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低密度条件下保留叶枝似可弥补密度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而中、高密度条件下,去叶枝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棉花的三种叶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的分枝有叶枝和果枝。叶枝又叫营养枝,它不能直接开花结铃,而且生长势旺,消耗养分多,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因此在栽培上当棉株出现叶枝后便及时除去,或将叶枝改为果枝。但是,叶枝出现的多少受品种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掌握叶枝出现的规律,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加以控制,则可促使棉花座盘低、果枝多,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棉花的三种叶枝:在棉花主茎的叶腋间,一般有2—3个芽的原始体,共正中的正芽发育成叶枝,左或右的侧芽发育成果枝。在一般情况下,棉花主茎最下部的1—3个节的正芽和侧芽都不  相似文献   

8.
整枝方式和冠层高度对棉铃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整枝方式和冠层高度这两种措施,塑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在2016—2017年以冀棉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保定清苑研究不同整枝方式(去、留叶枝)和冠层高度(高矮相间冠层、矮冠层和高冠层)对棉铃时空分布、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整枝方式和冠层高度对棉铃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在时间分布上,留叶枝处理相比去叶枝处理能够显著增加"三桃"(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数量;高矮相间冠层与高冠层相比伏前桃数增多,但秋桃数显著减少。在空间分布上,留叶枝使果枝结铃数下降,但果枝棉铃分布较去叶枝群体更均匀,去叶枝群体下部果枝棉铃分布较多,留叶枝群体则集中在中部果枝;不同冠层结构处理的内围铃数均多于外围铃数。整枝方式和冠层高度对棉花产量形成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以去叶枝、高矮相间群体籽棉产量最高,但其皮棉产量和留叶枝、高矮相间群体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塑造留叶枝、高矮相间冠层能够促使棉株中部多结铃,增加伏桃数及其比例,提高单位面积铃数,有利于形成产量,还可节省人力和物力,节约成本,因此可作为黄河流域棉区实现棉花高产高效的一项重要简化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冠层结构对棉田小气候及蕾铃脱落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冠层结构下棉花产量及田间微环境差异,对去叶枝(T1)、去叶枝高矮相间(T2)、留叶枝(T3)、留叶枝高矮相间(T4)4个群体结构下棉花的产量和微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冀棉958和农大棉601的留叶枝群体在各时期的底部透光率均显著降低,而T4群体底部透光率显著高于T3群体;各时期CO_2浓度与温度、湿度均成显著偏相关关系,花铃期高矮相间群体下层的CO_2浓度平均比空气中提高8.69%~11.63%,而中层CO_2浓度降低1.66%~4.24%。T4群体冠层内的温度显著降低,棉花群体下层的湿度和CO_2浓度显著提高;去叶枝群体脱落率较低,籽棉产量显著高于留叶枝群体;高矮相间群体籽棉产量高于常规群体;冀棉958和农大棉601的T4群体籽棉产量比T3群体分别提高15.79%和10.81%。因此,留叶枝群体采用高矮相间冠层明显改善棉田中下层微环境,降低脱落率,提高铃数,有利于形成产量。  相似文献   

10.
关于棉花叶枝发生的生物学特征、叶枝结铃规律及保留叶枝的增产作用,前人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密度和肥水条件下,保留适当数量的叶枝,有利于增蕾增铃,提高单株生产力,增加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1.
留叶枝去早果枝对抗虫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索留叶枝去早果枝对抗虫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于2004—2005年以两个不同熟性的抗虫棉品系K640和K9918为材料,在济南和临清进行了留叶枝去早果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整枝(去叶枝)相比,留叶枝去早果枝显著促进了两个品系的株高增长和叶面积扩展,叶面积系数提高了24%~94%。早熟品系K640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比正常整枝增产7.4%和15.6%,而中早熟品系K9918的产量在2004年与正常整枝相当、2005年减产12.0%。留叶枝去早果枝显著减少了伏前桃比例,而相应提高了伏桃和秋桃的比例。留叶枝去早果枝对平均衣分影响不大,但显著影响铃数。分析认为,留叶枝去早果枝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叶源、降低库源比实现的,只有在叶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该措施才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虫棉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新途径,通过十年连续田间试验,对棉花株型调控技术、不同株型不同部位及叶枝的成铃质量、多茎株型适宜的种植密度及品种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叶枝塑造的株型为多茎倒伞型,其株型调控技术是留叶枝早摘心,主茎12 台果枝打顶、叶枝7 月5 日(初花期)摘心处理籽棉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产9.0%~10.9%;叶枝成铃单铃重高于多茎株型及常规株型下部1~4 台果枝结铃单铃重,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多茎株型栽培适宜的密度适应范围是3.3 万株/hm2~5.1 万株/hm2;多茎株型品种适应性广,叶枝发达的杂交棉品种增产潜力更大。多茎株型栽培高产简化技术关键是:扩行距、适密度、留叶枝、早摘心。  相似文献   

13.
以常规棉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示范园研究了密度(3.0万~9.0万株/hm 2)对常规棉留叶枝栽培条件下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9.0万株/hm 2)易造成田间严重隐蔽。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3.0万株/hm 2)产量最高,叶枝对子棉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铃数、果枝和叶枝铃重、马克隆值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同一年份密度对叶枝和果枝棉的衣分及其他纤维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分析认为,在鲁西地区,常规棉留叶枝栽培的适宜密度为3.0万株/hm 2,多雨年份要注意防止郁闭。  相似文献   

14.
棉花叶枝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枝的变化幅度为0-5盘,且呈正态分布,单株分枝2-3盘比例最高,平均单株叶枝数2.81盘,叶枝成铃占全株成铃的34%,单株总成铃数与单株着生叶枝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枝的发生数量及成铃数受制于单株占有空间的大小。留叶枝较去叶枝棉花单株平均成铃增加12.2%,皮棉单产增加3.05%-8.10%。  相似文献   

15.
杂交棉叶枝数量对产量的贡献规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保留不同数量叶枝、设置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发现,随着叶枝数量增多,单个叶枝籽棉产量占单株籽棉总产的比例降低,留2叶枝处理单叶枝籽棉产量占16%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2%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9%左右.同一叶枝数处理中,叶枝之间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别.同时,随叶枝数量的增加,单个叶枝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比例减少,留2叶枝处理中单个叶枝叶面积比例占20%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5%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13%左右.叶枝铃数占单株总铃数比例也有减少趋势,留2叶枝处理中单叶枝占20%,留3叶枝占15%,留4叶枝占13%,且同一叶枝处理中,各叶枝比例差别不显著.而叶枝的数量对主茎叶和叶枝中叶绿素8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株型对棉铃时空分布及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1 997~ 1 998年研究了株型对棉花结铃时空分布及棉铃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简化整枝棉花最大成铃高峰期推迟 ,伏桃数量和所占比例降低 ,主茎各果枝、果节结铃数减少 ,所占比例降低 ,平均单铃重和衣分降低 ,但叶枝可间接结铃 ,完全可以补偿主茎结铃减少数量 ,故群体总结铃数增加 ,子棉和皮棉产量与对照持平或略增产。简化整枝早打主茎顶心 ,可提高棉株基部、中下部果枝结铃数和所占比例 ,叶枝结铃数增加 ,成铃高峰期提前 ,伏桃数量和所占比例增大 ,衣分提高 ,但群体铃数、全株平均单铃重并未增加 ,对子棉、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河北省是我国主要产棉区之一。近年,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棉花生产比较效益降低,农民植棉积极性下降,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而且棉花生产进一步向旱薄地转移。棉田肥力差,管理措施不到位,棉花产量低而不稳。如何提高棉花产量,将对稳定促进棉花生产,保障棉花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化栽培棉叶枝的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发育追踪法,相关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叶枝对棉株生育性状及产量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留叶枝后能提高株株在6、7、8月分的现蕾、开花强度,增结伏桃和旱秋桃;且能增加棉株的果枝数、果节数、提高主茎的铃枝比和成铃率。叶枝对生育性状的补偿作用最终表现为对产量的补偿效应,即增加公顷成铃数。经回归分析表明,叶枝铃贡献率与全株成铃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当叶枝铃贡献率达理论最适值,留叶枝简化栽培棉的hm^2成铃数比对照增加显著。在高产条件下,叶枝铃最适贡献率一般为20% ̄25%。而当棉株具有3个叶枝时,叶枝铃贡献率接近理论最适值,全株成铃数较多。因此在生产上可通过培育带有3个叶枝的棉株群体,来实现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棉花消费大国,棉花是除粮食以外最重要的大宗农产品,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区域,切实保证棉花的产量至关重要,棉花种植面积是影响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影响棉花种植面积的因素非常必要。本文通过运用计量学方法建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选择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5个变量分析其对棉花种植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对棉花种植面积有着积极的影响,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起反向作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留营养枝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结果表明,留营养枝对棉花叶和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主茎的生长,使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早打主茎顶心促进营养枝的生长,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留营养枝棉花主茎果枝结铃数量减少,平均单铃重略有降低,但由于叶枝结铃可以弥补主茎结铃损失,群体总结铃数加有增加,皮棉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留营养枝早打主茎顶心,营养枝结铃数量增加,单铃重降低,但衣分提高,对群体铃数及皮棉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