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化栽培棉叶枝的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发育追踪法,相关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叶枝对棉株生育性状及产量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留叶枝后能提高株株在6、7、8月分的现蕾、开花强度,增结伏桃和旱秋桃;且能增加棉株的果枝数、果节数、提高主茎的铃枝比和成铃率。叶枝对生育性状的补偿作用最终表现为对产量的补偿效应,即增加公顷成铃数。经回归分析表明,叶枝铃贡献率与全株成铃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当叶枝铃贡献率达理论最适值,留叶枝简化栽培棉的hm^2成铃数比对照增加显著。在高产条件下,叶枝铃最适贡献率一般为20% ̄25%。而当棉株具有3个叶枝时,叶枝铃贡献率接近理论最适值,全株成铃数较多。因此在生产上可通过培育带有3个叶枝的棉株群体,来实现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2.
关于棉花叶枝发生的生物学特征、叶枝结铃规律及保留叶枝的增产作用,前人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密度和肥水条件下,保留适当数量的叶枝,有利于增蕾增铃,提高单株生产力,增加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3.
棉花叶枝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枝的变化幅度为0-5盘,且呈正态分布,单株分枝2-3盘比例最高,平均单株叶枝数2.81盘,叶枝成铃占全株成铃的34%,单株总成铃数与单株着生叶枝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枝的发生数量及成铃数受制于单株占有空间的大小。留叶枝较去叶枝棉花单株平均成铃增加12.2%,皮棉单产增加3.05%-8.10%。  相似文献   

4.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W8225已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适应留叶枝栽培棉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我们于2005-2006年开展了W8225留叶枝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W8225留叶枝栽培措施的最优组合方案为:每hm^2栽培密度27000株,施尿素525kg、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225kg,摘早蕾8个户蛛。  相似文献   

5.
杂交棉叶枝数量对产量的贡献规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保留不同数量叶枝、设置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发现,随着叶枝数量增多,单个叶枝籽棉产量占单株籽棉总产的比例降低,留2叶枝处理单叶枝籽棉产量占16%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2%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9%左右.同一叶枝数处理中,叶枝之间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别.同时,随叶枝数量的增加,单个叶枝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比例减少,留2叶枝处理中单个叶枝叶面积比例占20%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5%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13%左右.叶枝铃数占单株总铃数比例也有减少趋势,留2叶枝处理中单叶枝占20%,留3叶枝占15%,留4叶枝占13%,且同一叶枝处理中,各叶枝比例差别不显著.而叶枝的数量对主茎叶和叶枝中叶绿素8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棉花冬闲田种植牧草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冬闲田种植牧草的增产效应马兴林,陈庆沐,许建新,王新宇(中国农科院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众所皆知,黄淮海平原北部棉区棉田一直以单作一熟为主。在棉花前茬作物(主要为棉花、玉米、大豆)收获至翌年4月中、下旬棉花播种,长达5、6个月的时间里,光热...  相似文献   

7.
8.
棉花株型栽培的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株型栽培的形态指标为,株体矮化30%左右,群体密度提高20%以上;形态特点是株矮、枝短、叶小、叶厚、铃大;增产机理表现为群休早发早熟效应、铃位内移效应、抗逆效应和产量结构效应。株型栽培技术的核心是以地膜、优种为基础,通过化学生长调节剂(DPC)和农业措施(水、肥、中耕等)相结合的综合调控技术,将棉花生长形态调控为理想的群体株型。一般缩节安(DPC)调控强度为每公顷施量90~120克,分3~4次喷施;灌水和追肥时间适当提早,每公顷施纯氮150~225公斤,并要与磷钾肥平衡施用。经1992~1994年在山西、山东、江苏等地试验示范,在公顷增产皮棉168~354公斤,平均增产300公斤左右,增产率为9.2%~25.1%。  相似文献   

9.
稀植留叶枝棉花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以3.75万株·hm-2常规栽培去叶枝棉为对照,研究了2.25万株·hm-2简化栽培留叶枝棉的光合特性、生态特性及产量品质,结果表明:简化栽培的棉行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差,霜前花率低,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明显低,纤维比强度降低5.2%.但两种处理间的主茎叶绿素含量、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气孔导度Cs、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纤维长度、麦克隆值、整齐度、成熟度及产量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随着棉花高密度技术和六大精准植棉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兵团棉花生产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单产、总产、高产和特高产棉田的面积逐年增加 ,1 999年平均单产为 1 0 7.1 kg/ 667m2 (旧制 1亩 ,下同 ) ,2 0 0 0年平均单产为 1 1 2 .7kg/667m2 ,较 1 999年增加 5 .6kg/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留叶枝棉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等密度(6.0万株.hm-2)下的传统整枝为对照,于2004—2005年研究了密度(1.5万~12.0万株.hm-2)对留叶枝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留叶枝棉的子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先升高后降低,但在3.0万~9.0万株.h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单株铃数、铃重和纤维的麦克隆值则随密度增加显著下降。中等密度下,留叶枝棉的子棉产量在降雨较少的2004年与对照相当,但在降雨较多的2005年减产13.4%。在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留叶枝棉栽培的适宜密度为6.0万株.hm-2左右,多雨年份要注意防止群体过大造成郁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介绍了宽膜植棉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宽膜植棉技术体系的增产机理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宽膜植棉技术体系在畦土规格、种植方式、播前土地整理和播种、施肥、灌水、化控等方面的实施技术。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育秧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研究目的在初步探明旱育秧技术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其本田增产机理,为制定旱育秧苗高产栽培措施,充分挖掘旱育秧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设计与方法本专题由江苏农科院、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农科院共同承担。主要通过盆栽测定、根箱观察、同位素示踪、小区试验和大面积调查等方法,从秧苗素质、根系特点、叶率消长、产量形成与土壤生态环境关系中,研究其增产机理。3研究结果3.1苗床生态条件与秧苗素质的关系通过土、肥、水三因素组合成的9种苗床育出的秧苗素质比较试验明确了:1)苗床培肥,拱棚覆盖,控水增…  相似文献   

14.
棉花地膜覆盖应注意的问题沈金权,邹崇俊,万家俊(湖北省仙桃市农业局433000)万义清,王荣远(仙桃市沙湖农技站)(仙桃市郭河农技站)棉花实行地膜覆盖栽培,对促进棉花生育进程,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具有一定的作用,是棉花增产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已在大面积...  相似文献   

15.
兵团棉花产量上升阶段划分及增产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兵团棉花单产、总产均呈直线上升趋势。认真分析和总结支撑兵团棉花产量直线上升的技术因素,对保障今后兵团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兵团棉花产量变化阶段划分  相似文献   

16.
硼肥对棉花的增产效果和施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实现合理密植与叶枝利用的有机结合,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整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以低密度(3.00株.m-2)的产量最低,中高密度(5.25~7.5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以中低密度(3.00~5.25株.m-2)的产量较高,高密度(7.50~9.75株.m-2)的产量较低。去叶枝条件下,中密度(5.25株.m-2)比低密度皮棉增产9.7%,而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与中密度的产量相当,比高密度(9.75株.m-2)增产15.3%。密度与留叶枝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对皮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低密度条件下保留叶枝似可弥补密度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而中、高密度条件下,去叶枝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栽培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精细整枝则是精耕细作的重要内容。整枝有利于减少棉株营养物质的消耗,并且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起调节作用。棉花叶枝是一个消耗营养的器官,更是一个制造营养的器官[1],在一定栽培管理措施下保留利用叶枝,对棉花生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