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壤旱地多熟制分带轮作的增产培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壤旱地分带轮作三熟五收和三熟四收与传统的单作二熟耕作制的两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分带三熟五收和四收分别比单作两收增产57.9%和30.1%,增值114.9%和23.2%,提高光能利用率64.1%和36.6%,由于分带多熟轮作制增加了肥料投入,增加了养分转化率,土壤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南方红壤低丘岗区农田种植业结构不合理,效益低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引进、筛选、培育新品种,优化种植制度。稻田和旱地改制,引进扩种饲料玉米、特用玉米、烤烟和其他经济作物,红壤旱地重点发展以春玉米为主裁作物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对部分中低产稻田进行改制,适当调减早稻面积,尽快淘汰早灿稻、大力发展优质稻、饲料稻和玉米,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济作物和高价值作物,如烤烟、西瓜等。研究提出了本区主效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作物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并在试区示范推广,促进了红壤丘岗区种植业三元结构优化和核类型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档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相似文献   

4.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挡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相似文献   

5.
麦套短季棉与中熟棉高产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淮海平原精种高产区,在麦棉套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产棉田的棉花产量,从种植方式角度,围绕提高棉花产量的种植方式及其棉花增产的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3—2—3—2式小麦套种短季棉与中熟棉模式是高产棉田再高产的有效种植方式。与常规3—2式麦棉套种方式相比,小麦产量不减,皮棉产量提高17.2%;以2行短季棉替代2行中熟棉形成的短季棉与中熟棉复合群体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熟性棉花品种间在生育期、株型、蕾铃发育进程等生长发育特征特性的差异,利用它们在发挥群体中占据的时间、空间生态位上的差异,使复合群体结构动态趋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产棉田生长后期群体发育过大造成冠层郁蔽,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蕾铃脱落率高的不足,从而获得高于单作的超额产量;但是并非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任意搭配在一起就能增产。不适宜的搭配方式(如6—2—2式),不仅不能发挥早中熟棉生态特征特性方面的差异,反而会使其生态位重叠,加剧两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不增产甚至减产。选择合理的短季棉与中熟棉配套种植方式是获得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江稻区玉米——稻模式新型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水稻新型种植方式,可使玉米熟期、水稻移植期前移4-7d,具有玉稻产量同步增加、种植效益整体提高的功效。与常规的玉米(营养钵苗移栽)-水稻相比,粮食增长率16.7%、新增纯收益率34.1%、省工率18.3%;与常规的玉米-水稻相比,粮食增长率24.6%,新增纯收益率24.5%、边际成本报酬率4.5%。本文还提出了实现新型方式高产高效的4点关键配套栽培 。  相似文献   

7.
晋南旱地多熟种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年试验表明,在渗灌补水条件下,旱地多熟种植高产高效。多熟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依次为3-2式>6-2式>8-2式>单作,经济效益成倍提高。筛选出以小麦/棉花-秋作物组合模式,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好。在极干旱年份不宜发旱地多熟种植。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藏农业资源状况与种植制度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西藏主要农区的种植制度现状,阐述了与西藏种植制度密切相关的光、热、水、土农业资源状况。通过分析全区不同时期种植指数,粮、经、饲作物结构,单产,总产,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以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河谷农区的种植情况,概括和总结出目前西藏主要农区:(1)作物布局不尽合理;(2)多熟种植制的发展缓慢;(3)种植体制模式单一。并初步提出了今后西藏种植制度改革和发展方向:(1)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是合理规划农业大区的种植制度;(2)在适宜的农区有目的地发展多熟种植制是合理利用剩余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3)把草田轮作纳入种植体制中是农牧结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在农作制的类型划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的农作制分类体系。国内农作制分类主要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当地主要种植模式进行,如裸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草田农作制、常年农作制、集约农作制,1年1熟农作制、1年2熟农作制、稻一麦两熟制等;国际上主要根据农作制中的主导产业及其所处气候环境进行分类,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将东亚地区(泰国等)农作制分为稻田农作制、林作混合农作制、旱地集约混合农作制和温带混合农作制等。本文对中外农作制分类作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作制类型的逐级划分方法,旨在为农作制管理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田试验和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在常规施肥(CK)基础上添加复合菌剂A(T1)、复合菌剂B(T2)、秸秆(T3)、秸秆+复合菌剂A(T4)和秸秆+复合菌剂B(T5)的处理对云南红壤坡耕地烟田综合应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单施复合菌剂、秸秆还田及秸秆配施复合菌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红壤坡耕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种植效益,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和感官品质,整体以T5处理的综合应用效应较佳。综上,秸秆配施复合菌剂综合应用效应优于单施复合菌剂或单独秸秆还田,秸秆配施复合菌剂B更适合云南红壤坡耕地烤烟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适合达州地区大豆生产的种植模式,以四川盆地内不同区域主推的大豆种植模式为例,结合达州农作物生产实际,综合筛选适合在达州推广的大豆种植方案。经过对几种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发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再生高粱套作、幼林-鲜食型大豆间作、大豆-高粱套作、马铃薯-大豆两熟制、玉米-大豆套作、油菜-大豆两熟制、小麦-大豆两熟制、幼林-籽粒型大豆间作。建议在达州根据各区域的地理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扩大玉米-大豆套作、果林-大豆间作种植,灵活选择推广油菜-大豆或马铃薯-大豆两熟制模式,实现达州大豆振兴扩面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2.
广东“稻—稻—菜”耕作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广东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全省大部分地区在当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均可种植一季喜凉作物。70年代未期以来,“稻-稻-菜”耕作制在广东有了较大发展。这种耕作制度可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有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广东可在交通条件较好的铁路沿线各县市和在大中城市的郊区根据当地人民消费水平及省内外市场的需求适当规划“稻-稻-菜”耕作制度。引进适销蔬菜优良品种,对蔬菜进行深加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蚕豆+青菜/春玉米+地刀豆-秋玉米”一年5熟新型立体种植模式同传统的“棉花/蚕豆”旱地种植模式相比,667m^2产出高2.77倍,净收入高3.89倍,劳动生产率高2.89倍,是替代“棉花/蚕豆”较好的立体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闫素红 《小麦研究》1998,19(2):10-12
黄淮麦区麦棉两熟种植小麦平衡施肥,提高了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小麦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24.3-56.8%;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其效率与施入化肥养分总量之地典的势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5.
湘北红壤丘岗区种植业现状及结构调整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制度。引进扩种饲料玉米、特用玉米、烤烟和其他经济作物。旱地重点发展以春玉米为主栽作物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对部分中低产稻田进行改制,适当调减早稻面积,尽快淘汰早籼稻、大力发展优质稻、饲料稻和玉米,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济作物和高价值作物。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红壤丘岗区种植业结构优化,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向廓线不同。与一熟棉花相比,共生期52d不同群体近地面作物层日平均温度2a显著低,依次是:满播小麦低7.2和4.6℃d-1、3—1式麦带低5.6和4.1℃d-1、4—2式麦带低5.5和3.4℃d-1、3—1式棉带低2.9和2.9℃d-1,4—2式棉带南行低2.8和2.4℃d-1、4—2式棉带北行低2.6和1.6℃d-1;共生期52d近地面作物层≥15℃积温亏缺顺序是:满播小麦群体(-372.9和-241.2℃·d)>3—1式配置(-231.5和-184.6℃·d)>4—2式配置(-189.2和-128.7℃·d)。不同复合群体温度日较差大小的顺序是:一熟地(20.6℃d-1)>4—2式北行(19.6℃d-1)>4—2式南行(19.1℃d-1)>3—1式(17.9℃d-1)。共生期间温度日较差达到20℃,有利于棉花培育早壮苗,唯4-2式棉带北行棉花趋于一熟棉花。本研究揭示出麦棉复合群体的低热量胁迫  相似文献   

17.
吕富周 《耕作与栽培》1997,(6):11-11,16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红壤的开发、耕地不断减少而红壤园地面积却不断扩大。1994年全市以种植柑橘为主的红壤园地达6万hm2。由于新果园的开发及老果园的更新或品种的调整,幼龄果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常年在2万hm2左右。因此利用幼龄果园套种大豆,不仅是发展大豆生产的有效途径,而且对提高红壤园地的肥力促进果树的生长均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新垦红壤园地套种春大豆与粮田粮地种大豆比较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红壤园地的肥力水平低,一般红筋泥经新垦园地有机质含量仅0.47%左右、全氮0.036%、速效磷0.27x10-6、速效钾92x10…  相似文献   

18.
东南部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红壤区的自然、生态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现状等方面,以及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科研、生产实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原则,以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农作制度之一,对于提高中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适应和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总结21世纪以来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状况,在介绍中国多熟种植概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体现在复种指数提升,区域模式多样化、投入产出高效化、机械作业科技化等方面,同时还总结了中国多熟种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多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多熟种植的水分效应、多熟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多熟种植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最后,笔者认为,发展多熟种植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国多熟种植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坚持以多熟种植为主体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化多熟种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生产,并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靖江市地处长江下游,是个典型的双、三熟制结合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麦-稻-稻”纯粮型三熟制为主,虽然当时的主攻目标是“亩产吨粮”,但三熟制后作稻的667m2产量也仅在350kg左右。1985年后,由于“麦-稻”两熟制的比例上升,单季稻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