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不同叶龄四倍体水稻移栽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择3种叶龄(5.5、6.5、7.5叶龄)于2017年在海南省对四倍体水稻T569进行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时叶龄对四倍体水稻T569产量的影响较大,表现为5.5叶龄移栽水稻7.5叶龄移栽水稻6.5叶龄移栽水稻。与此同时,随着移栽叶龄增大,四倍体水稻T569的播始历期和全生育期延迟。3个处理T569四倍体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呈曲线波动趋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的波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5.5叶龄移栽水稻7.5叶龄移栽水稻6.5叶龄移栽水稻;有效穗数表现为7.5叶龄移栽水稻5.5叶龄移栽水稻6.5叶龄移栽水稻。  相似文献   

2.
在低热区地推广水稻旱育浅植,以适时早播早插为好,移栽叶龄3.1-4.1叶为宜,早播早插时宜稀,迟播迟插时宜密,肥力中上等稻田,在3月5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的3.1叶。亩插1.3万穴;在3月20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为4.1-5.1叶,亩插1.5万穴,在4月4日左右播种,移栽叶龄为3.1-4.1叶,亩插1.7万穴,本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播期〉叶龄〉密度,即播期是影响低热地区水稻旱育浅植产量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采用温床育苗无土移栽玉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无土育苗移栽玉米的产量和净收入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几乎相同,生产前期用工量减少60%,物质成本降低40%,在播种期和移栽期都很早的条件下,移栽时浇水量对产量及成活率影响很小,适宜移栽叶龄为4-4.5叶,但在晚播情况下,适合叶龄为2-3叶,在麦套玉米条件下,即使晚播移栽叶龄推迟到3.5-4.5叶。  相似文献   

4.
水稻强化栽培下协优9308的产量及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为15.3株/m2到6.9株/m2。产量以密度15.3株/m2最高,比对照增产10%,主要表现在增粒增产。移栽密度显著影响产量和每穗实粒数(R12=0.9917**,R32 = 0.9339**)。水稻强化栽培各处理密度之间比较,产量随移栽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分蘖和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平均穗型变小。单株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与移栽密度成显著的相关(R82 = 0.9594**,R92 = 0.9506**)。因此,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时应重视适宜移栽密度的选择及综合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追肥量与种植密度的搭配;不同播种期试验;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试验;不同育秧方式以及旱育浅不同叶龄试验等对粳稻新品种毕粳37号的丰产栽培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毕粳37号应适时早播、旱育浅植;4-4.5叶龄移栽,在中等或中上等肥力的田块上,密度2.1万窝/亩,追肥量7.5公斤尿素/亩是种植密度与追肥量的最佳搭配,在总施氮量上有机氮与无机氮应双重并重。  相似文献   

6.
舒启成 《耕作与栽培》1996,(2):25-26,41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子浅析舒启成(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农技站)我镇通过对水稻旱育稀植不同播种量、移栽叶龄,栽插密度和不同N肥运筹方式的对比试验和大区示范,获得亩均增产8.55%、亩净增纯收益97.75元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试验示范中不...  相似文献   

7.
不同植物营养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睿 《小麦研究》1996,17(2):18-20
小麦孕穗期叶面喷施植物营券生长调节剂MS增抗剂,PCR和906,有促粒增重,缓解灌浆期小穗间籽粒营养竞争,穗粒数提高1.4 ̄2.1粒,穗重提高49.1mg ̄3.0mg增产作用显著,顷净增产349 ̄949.5kg,增幅8.9% ̄24.1%。  相似文献   

8.
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叶龄水果玉米移栽对其缓苗期、成活率、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果玉米移栽叶龄越小,成活率越大,缓苗期越短;不同叶龄移栽后水果玉米生育期均延长,并且移栽叶龄越大,生育期越长,收获期越提前;不同叶龄移栽的水果玉米,株高、茎粗、地上节根层和穗位高度均大于直播,而叶片数、穗苞叶数差别不大;不同叶龄移栽的水果玉米,穗重、穗粗、穗长、穗粒重和产量均大于直播,而穗行数差别不大。新疆(南疆)阿拉尔垦区水果玉米育苗移栽以幼苗二叶一心期至三叶一心期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移栽叶龄、密度规格强化栽培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采用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产量无差异,但其具有节水(20%~40%)、省工(2~3个)、节约用种(0.5kg/667m^),节省投支30~40歹己/667m^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在凤冈县气候条件下,最适移栽叶龄为3.0~4.0叶,最适密度为5000~7000株/667m^。以3.0叶龄移栽密度5000株/667m^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570kg/667m^。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选择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11.
钟声  阮培均 《种子》1995,(6):24-26
该文对1983 ̄1994年南方冬麦区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毕节试点6轮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内育成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均较高,系丰产潜力提高的2个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性状与数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粒重〉穗粒数〉亩有效穗数〉千粒重,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多花多实大穗型品种新冬17号不同播种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新冬17号在15 ̄35万/66.7m^2密度内产量相近,每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收获穗数与穗粒数之间存在较大换负相关效应,千粒重、分蘖成穗率比较稳定,说明新冬17号的群体调节能力强。666.7m^2产420kg要求播种密度万,保证基本苗25万,并主攻穗粒数,才能发挥本品种的生产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的叶龄、抛植密度、施N水平等因子,对穗重型和穗粒兼顾型杂交水稻品种Ⅱ优6078与岗优22中稻产量的影响;优选了不同水平的栽培技术因子方案,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旱稻肥料运筹不当和抛秧稻的特点,在壮秧,667m^2抛栽2万穴,基本苗4 ̄5万,施肥总氮量同一水平,基蘖肥(前期)与穗粒肥(后期)配比7:3时,达到适宜穗数下,提高成穗率,穗粒协调而高产,比对照增产4% ̄9.46%。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稻47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龄和穴距相同条件下,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为钵盘高于软盘,相同叶龄和秧盘条件下单位面积茎蘖数随穴距的增大而减少。4.1叶龄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5.7叶龄和2.5叶龄处理的产量。穴距20cm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1.84t/hm~2,显著高于穴距27cm处理,但与13cm穴距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钵盘育苗有效穗数较高,软盘育苗穗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从而更易获得高产。软盘育秧及钵盘育秧与4.1叶龄及穴距20cm的组合产量最高,分别为12.90和12.58t/hm~2。  相似文献   

16.
低纬高原的云南水稻同一群体密度下.在大小行稀植栽培的大行中分别直播两个水稻品种比同一品种等行等株距移栽稻增产显著,同品种移栽 直播增产7.1%.移栽 直播糯稻增产15%。增穗数、增粒数和增粒重是主要增产原因,田间群体空间养分的利用还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五个小麦矮秆资源88中340-2由中国衣科院作物所引进,偏春性,幼苗直立,株高49厘米,白壳白粒,长芒,穗呈长方形,穗长8.2厘米,每穗小穗数为18,穗粒数37,千粒重47.8克,硬质,对条锈叶绣接种鉴定为免疫,未发现其它病害,当地4月26日抽穗...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大田叶龄观察一般需靠定点记载20株植株来推算,如果不进行叶龄定点记载,制种田父母本移栽后的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叶龄变化情况就无法判断.而进行定点记载,需专人负责,工作任务繁杂,特别是在制种组合多的情况下,定点记  相似文献   

19.
水稻生长发育的进程可以用某一品种或组合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龄来表达。本研究利用叶龄余数来鉴定稻穗分化的进程,大量植株解剖实验发现,幼穗开始分化的叶龄余数为4.0左右,这与前人研究为3.0或3.5有所不同,并建立起稻穗分化各期(Y)与叶龄余数(X)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Y=A+BX,其F测验为极显著。此外还通过调查出叶速度,记载有效积温,经统计分析发现,有效积温与叶龄增长关系相当密切,以此建立了叶龄(Y)与有效积温(X)之间的回归关系Y=C+DlgX,其相关系数(r)这极显著,从而实现了由有效积温预测叶龄的目的。此二项研究结果为利用叶龄来指导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了一套模式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膜旱管稻密度对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杂交稻汕优559不同密度试验,探讨了地膜旱管稻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密度与分蘖成穗率、粒顺比、干物质生产量等群体质量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型的曲线变化关系,过大或过小都会因成穗数、穗粒数的变化而影响产量。汕优559适宜密度为18.0 ̄19.5万穴/hm^2,其分蘖成穗率高、粒叶比大、中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强,易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