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不同深施方法在大方、黔西两地进行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深施对旱地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氮肥深施比表施可提高氮素利用率6,4%~23.9%,产量提高3.2%~21.5%,施肥深度以近玉米根系10cm土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氮磷或氨磷钾以适宜用量和比例配合施用,能增加作物产量且使其稳产性好,冬小麦,夏大豆,夏玉米的产量变异系数分别比对照处理小39.9% ̄42.2%、21.3% ̄25.4%,5.5% ̄13.8%,同时提高了单位养分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把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按25%~75%的不同比例导入温带玉米自交系或育种材料中,进行种质改良和创新研究。选育的热导自交系种质基础较宽;配合力较高;玉米大、小斑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61.5%~78.9%和53.8%~69.4%;青枯病、病毒病株率分别降低84.1%~93.2%和86.7%~98.2%;成熟期绿叶数增加2.6~4.4倍;自交系自身产量提高20.0%~55.6%。表明热带亚热带种质导入温带玉米,可能是拓宽温带玉米种质基础、提高综合抗性和丰产性、创造新种质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7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产量达5%的显著水平,剪叶剪穗处理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条件下剪叶比对照单株减产3.4%~8%,每667m2减产9.3%~26.4%。不同密度剪叶,中海拔点减产8%~30.9%,高海拔点减产11.8%~25%;不同生态条件下剪穗,单株减产45%~46%,每667m2减产12%~51.2%。不同密度剪穗,中海拔点减产27.7%~59.5,高海拔点减产12.8%~51.2%。尽管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有一定差异,但中、高海拔不同试点的产量高低与花后干物质(源),总粒数(库)关系密切,减源减库均导致减产。但两者相比减库减产更大。  相似文献   

5.
尿素深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影响效果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我市7县(市、区)11个试验点结果表明,在水稻、玉米追肥时尿素深施12cm,比表施,水稻增产2.5-19.5%,玉米增产5.3-32.7%;当季氮素利用率水稻提高5.56-23.78%,玉米提高7.71-19.7%;尿素深施可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应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对杂交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迟熟杂交稻品种黔优18为材料,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研究在水稻生长的前后期(基蘖肥与穗肥,穗肥分别在水稻倒5叶叶龄期与倒3叶叶龄期施用)不同比例氮肥施用量,对水稻吸收利用、群体质量、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均与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呈抛物线关系,基蘖肥与穗肥所占总氮比例过高过低均不能获得最高产量、氮素利用率、最优群体结构;其中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6:4获得高产,产量分别迭836.36kg/667m^2、813.87kg/667m^2;成穗率高,齐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氮素的农业利用率也显著高于其他比例,计算出当地百公斤稻谷吸氮量1.85kg。  相似文献   

7.
脲酶抑制剂(NBPT)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氮素利用率,提高玉米产量,特在遵义市播州区进行尿酶抑制剂在玉米基肥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脲酶抑制剂NBPT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玉米增产,增产幅度达3.14%~8.68%。NBPT的施用可以提早玉米抽雄从而提早成熟,具有降低株高,降低穗位高,降低空杆率,减小秃尖长,增加茎粗,增加单穗重、千粒重和穗粒重的效应。但是,植株田间长势不整齐一致,这一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探明。  相似文献   

8.
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对粳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主茎叶片数不同的粳稻品种吉粳88 (14片)、沈农265 (15片)和沈农1401 (16片)为试材,采用大田筒栽方式,在总施氮量225kghm–2及轻简施肥(基肥、蘖肥、穗肥)模式基础上,设置基蘖肥∶穗肥6∶4和8∶2两种施肥比例,并分设不同源、库叶龄期施氮组合即不同叶龄蘖、穗肥精确施氮组合。分析了不同源库期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效穗数、分化颖花数、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方面,吉粳88、沈农265、沈农1401不同氮肥运筹下最佳蘖、穗肥叶龄组合均为6∶4显著高于8∶2。(2)不同氮肥运筹下,吉粳88在8叶(叶龄指数57.1%)、沈农265在9叶(叶龄指数60.0%)、沈农1401在10叶(叶龄指数62.5%)时,即叶龄指数在60%左右时,施用蘖肥效果最佳,最终穗数最多,对保蘖起主要作用;吉粳88在11叶(叶龄指数78.6%)、沈农265在12叶(叶龄指数80.0%)、沈农1401在13叶(叶龄指数81.3%)时,即叶龄指数在80%左右时,施用穗肥效果最佳,最终穗粒数最多,对促花起主要作用。(3)吉粳88-6∶4 (8, 11),沈农265-6∶4 (9, 12),沈农1401-6∶4 (10, 13) 3组处理,在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等方面,显著高于同品种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中的其他处理。因此,适当延迟蘖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60%左右)、提前穗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80%左右)同时增加穗肥施用比例,既可以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又能显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和颖花数的分化,达到保蘖促花的双重作用,实现优源、扩库、充实的目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对玉米施用等重量和等氮量的腐植酸尿素(UHA)和普通尿素(U)的肥效进行了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施用UHA比U不论是等重量还是等氮量,均能使玉米增产,增产幅度为6%~16%,其中施用等氮量的uHA和u比施用等重量的uHA和u的增产率高出5.7%。施用UHA还可延长尿素的肥效期,增加作物生长中后期对氮素的吸收量,从而使腐植酸尿素中N素利用率提高10%。  相似文献   

10.
玉米穗粒期管理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拔节到抽雄称玉米的穗期,一般要经历25~30d。从抽雄到成熟称玉米的花粒期,大约经历50d左右。根据玉米生育特点,该阶段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秋玉米的需肥具有前期少、后期多的特性。因此,田间管理上重点要抓好穗肥、粒肥施用和玉米螟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促进子粒灌浆结实,提高品质和产量。 1穗肥管理玉米全生育期追肥大致分为2次,第1次在拔节期,追肥应占总追肥量的30%~40%,667m^2用量约15kg,第2次在大喇叭口期,占施肥总量的60%~70%,用量约20kg左右,追肥以氮肥为主。以深施效果最好,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有利于根系吸收,起到增产作用。施肥深度应掌握在9~10cm,拔节期浅一些,行侧距植株5~8cm,穗期适当深些,行侧距植株15~20cm。在重施穗肥的情况下,于抽雄期补施5~6kg尿素作为粒肥,保证玉米后期不脱肥、不早衰,实现穗大、粒多、粒重、品质好,同时叶面喷施百施利等有机液肥,促进灌浆结实,增粒增重。  相似文献   

11.
稻田春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湖南省改部分双季稻田为春玉米—杂交晚稻的种植制度 ,作者对稻田春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稻田种植春玉米的产量在 6 0 0 0kg/hm2 的施肥技术为 :施N180kg/hm2 ,P2 O56 0kg/hm2 ,K2 O 12 0kg/hm2 ,并以基肥和穗肥二次施用 ,即全部P ,K肥及 1/ 2N作基肥 ,1/2N作穗肥 ,穗肥施用时期 ,中、早熟种 (叶片数在 16~ 17片叶 ) ,在 9叶全展施用增产效果较好 ;迟熟品种则在 10~ 11叶施用增产效果较好。产量在 75 0 0kg/hm2 以上的施肥技术为 :施肥水平应以施N2 2 5~ 30 0kg/hm2 ,P2 O570~ 10 0kg/hm2 ,K2 O15 0~ 2 0 0kg/hm2 ,N素按基肥∶攻秆肥∶穗肥 =1∶1∶2的比例施用为宜 ,攻秆肥在 4~ 5叶全展施用 ,穗肥中、中熟种在 9叶全展施用 ,迟熟品种则在 10~ 11叶施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肥效应、氮素平衡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25kg/hm^2(处理N3)时,产量最高达8378.02kg/hm^2,比对照(处理N00)增产29.78%,达极显著水平;土壤剖面硝态氮浓度曲线呈波浪状变化趋势,40em土层附近出现一个累积峰;适量施氮有利于土壤无机氮平衡,过量减产施氮(N;)使氮素损失高达230.53kg/hm^2,氮素利用率降至10.47%;兼顾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高施氮量为249.06kg/h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肥力和土壤质地条件下麦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介晓磊  韩燕来 《作物学报》1998,24(6):884-888
在不同肥力和质地的土壤上,采用田间小区及水泥池栽培试验进行了麦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肥力麦田小麦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很高,氮肥的利用率较低,在设计施氮量范围内,仅为19.0%-7.4%;在中高肥力麦田,小麦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低,氮肥的利用率较高,达58.8%-36.9%,在供氮水平相近的不同质地土壤中,小麦对对氮肥的依存率是以重壤〈中壤〈轻壤;氮肥利用率在氮肥用量低时相差不大,随着施氮量的  相似文献   

14.
豫南稻区水稻缓/控释肥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探讨水稻缓/控释肥在豫南稻区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水稻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量水稻缓/控释肥比施普通复合肥增加了水稻分蘖数,提高了水稻群体质量;增加了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尤其是水稻灌浆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水稻有效穗、穗实粒数。施用水稻缓/控释肥水稻产量达到9233.3~9725.0 kg/hm2,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增产5.5%~11.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施用水稻缓/控释肥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分别高18.9%~22.9%、2.9%~5.9%。在豫南稻区施用水稻缓/控释肥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水稻基蘖肥和穗肥最佳配比模式,合理施用氮肥,为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总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5个氮素配比,分析了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水稻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素转运贡献率以及水稻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表现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均表现出先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均以处理6:4最高。产量与氮素转运贡献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农艺利用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氮素转运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正相关;穗数与氮素收获指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每穗颖花数与氮素转运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负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氮素基蘖穗肥以6:4的施肥方式为最佳施肥配比,可以达到优化群体、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施用不同材料包膜尿素和施用普通尿素对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玉米增产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包膜尿素在玉米生长发育前期可抑制土壤中的脲酶活性,处理3、处理4、处理5对土壤脲酶抑制率分别达到27.06%、28.36%和39.50%;施用包膜尿素还可以延缓氮肥在土壤中的释放进程,保证在玉米生长后期,有充足的氮素释放。在玉米抽穗期,处理3、处理4、处理5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对照(施用普通尿素)高出40.33%、66.64%和53.89%,同时施用缓释包膜尿素还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处理4(2#包膜尿素)效果最佳,比普通尿素处理增产26.87%,氮素偏生产力、氮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3.13 kg grain/kgN、6.76 kg grain/kgN和10.33%。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 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一道清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常规施氮条件下,根施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产量达8 288.3kg/hm 2,且根施肥效果优于叶面肥;减氮15%条件下根施肥和叶面肥配合施用能有效缓解减氮对水稻产量的降低作用,较减氮15%处理显著增产3.2%。根施肥和叶面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茎鞘和叶片氮素积累量;同时,增加抽穗后叶片向穗的氮转运量,进而提高其氮回收利用率和氮生理利用率。水稻产量与抽穗期茎鞘、叶片(除分蘖期茎鞘外)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后茎鞘和叶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施用有机水溶肥能维持水稻营养生长期较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强抽穗-成熟期氮素向穗转运能力,促进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不同生态区玉米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氮肥对四川成都平原双流和川中丘陵区简阳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生态条件和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成都平原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使其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川中丘陵区,而无效生长过多,收获指数较低,氮素利用效率、农学效率及产谷效率不高是限制该区域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而川中丘陵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层浅薄,土壤贫瘠使其玉米前期生长不足,后期养分不足,从而不利于高产,但氮肥增产幅度较大,收获指数及氮素利用效率、农学效率、产谷效率较高使其在一定的施氮水平下仍能获得较高产量。在双流等成都平原地区种植玉米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以充分利用土壤中充足的养分,促进氮素的转运,减少无效生长,提高收获指数来获得稳产;而在简阳等川中丘陵区,则可适当增加施氮量以促进玉米前期的营养生长,保证生育后期的养分供应提高玉米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抚仙湖北部农田区的蔬菜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大,会对后作水稻施肥造成影响的问题,采用田间小区开展不同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壤土和粘壤土在施氮量为150~36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增加的氮素积累量主要表现在茎叶部位;穗肥施用氮肥可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砂壤土以施氮25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45.1%和10594 kg/hm2;而粘壤土施氮150~360 kg/hm2之间,氮肥吸收利用率为20.9%~22.4%之间,产量为10486~10596 kg/hm2之间;当对砂壤土和粘壤土的水稻穗肥施用氮肥时,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2.8%、23.5%)和产量(分别为10445 kg/hm2、10564 kg/hm2)最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以砂壤土明显高于粘壤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蔬菜后作水稻施氮量以150~255 kg/hm2范围为宜,氮肥分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