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直肌旁入路骨盆骨折(pelvic fracture, PF)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骨盆功能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直肌旁入路PF手术术后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20例,分别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使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使用Majeed SA骨盆骨折评分系统对患者骨盆功能进行评价,并向患者发放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SF-36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SF-36各项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综合组干预后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干预后骨盆功能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行腹直肌旁入路PF术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骨盆功能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健康教育得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总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健康教育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c=6.073,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能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15例行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SuperPath组,选择15例同期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常规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结果.结果 SuperPath组的切口长度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常规组(均P<0.01);两组的置换时间、置换后影像学评价及髋臼角测量、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后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结论 SuperPath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响假体位置及置换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晚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方法:1997年4月~2000年4月,16例18髋成人晚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单侧14例,双侧2例。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10髋、混合型6髋、骨水泥型2髋。随访时间平均3.8 a(3.2~4.6a)。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出现。11髋术后肢体恢复等长,其余7髋较健侧缩短,但均小于5mm。平均H 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增至术后92分。随访期未发现假体松动及脱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晚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比较复杂、并发症多,术前应有周密的计划,术中特别需要考虑肢体长度的均衡、假体的选择、髋臼骨床的制备及安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临床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比率、健康教育达标率及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3.3)d,则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3±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教育质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量的变化及术式对其的影响。方法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6例老年患者,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全髋置换、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混合型全髋置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观察术后12、24、48h及拔管时的引流量,以及不同术式对引流量的影响。结果术后12h引流量占总量的53.7%,24h后引流量呈减少趋势,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术12 h引流量达(346±41)mL,高于其它术式(P<0.01),48h时的累积引流量与各术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术后12h是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的高峰期,应密切观察引流量的变化,术式可能是影响引流量大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膝内外翻畸形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的经验。方法膝内外翻畸形关节炎患者11例(12膝),均采用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其中单膝置换10例,双膝置换1例,均采用国产后方稳定型假体。术前及术后1 a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人工膝关节置换评分法(HSS)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术后随访7~18个月,HSS评分由术前(40.53±10.80)分提高到术后1 a的(87.30±8.52)分,平均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31.20±10.25)提高到术后的(91.80±5.4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疗效:优7膝,良4膝,可1膝,优良率为91.7%。结论对有内外翻畸形伴功能障碍、关节疼痛患者,选择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疗效满意。准确的截骨操作、软组织松解及术后康复训练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检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予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7 d采集静脉血进行CRP和D-D水平的检测;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DVT)组和非DVT组;观察CRP、D-D在DVT组和非DVT组的变化情况。结果根据CDFI检查证实60例患者术后患DVT者有20例,非DVT者40例。术后患者的CRP与D-D值均比术前增高(P〈0.01);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术后1、3、7 d的CRP和D-D值升高更为显著(P〈0.01或0.05)。结论 CRP和D-D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均出现升高现象,其值越高发生DVT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合健康教育小册子的健康教育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在围术期对照组以口头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患者或其家属发放全髋关节置换术健康教育小册子,并讲解其内容。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健康教育评价、护士服务态度评价、护士沟通能力、术后健康教育、术后配合及进程评价、康复知识评价、护士工作总体评价方面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对护士技术的满意度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健康教育小册子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的知识得到加强和巩固,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阶段性康复锻炼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本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锻炼方法,干预组则进行4个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指导。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显示,除畸形项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干预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项目及Harris评分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vs 20.0%,P〈0.05)。结论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肢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日常动作的协调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方法:针对93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并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93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未出现关节脱位、感染、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至1 a,患者假体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均能下地行走。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和术后的正确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可提高髋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输尿管结石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行体外冲击波+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比较两组输尿管结石治疗效果;术后抗生素总使用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手术前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SF-36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尿管结石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抗生素总使用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SF-36评分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行单纯体外冲击波联合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疗效确切,可更彻底清除结石,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减少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需求状况,为临床制定手术护理措施提供指导。方法对62例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且年龄≥70岁老年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患者术前心理需求中,手术安全及了解麻醉风险程度的需求高于其它各项需求(P<0.01或0.05)。结论根据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身心特点及不同的心理需求,加强术前宣教与沟通,减轻老年患者术前负面情绪影响,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屈曲强直矫正、关节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屈曲强直、平均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为(20.95±0.21)分、(52.20±1.20)°、(7.58±1.25)°、(52.01±3.20)分,经5年随访,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屈曲强直、平均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为(80.12±3.02)分、(7.02±0.12)°、(185.20±2.02)°、(89.25±4.02)分,手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及假体脱位、下沉等近远期并发症。结论:给予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差、生活工作行动困难等情况,且经临床观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监控血浆脑钠尿肽(NT-proBNP)水平对减少老年关节置换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检测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检测组患者在常规术前准备基础上,于手术前1d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待NT-proBNP水平<300 ng/L再安排手术;常规组仅按常规术前准备.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2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检测组术后2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6.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80.0%(P<0.01);检测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P<0.01).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术中出血量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监测NT-proBNP水平并将其控制在合理水平,可明显减少老年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14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平均随访7.8个月,用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简明肩关节测试(SST)评价疗效.结果 Constant-Murley、ASES、UCLA评分分别为50 ~ 85(平均83.5)、65 ~ 93(平均88.3)、20 ~ 31(平均28.4)分,而SST中回答“是”6~ 10(平均8.6)个.疼痛及功能恢复满意度分别为92.8%、85.7%.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镇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12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V和N组,3组均行静吸复合麻醉及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V组增予DEX静脉泵注,N组增予DEX神经周围注射.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血压和心率,术后48 h内VAS和舒适度(BCS)评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髓芯减压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例.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按Steinberg进行分期,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随访时间内进行疗效评估,对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4.26)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平均(95.28±2.42)分,其中优5髋,良3髋.髋关节影像学稳定,股骨头无坏死进展.结论 髓芯减压钽棒植入可以延缓和逆转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量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量化康复训练。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运动功能(FMA)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QOL)评分。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ADL、FMA和SF-36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3个月后两组上述各项评分均明显上升,且以观察组更显著(均P<0.01)。结论量化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乳腺癌患者90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1组及观察2组各45例,分别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及改良根治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住院时间,并对术后乳房美容效果进行评定,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术后1年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1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观察2组(P0.05);观察1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高于观察2组(P0.05);观察1组术后1年SF-36量表评分中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及总分均高于观察2组(P0.05),生理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优点,且术后患者乳房美容效果及生存质量均优于改良根治术,临床可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