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柳河县利用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 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三种峰作防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的效果试验。结果拟澳洲赤眼蜂放蜂区大豆食心虫卵寄生率达到46%,其中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卵占96.4%;玉米螟赤眼蜂占3.6%。玉米螟赤眼蜂放蜂区寄生率32%,其中拟澳洲赤眼蜂占83.3%;玉米螟赤眼蜂占13.9%;松毛虫赤眼蜂占2.8%。松毛虫赤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的释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对不同寄主卵的嗜好性有差异,这是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效果高低的关键因子。但是,环境条件及放蜂技术与赤眼蜂的治虫效果也密切相关。本文着重探讨了玉米螟防治中的蜂卵比、放蜂点的设置和放蜂次数3因子与放蜂效果的关系。现...  相似文献   

5.
1976年以前,马尾松毛虫在广东仁化县从未猖獗为害。从1976年开始,城口等公社的个别大队出现零星严重为害,但面积不大,一般只有20~30亩。1977~1978年曾采用烟剂、白僵菌粉加六六六粉对第一、二代幼虫进行防治,但因虫龄较大,气候(高温、干旱)不适,防治效果不佳,虫口密度仍然很高,被其严重为害的面积达800亩左右。1979年马尾松毛虫蔓延至全县,被严重为害的面积达247000亩,约占全县松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松林生长和松香的产量。1980年4月中旬采用白僵菌对越冬后的6龄马尾松毛虫进行了全面的防治,在247000多亩受害的松林上取得了9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7.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陈修会 《植物保护》1990,16(5):50-50
1986至1989年,我们引进松毛虫赤眼蜂,在蒙阴、临沐石门两处园艺场进行防治示范,放蜂面积1580亩,效果良好。 苹小卷叶蛾 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至第一代卵期(6月上中旬)放蜂,每隔5—6天放1次,共放4次,平均每次每亩34776头。据在蒙阴调查卵块寄生率100%,卵粒寄生率94.6%,“苹小”虫果率平均为0.7%。(对照区为10.8%),虫口残留密度由每株29.7头压低到4.2头。  相似文献   

9.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夏玉米田2~3代玉米螟均有较好的控害效果。放蜂区校正卵粒寄生率为65.44%~68.16%;百株玉米蛀孔数和雄穗被害较对照分别减少66.67%~70.37%和73.33%~80.00%。防治玉米雌穗上棉铃虫的效果,螟黄赤眼蜂要明显好于松毛虫赤眼蜂(20.0%),虫口减退率达71.1%。另外还研制了适合人工卵赤眼蜂田间放蜂的放蜂器,出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防治效果,且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连续防治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达到79.32%。建议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5000头蜂,分3次释放,第1次3000头,第2次7000头,第3次5000头,每次放蜂每667 m2设2个放蜂点;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0000头蜂,放1次,分2个点放蜂;同时,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1334 hm2,防治效果达到76.36%~81.23%。  相似文献   

11.
尹英华 《植物保护》1981,7(6):41-41
如何正确评价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问题,有的同志有怀疑,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能够提高螟卵寄生率,压低虫口控制为害。 自1974年,我县一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2代玉米螟,1980防治面积22.8万亩,放蜂区较对照区寄生率显著提高,历年稳定在80%左右(1978年为78.98%、1979年为81.91%,1980年为78.71%),但自然寄生  相似文献   

12.
三种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卵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是近年来华南地区为害较严重的园林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灰白蚕蛾的赤眼蜂种,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暗黑赤眼蜂T.euproctidis对不同卵龄灰白蚕蛾卵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寄主卵龄的增加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寄生卵数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在灰白蚕蛾卵龄为6h的卵上寄生卵数最多,分别为15.90粒/雌和12.20粒/雌;而短管赤眼蜂的寄生卵数随寄主卵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卵龄为24 h时达最高,为8.25粒/雌;在各卵龄段,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比其它2种蜂多;当寄主卵龄超过72 h时,3种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显著下降.3种赤眼蜂在寄生卵龄为6h的寄生卵上羽化率最高,当卵龄超过72 h时,其羽化率均显著下降.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对6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而短管赤眼蜂对24 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综合分析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在灰白蚕蛾卵上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好,是灰白蚕蛾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3.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昆虫学家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技术。并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七十年代又成功地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和拟澳洲赤眼蜂。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防措施。我国已报导的赤眼蜂种类有18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有三种即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并研究出柞蚕卵、蓖麻蚕卵的保存应用技术,大规模地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对松毛虫赤眼蜂等几个优势蜂种的生物学做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还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方法。繁蜂技术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对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大学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人工卵繁殖出松毛虫赤眼蜂并小面积释放治虫。  相似文献   

15.
菜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在山西省夏县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菜园每亩释放10000—15000头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卵的寄生率可达73.91—80.76%;整个生长季节,其它蔬菜害虫卵的寄生率也比不放蜂菜园的显著为高。 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6—8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和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卵的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6.0—80.76%和60.69—80.71%;不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寄生率都很低。 利用菜园早期接种释放赤眼蜂,可以大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种群。一亩菜地能繁蜂70万头,对多种菜虫和棉虫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1983—1984年夏县每年菜园放蜂面积达4000亩,受益的毗邻棉田为21000亩。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赤眼蜂治虫是一项主要的生物防治方法。如何长期保存赤眼蜂的寄主卵乃是目前生产中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除苏联有用液氮冷冻麦蛾卵的报导外。国外未见报导。我们根据家畜精液冷冻保存的技术和经验。于1983年开展了对赤眼蜂中间寄主卵(米蛾卵、松毛虫和柞蚕卵)冷冻保鲜试验。通过对甘油、二甲亚矾、蔗糖、聚乙烯吡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拟澳洲赤眼蜂——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赤眼蜂中,哪一种是优势种?在应用上哪一种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最好?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自1978年以来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工作,现把结果报导如下。 (一) 1978年8月16日大豆食心虫产卵初期,我们在环城等5个公社的150亩大豆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每亩40,000头,设对照区。放蜂后每6天调查一次,结果列如表1。从表1看出,放蜂区大豆食心虫卵平均寄生率为  相似文献   

19.
李柳松 《江西植保》2004,27(1):23-25
在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中,使用白僵菌防治是现阶段松毛虫生物防治中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结合临川区多年米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效果进行分析,试图从中了解和寻找本地区使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较好的方法措施,以便尽可能提高防治效果,把松毛虫长期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48%噻虫啉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省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的主要害虫,猖獗时大片松林针叶被食尽,形似火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影响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生产上常采用菊酯类化学农药开展防治,由于长期单一地使用该药剂,不少地方的马尾松毛虫产生了抗药性,同时加重了环境污染。因此,寻求无公害农药用来防治暴发的松毛虫灾害很有必要。噻虫啉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其特点是高效,低毒。为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我们在林间开展了48%噻虫啉悬浮剂防治该害虫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