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驱动因素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06%。水土流失呈零星的斑点状分布,隐蔽性强,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认为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实施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助催剂。  相似文献   

3.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南方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丘陵区林地水土流失问题日渐突出,经过调研,太湖流域丘陵区的林下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生态公益林区的侵蚀劣地上种植马尾松、油茶为主的林地,另一类是以人类生产活动比较频繁的茶园、果园、竹林等商品林区为典型代表的林地。通过分类分析这两大类典型林地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与人为活动影响,得出第一类的林下水土流失主要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土壤贫瘠,植被难以恢复;第二类的林下水土流失主要由于林地管护方式的差别。作者在调查太湖流域丘陵区林地产生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林地制定对应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疆轮台县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中游,是“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水土流失方面又具典型的地域特征。(1)科学划分防治类型区;(2)建立多功能防护林体系;(3)加强塔里木河以北林划管理、繁育;(4)积极开展农林牧综合经营;(5)坚持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6)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7)建立水土保持管理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研究等,这7条防治途径及对策将对轮台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林下水土流失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种典型的水力侵蚀现象,不仅造成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林地生产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总结了当前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深入探讨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植被生长方面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而指出当前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来林下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展望。建议创新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综合性防治技术体系,加强对林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技术指导,构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了城市水土流失和城市水土保持的概念,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提出了搞好规划,控制用地;大力宣传,增强意识;健全法规,加强监管;工程植物,综合防治等城市水土保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属长白山脉,地形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在夏季暴雨、山洪的作用下,山坡地、坡耕地表土流失严重,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土壤瘠薄化,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根据延边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成因,制定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包括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落实国家政策,加强监督管护;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相结合;科学配置,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尤以江南红色丘陵区最为严重,素有“江南红色沙漠”之称。产生流失的主要根源是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农林耕作制度。其治理途径应是:以农村能源建设为出发点,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改造和开发利用现有林业用地、荒山荒坡和侵蚀劣地,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黄耀(四川省水土保持办公室,成都610015)黄明,杨运祥(四川省广安地区水电农机局)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游的广安地区,人口密度达660.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125人/km2的5.3倍,而且耕地正。以每年10...  相似文献   

11.
松花湖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花湖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水资源基地和水能基地 ,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严重的水土流失 ,对湖区生态环境及丰满电站影响甚巨。防治对策是加强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 ,停耕水痕线以下的湖、滩湿地 ,合理配置、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陆地生态防护体系和湿地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福建省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山地果园、茶园、旱地和其他园地水土流失调查的结果表明,山地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5,以轻度流失为主,且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果园,其流失面积达174251.13hm2,其次是茶园。漳州、泉州、宁德和南平4市水土流失严重。针对山地水土流失危害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铜川市城市人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川市区地处黄土残塬区 ,分布有 3个国有大型煤矿和 15家建材厂 ,煤炭开采、建材生产剥离表土 ,采石、交通以及城市基本建设 ,使本来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分析了城市人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积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三峡库区张家冲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从降雨、土地利用类型、人为因素等方面对研究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降雨是影响区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流域降雨量与水土流失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组合能够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区内水土流失更为恶化。针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在研究区推广"坡篱种粮"和"坡篱种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点治理疏林地和残林地以及建设高标准梯田、排水沟、蓄水池等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该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冻融侵蚀交替作用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理环境、鼠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是当地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治理难度相当大。因此,应树立"面上封育、点上治理"的观念,在草原(草场)退化、沙化的地方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进行植被恢复,在城镇、乡村周围有山洪、泥石流危害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桑植县澧水源头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防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搞好源头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11国道河防口至汤河口段改建工程为例,从生态景观、水循环、水质以及新增水土流失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山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了防治对策:一要合理选择公路线路,二要在边坡防护上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三要增加公路沿线桥隧比并控制边坡坡度,四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五要结合沿线地貌、植被特点应用乡土植物对公路沿线进行绿化。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是事关库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成败和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大事。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走“保护与治理”相结合之路 ,主要对策是尽快制定《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条例》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增加水土保持专项投入等  相似文献   

19.
玉树"三江源"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树"三江源"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流失面积广,治理任务艰巨。在系统分析造成本区水土流失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区内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