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不同类型(强筋、中筋、弱筋、糯性)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小麦灌浆期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及灌浆期、成熟期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麦品种间,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糯小麦Wx11、弱筋小麦宁麦9号、中筋小麦淮麦18、强筋小麦中优9507,总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无论是灌浆期还是成熟期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强筋小麦中...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4种不同栽培模式(当地传统栽培模式CM1、优化栽培模式CM2、高产栽培模式CM3和高效栽培模式CM4)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测定旗叶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质量分数、蔗糖磷酸化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和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的活性、籽粒中淀粉质量分数、结晶态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的活力,并计算籽粒中淀粉的累积速率。结果表明,旗叶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质量分数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都呈现单峰变化的趋势,旗叶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质量分数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开花后第30天,比蔗糖代谢相关酶(SS和SPS)活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晚6d;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SSS和GBSS)活性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花后第24天和30天。籽粒淀粉累积速率呈现出"慢-快-慢"的趋势,而籽粒中淀粉的质量分数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持续升高。在不同的小麦品种中,‘长旱58’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的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都优于‘长武134’。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以CM3中蔗糖向淀粉转化的酶的活性最高,可能是由于CM3施用有机肥,从而改善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增加光合能力,缓解旗叶的衰老,提高籽粒积累光合同化物的能力,最终使CM3中籽粒的淀粉质量分数最高。  相似文献   

3.
4.
不同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期淀粉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糜子开花后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糜子在干旱地区的最佳覆盖栽培模式。以粳性糜子品种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双沟覆膜和全膜覆盖处理,并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前、中期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水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P0.05),且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较快,最终淀粉含量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佳,其籽粒中支链淀粉积累量的增加率达16.62%(P0.05),直链淀粉增加率9.08%,千粒质量增加率6.16%(P0.05)。但覆盖栽培没有改变AGPP、SSS、GBSS和Q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单峰曲线),没有影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AGPP和GBSS峰值出现在花后20d左右,SSS和Q酶峰值出现在花后15d左右。相关分析表明,糜子籽粒支链淀粉与SSS和Q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GPP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GBSS和AGPP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GBSS、SSS和Q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稻田覆盖稻草栽培马铃薯是利用单季稻收割以后的“冬闲田”,施足基肥后直接在稻田摆种马铃薯,再覆土盖上稻草,收获时拨开稻草即可分批捡取马铃薯的一种轻简化保护性耕作模式。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一是省劳力,抢季节。免耕栽培马铃薯改变了翻耕整地、  相似文献   

6.
旱地谷子不同覆膜栽培模式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榆中县干旱、半干旱山区进行的谷子不同覆膜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 ,谷子覆膜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其中以地膜穴播种植的产量最高 ,为 5 1 4 9.2 5 kg/ hm2 ,较露地种植增产 1 6 2 6 .86 kg/ hm2 ,增产率达4 6 .1 9% ,新增纯收益 2 73 3元 / hm2 ;膜侧沟播种植的产量为 4 776 .1 2 kg/ hm2 ,较露地种植增产 1 2 5 3 .73 kg/ hm2 ,增产率 3 5 .5 9% ,新增纯收益 1 96 8元 / hm2。因此 ,地膜穴播和膜侧沟播技术是榆中干旱、半干旱山区及同类地区提高谷子产量、增加收入的一项旱作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系灌浆期间籽粒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品种灌浆期间籽粒糖含量呈一致下降趋势,而淀粉含量则呈一致上升趋势,籽粒中糖含量变化与淀粉合成关系密切。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10d内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低于豫麦49-198系,而在花后10d之后反高于豫麦49-198系;籽粒中蔗糖含量在花后20d内高于豫麦49-198系,而在花后20d之后则低于豫麦49-198系;与豫麦49-198系相比较,灌浆期间兰考矮早八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表现为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特点,表明该品种在籽粒灌浆初期同化物供应充足,而在灌浆后期具有较强的转化利用同化物能力,从而为最终实现较高粒重提供了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籽粒可溶性糖积累规律及其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号)为材料,研究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中蔗糖含量在吐丝后先增加后降低,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在籽粒灌浆过程中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9.
糯小麦灌浆期籽粒质量和主要营养物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糯小麦灌浆特性及其灌浆期籽粒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在大田条件下,以1个糯小麦新品种(‘长糯麦1号’)和1个非糯对照品种(‘扬麦20’)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d、14d、21d、28d和35d测定灌浆过程中籽粒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质量分数和粒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长糯麦1号’与‘扬麦20’灌浆曲线的趋势基本一致,其渐增期的灌浆速率及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粒质量积累量均显著低于‘扬麦20’。但‘长糯麦1号’可溶性糖降解速率低,成熟籽粒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高于‘扬麦20’。二者的蛋白质积累动态趋于一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扬麦20’支链淀粉积累动态与‘长糯麦1号’存在显著差异,其在灌浆初期支链淀粉质量分数迅速增加,于花后28d达到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而‘长糯麦1号’支链淀粉质量分数增长缓慢,在花后21~28d呈"停滞"状态,于花后35d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长糯麦1号’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接近于零,总淀粉质量分数和粒质量均显著低于‘扬麦20’。综合分析认为,‘长糯麦1号’灌浆、可溶性糖转化、淀粉积累能力明显低于‘扬麦20’。因此,在糯小麦新品种选育中应把灌浆速率、可溶性糖降解转化能力和支链淀粉合成速率的提高作为重点改良方向,以提高糯小麦粒质量,进而为糯小麦育种和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覆草及覆膜对旱地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果园土壤中的水分直接影响着果树的生长发育。试验表明 :覆草、覆膜效果明显好于清耕。果园覆盖后大大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其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2 3 44 %、 18 39%。覆草、覆膜后 ,苹果树的根系活力、叶片相对含水量、新梢长度、叶面积大小、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 ,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强度比对照有明显提高 ,细胞质膜相对透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谷子秸秆浸提液和田间覆盖对4种谷田恶性杂草(反枝苋、藜、狗尾草、稗草)的化感效应,在室内发芽试验中设置谷子秸秆浸提液原液(100 g/L,W0)、稀释10×(W1)、50×(W2)、100×(W3)液4个浓度和H2O(CK1)处理,测定处理后4种杂草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发芽率化感指数、根长化感指数、芽长化感指数、综合化感指数;大田试验设置遮光量对等的秸秆(F)和地膜覆盖(PF)处理,谷子秸秆覆盖量为2 000(F1)、4 000(F2)、8 000 kg/hm2(F3),地膜遮光处理为50%(PF1)、70%(PF2)、100%(PF3),以露地不覆盖为对照(CK2),测定田间4种杂草的株数、密度、盖度和杂草防效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1相比,谷子秸秆水浸提液对4种杂草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均具有显著化感作用(P<0.05),且不同浓度浸提液处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W0处理对4种杂草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均有化感抑制作用,对4种杂草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为:藜(-0.86)>狗尾草(-0.84)>稗草(-0.51)>反枝苋(-0.44),对反枝苋根长(-1.00)和稗草芽长(-0.84)的化感抑制效果较强;W1和W2处理对4种杂草种子萌发均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化感指数由高到低均为:狗尾草(0.19)>反枝苋(0.16)>稗草(0.05)>藜(0.02);W3处理对狗尾草、稗草和反枝苋3种杂草种子的萌发有较弱的化感促进作用。大田试验中,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4种杂草的密度和总盖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F3处理在第3次中雨的5 d后对藜、狗尾草、稗草密度仍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P<0.05),3种杂草密度分别比CK2减少61.66%、63.67%、86.68%;3次中雨5 d后的杂草总盖度均在F3处理达到最低,与CK2相比杂草总盖度分别降低24.23%、33.73%、13.56%;在第1次中雨5 d后,F1和F2处理的株防效均显著高于PF1和PF2处理,秸秆被雨水淋溶后土壤化感物质浓度增加,导致化感抑制作用增强,分别升高5.23%和19.09%;F3处理在第1次中雨5 d后鲜重防效达到最大值,为52.45%,第2次中雨5 d后株防效达到最大值,为68.75%。随着秸秆覆盖时间的延长和降雨次数的增加,秸秆对杂草盖度和密度的化感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综上,谷子秸秆浸提液原液(100 g/L)处理对4种杂草种子萌发、根长、芽长的化感抑制效果最显著;谷子秸秆覆盖量为8 000 kg/hm2(F3)可替代地膜覆盖用于谷田防除杂草。  相似文献   

12.
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新乡市,选用5个不同基因型的谷子品种(‘济谷 20’、‘中谷 5号’、‘冀谷 31’、‘豫谷 18’和‘豫谷 28’),设置4个施氮(尿素)时期,分别为T0(不施氮)、T1(播种期施氮)、T2(拔节期施氮)、T3(开花期施氮),测定谷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5个不同基因型谷子品种在4个不同施氮时期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3>T2>T1>T0;谷子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糊化温度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0>T1>T2>T3;脂肪、膳食纤维、氮素利用效率在拔节期施氮(T2)下最高,显著高于T0和T1,但与T3无显著差异,蛋白质、直链淀粉、灰分、碳水化合物和食味氨基酸含量在开花期施氮(T3)下最高,显著高于T0、T1和T2,其中‘豫谷28’表现最为突出。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施氮(T2)处理谷子的生物量、单穗重、千粒重与营养和食味品质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播种期(T1)与开花期(T3)施氮处理。综上,谷子在拔节期施氮(T2)和开花期施氮(T3)处理可以兼顾高产和优质,而且拔节期施氮(T2)是品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兼顾的最佳施氮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生态环境对华北夏谷区育成谷子品种营养成分及淀粉特性的影响,选用9个夏谷区代表性谷子品种,在辽宁朝阳、山东济南和海南三亚3个生态点种植,测定不同生态环境下谷子营养成分含量以及小米淀粉特性指标。结果表明:谷子营养成分含量在品种间、地点间以及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粗蛋白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朝阳>济南>三亚,呈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粗脂肪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三亚>济南>朝阳,呈现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的趋势。济南试点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与其他2个试点差异显著。总淀粉含量济南试点最高,随纬度变化规律不明显;直链淀粉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三亚>济南>朝阳,呈现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的趋势;朝阳试点的淀粉支直比最高,趋势与直链淀粉表现相反。种植地点对淀粉RVA谱的7项特征值均存在极显著影响;品种、地点×品种对峰值时间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热浆粘度、最终粘度以及消减值由高到低均表现为三亚>济南>朝阳,呈现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崩解值以及峰值粘度均以山东济南最高,随纬度变化规律不明显。种植地点和品种对谷子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淀粉RVA谱特征值均有显著影响;种植地点对谷子蛋白质、脂肪、淀粉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都较大。高纬度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而脂肪含量则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所述,谷子营养品质和淀粉特性受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纬度谷子的营养及食味品质不同的特性筛选出适宜特定地区种植的优良谷子品种,便于划分各优质谷子品种的产区。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小麦幼胚形成后叶、旗叶和茎秆含糖量的变化对小麦幼胚退化率的影响,以穗粒数显著差异的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幼胚形成至籽粒发育至乳熟期过程中,茎秆、叶片和旗叶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结果表明,幼胚形成至乳熟期,茎秆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变化量以及旗叶的蔗糖和果糖的变化量,与幼胚退化率有关系,幼胚退化率低的...  相似文献   

15.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积累与相关合成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糜子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及淀粉积累规律,选用糯性和粳性糜子品种各2个,分别为‘龙黍21号’、‘晋黍5号’和‘榆糜2号’、‘陇糜8号’,分析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糜子开花后,粳糯品种籽粒脂肪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粗蛋白含量不断减少,其中谷蛋白含量最高。各氨基酸中,谷氨酸、脯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最高。淀粉含量变化呈S型增加,积累速率先增加后减小。4种淀粉合成相关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以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显示出单峰曲线变化。粳性品种中SSS酶主要调控直链、支链及总淀粉积累,Q酶主要调控总淀粉和直链淀粉,AGPP酶参与直链淀粉的积累;而糯性品种直链、支链及总淀粉积累主要受到SSS和Q酶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以‘豫谷18’为对照(CK),测定不同类型谷子品种(系)‘S 410’、‘豫谷35’和‘张杂13’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谷子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弯曲中穗型‘豫谷35’的产量、千粒重、出谷率和实收穗数比‘豫谷18’(CK)分别高0.35%、0.31%、0.80%和5.40%。2)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由高到低均表现为‘豫谷35’>‘豫谷18’(CK)>‘张杂13’>‘S 410’;灌浆期冠层光合能力以‘豫谷35’最高、‘豫谷18’和‘张杂13’次之、‘S 410’最低。由拔节期至成熟期,‘豫谷35’、‘豫谷18’、‘张杂13’和‘S 410’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Gi)和蒸腾速率(Tr)均表现为开花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3)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转移量、转运率和收获指数均表现为‘豫谷35’最高,分别比CK高16.45%、17.40%、17.17%和7.31%。4)不同籽粒部位灌浆持续时间、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和灌浆活跃期持续时间均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弯曲中穗型‘豫谷18’与‘豫谷35’的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0.42和0.46 g/(1 000粒·d),且均高于弯曲大穗型‘张杂13’(0.29 g/(1 000粒·d))和直立小穗‘S 410’(0.33 g/(1 000粒·d))。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Pn显著正相关,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率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在华北夏谷区应选育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干物质转移率,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冠层光合能力以及灌浆速率相对较高的弯曲中穗型品种,是实现谷子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旱地条件下氮肥对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候、植株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在陕西榆林小杂粮示范基地设置4个氮肥处理,分析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侯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要素。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氮肥处理显著降低糜子株间光照度和株间气温,减少漏光损失的同时又增加株间相对湿度;整个籽粒灌浆期,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糜子不同节位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N4处理(纯氮195kg/hm2)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最大。N3处理(纯氮150kg/hm2)的糜子产量可达到4 605.8kg/hm2,比对照增加了44.7%,是该地区糜子生产适宜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18.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对北京十三陵苗圃的北京市蟒山公园、山西省孝义市和甘肃省两当县3个种源的9年生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1年生针叶和茎进行了电阻抗图谱(EIS)分析,测定各种源未冷冻的EIS参数,以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比较抗寒锻炼期间不同种源白皮松的EIS参数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抗寒锻炼期间,针叶可溶性糖含量与β、针叶淀粉含量与细胞膜时间恒量τm和胞外电阻率re、茎淀粉含量与胞内电阻率ri、弛豫时间τ1和re呈显著负相关,茎可溶性糖含量与τ1、针叶可溶性糖含量与τm呈显著正相关;②从10月至11月,针叶re和ri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从10月至抗寒锻炼完成,针叶τm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19.
以巨峰葡萄为材料,探讨化学物质在葡萄解除芽休眠过程中糖、淀粉以及蛋白质含量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用催芽剂处理后到萌芽为止,葡萄芽的还原糖含量一直降低,总糖和非还原糖含量先升后降,蛋白质含量变化先降后升再降,淀粉含量则出现两次先降再升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