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次性过滤截留新生牛血清中细菌、霉菌、支原体等微生物及免疫球蛋白的工艺技术,为新生牛血清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陶瓷复合膜分离生产新生牛血清,经细菌、支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体、细菌内毒素等微生物及免疫球蛋白检测,并进行新生牛血清产品细胞培养试验。【结果】陶瓷复合膜能一次性成功截留新生牛血清中的细菌、支原体、细菌内毒素、BVDV抗体,过滤后细菌内毒素含量低于0.1EU/mL,免疫球蛋白去除率在97.00%以上;以其培养SP2/0细胞的细胞倍增时间、单克隆效率等指标接近于进口Hyclone胎血牛清水平。【结论】采用陶瓷复合膜分离工艺生产新生牛血清,实现了一次性有效过滤截留牛血清中细菌、霉菌、支原体等微生物及免疫球蛋白的目标,且能够满足细胞生长的营养需求,为大批量生产优质新生牛血清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次性过滤截留新生牛血清中细菌、霉菌、支原体等微生物及免疫球蛋白的工艺技术,为新生牛血清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陶瓷复合膜分离生产新生牛血清,经细菌、支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体、细菌内毒素等微生物及免疫球蛋白检测,并进行新生牛血清产品细胞培养试验。【结果】陶瓷复合膜能一次性成功截留新生牛血清中的细菌、支原体、细菌内毒素、BVDV抗体,过滤后细菌内毒素含量低于0.1 EU/mL,免疫球蛋白去除率在97.00%以上;以其培养SP2/0细胞的细胞倍增时间、单克隆效率等指标接近于进口Hyclone胎血牛清水平。【结论】采用陶瓷复合膜分离工艺生产新生牛血清,实现了一次性有效过滤截留牛血清中细菌、霉菌、支原体等微生物及免疫球蛋白的目标,且能够满足细胞生长的营养需求,为大批量生产优质新生牛血清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成年牛血清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对细胞的促生长作用。[方法]分别以商品胎牛血清、新生牛血清、处理的成年牛血清进行悬浮培养BHK21细胞,通过细胞密度、细胞活力等指标来检测各血清对细胞的促生长作用。[结果]3种血清对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差异不明显,都具有良好的促细胞生长作用。[结论]处理的成年牛血清具有良好的促细胞生长作用,与胎牛血清、新生牛血清促细胞生长作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驴血清和胎牛血清对体外培养驴巨噬细胞的影响,采用含10%驴血清或胎牛血清的培养液进行驴巨噬细胞培养的对比试验,分别在培养的1、4、7、10 d时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并用MTT法通过细胞吸光度检测细胞活力;培养后4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的纯度。结果表明,含10%驴血清培养液培养的驴巨噬细胞的分化能力优于胎牛血清;培养后1、4 d时,2种血清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培养后7、10 d,驴血清组的细胞活力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胎牛血清组;培养后4 d,2组试验中巨噬细胞的纯度分别为(92.72±0.45)%和(81.16±2.13)%。综上,驴血清组培养的巨噬细胞其分化能力、活力和纯度均优于胎牛血清组,故更适合用于驴巨噬细胞的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5.
论文报道了经口腔灌注β-胡萝卜素溶液后其在牛血清和小肠吸收细胞脂蛋白中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在血清中的运输主要由HDL完成,吸收细胞中的可溶性β-胡萝卜素均与脂蛋白结合,绝大多数结合于乳糜微粒。鉴于β-胡萝卜素的脂溶性特征,其吸收是与脂肪紧密结合的,推断是1种被动吸收机制。在吸收细胞和血清中除脂蛋白以外未发现其它β-胡萝卜素转运蛋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FF)对胎牛血清(FBS)的需求差异,以期筛选出最适血清,首先采用两种不同来源的FBS培养Sp2/0和PFF,观察细胞形态、克隆形成,分析细胞活率与数量.结果显示:无论采用国产FBS1还是进口的FBS2培养Sp2/0,其细胞克隆数、细胞数量和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口FBS2培养的PFF,其细胞克隆数、细胞数量和活率均显著高于国产FBS1(p<0.05).随后用进口FBS2的3个不同批号培养PFF,结果显示:3个批号的FBS2均能促进细胞生长,细胞结构清晰,呈梭形;培养7 d, 3个批次的FBS2均有细胞克隆形成,但FBS2-1形成的克隆小,且细胞克隆数极显著低于FBS2-2和FBS2-3(p<0.01);培养10 d, FBS2-1的细胞数量和细胞活率极显著低于FBS2-2和FBS2-3(p<0.01).虽然FBS2-2的细胞克隆数极显著低于FBS2-3(p<0.01),但是FBS2-2的细胞克隆大,且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FBS2-3(p<0.01).结果表明:Sp2/0与...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实验室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共培养和胚胎共培养的需要以及进行卵巢颗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等研究的需要,进行牛卵巢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在基础培养液TCM199中分别添加12.5、25、50、100、200 μmol/L的β 巯基乙醇(BME),观察颗粒细胞生长状况;在基础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体积分数为10%的发情山羊第1天血清、体积分数为10%的发情山羊第11天血清和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观察颗粒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体外培养颗粒细胞的活细胞率随着添加BME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5 μmol/L时达到最高,此后随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发情山羊第1天的血清组中,颗粒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最好。BME可以提高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的活率,最佳添加浓度为25 μmol/L;发情山羊第1天的血清可有效促进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生长和增殖。  相似文献   

8.
选择临泉县、庐江县、蚌埠市、黄山市为采样地点,采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牛血清,用姜黄素法测定安徽省部分地区牛血清硼含量.结果显示:临泉县、庐江县、蚌埠市、黄山市牛血清硼含量依次降低,且临泉县与庐江县、蚌埠市、黄山市牛平均血清硼含量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庐江县、蚌埠市、黄山市牛平均血清硼含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品种牛相比,黄牛、水牛、奶牛的血清硼含量依次降低,且黄牛血清硼含量与奶牛、水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水牛与奶牛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水牛血清硼含量比雌性水牛血清硼含量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以强化培育后草鱼的肠道粘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消化法和离心转速梯度分离肠道粘膜细胞团,分别试验不同培养液与不同CO2浓度组合、胎牛血清浓度及细胞接种浓度时细胞生长效果,并且观察草鱼原代肠道粘膜细胞生长过程,同时采用3种细胞形态观察法、MTT检测法及相关酶活力系统评价细胞培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刮取消化法,分离转速为400 r/min,在使用M199培养液、6%CO2、15%胎牛血清、接种浓度为2×103(个/孔)条件下可批量复制草鱼原代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增殖过程符合动物原代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分化规律,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与Giemsa染色法相结合、MTT检测法、AKP酶活力及LDH/MTT OD值可系统评价细胞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32只关中奶山羊进行超排处理,获得胚胎263枚,其中囊胚122枚。采用机械法、酶消化法和免疫外科法分离囊胚83枚,得到内细胞团(ICM)65个。将ICM培养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研究含血清和无血清条件下ICM的增殖规律,并比较添加不同生长因子对ICM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血清培养时,ICM细胞增殖相对较慢,分化减少;添加LIF、bFGF、两种同时添加或均不添加对原代ESC样集落形成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10 ng/mL bFGF稍微有助于ICM增殖。山羊ICM适宜于无血清培养。  相似文献   

11.
高国龙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632-1635
研究了体细胞制备过程中细胞培养时间、血清饥饿浓度和饥饿对间对体细胞周期同步化的影响.体细胞为牛卵巢颗粒细胞,细胞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传代培养至第2、10和25代,在0.5%和0.05%的血清饥饿浓度下诱导处理2、3、4和5d.试验结果表明,第2、10和25代的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没有差异(P>0.05).培养液中添加0.5% FCS和0.05% FCS较对照组(10%FCS)提高了细胞G0/G1期的比例(P<0.05),0.5%FCS和0.05% FCS试验组获得了相近的细胞G0/G1期比例(P>0.05).血清饥饿至第5天的细胞较第2天的细胞有高的G0/G1期的比例(P<0.05).结果显示,体外培养至不同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对G0/G1期的比例没有影响,血清饥饿和延长血清饥饿的时间能够有效诱导体细胞进入G0/G1期.  相似文献   

12.
徐光富  谭亚亚  李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04-11706
[目的]探讨克百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在pH 7.40 Tris-HCl缓冲体系下克百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计算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并探讨了克百威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结果]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克百威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较强的猝灭作用为静电作用。根据不同的药物浓度及温度的变化,判断其猝灭方式可能为静态猝灭。在25、37、50℃温度下反应的结合常数KSV分别为1.17×104、1.07×104和0.99×104L/mol,克百威与BSA按1∶1的比例结合。[结论]该研究对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克百威的体内转运与代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丛姗  王瑞  温建勋  郝斐  李硕  梁浩  刘东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474-2481
【目的】建立适合的牛胚胎干细胞培养环境,保持其未分化状态,保证细胞的全能性。【方法】分别培养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ovine embryonic fibroblast,BEF),用丝裂霉素C处理两种成纤维细胞分别计数后按1﹕0、1﹕1、2﹕1、1﹕2和0﹕1的比例制成混合饲养层,观察牛胚胎干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对生长在混合饲养层上的牛胚胎干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OCT4和SSEA-1免疫组化检测,OCT4、SOX2、NANOG mRNA 表达RT-PCR检测、体外分化形成拟胚体等试验。【结果】①生长在混合饲养层上的牛胚胎干细胞比单独生长在小鼠或牛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结构致密、与滋养层界限明显;②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在1﹕1比例混合下牛胚胎干细胞克隆结构致密、显著堆积且边缘轮廓清晰优于其它比例组合;③获得的牛胚胎干细胞AKP染色及OCT4、SSEA-1抗原表达均成阳性,分别在体外分化培养形成了拟胚体。【结论】小鼠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在以1﹕1的比例混合下制成的饲养层可更好地支持牛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获得的克隆形态最好。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乳汁中提取细胞进行传代培养获得增殖且可分泌特异性酪蛋白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形态以鹅卵石型和多角型为主,逐渐趋于多角型.当多角型细胞增殖融合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乳头状和圆顶型结构.并进一步对泌乳中后期乳汁分离的细胞做细胞生物学性状检测:细胞接种存活率达到81;;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形,符合细胞生长的一般生物学规律;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最短达48.7 h;经过对乳腺上皮细胞特异性分泌蛋白-酪蛋白的检测,证明培养获得的细胞为乳腺上皮细胞,且具有正常分泌乳蛋白功能.试验初步建立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应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矢车菊-3-O-葡萄糖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矢车菊-3-O-葡萄糖苷能使B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理。25℃和30℃下,矢车菊-3-O-葡萄糖苷与BSA的静态猝灭速率常数分别为3.7×104 L.mol-1,4.1×104 L.mol-1,结合常数为1.1×105 L.mol-1,1.5×105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根据Fò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矢车菊-3-O-葡萄糖苷与BSA之间的作用距离约为5.6 nm,能量转移效率为0.085。热力学分析表明矢车菊-3-O-葡萄糖苷与BSA存在疏水相互作用,矢车菊-3-O-葡萄糖苷对BSA构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培养液中血清或其替代物对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培养液中添加血清替代品对体外受精卵发育的影响,确定血清在SOF培养液中合适的添加浓度及添加时期,以筛选优良的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培养液.在SOF液中分别添加10%血清(NBS)、8 mg/ml牛血清白蛋白(BSA)和1 mg/ml聚乙烯醇(PVA)进行牛体外受精卵的全程培养,添加NBS组的卵裂率(66.3%)显著高于添加BSA组(51.0%)(P<0.05),极显著高于添加PVA组(47.6%)(P<0.01);添加NBS组的囊胚发育率(30.9%)显著高于添加PVA组(20.7%)(P<0.05),极显著高于添加BSA组(13.6%)(P<0.01).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10%、5%)的NBS及无血清培养液全程培养时,3组之间卵裂率(65.6%、60.0%、58.0%)差异不显著(P>0.05);10%NBS组囊胚发育率(30.0%)极显著高于5%NBS组(17.6%)和无血清组(6.0%)(P<0.01).5%NBS组的囊胚发育率极显著地高于无血清组(P<0.01).在受精卵培养的最初48 h用5%NBS,之后用10%NBS培养液时,卵裂率(58.6%)和囊胚发育率(29.3%)与SOF+10%NBS全程培养组(66.3%、30.9%)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SOF培养液中添加PVA、BSA替代血清时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都明显下降,可能SOF培养液中添加血清比添加PVA或BSA更有利于牛体外受精卵的体外发育.体外培养时在SOF培养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血清以及改变血清的添加方式,可提高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发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pH 6.0的B-R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丹皮酚(PAE)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AE与BSA形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结合常数为7.71×105L/mol,结合位点数为2。PAE与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可能在BSA疏水腔内。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荧光光谱手段及分子模拟实验研究了在pH=7.4的生理酸度条件下氯氰菊酯(C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证实了CM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计算了热力学参数,由△H和△s值推断CM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G〈0表明此作用过程是自发的。分子模拟实验说明结合位点为site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