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本研究以北疆地区昌吉市阿什里乡的典型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 对125户定居牧民家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定居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可分为7种类型, 其中“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务工”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户比重最多, 占总牧户的39%, 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高(11 320.47元·a-1);“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中等(为9 488.1元·a-1);“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低(2 674.75元·a-1), 表明牧民人均年收入与经营模式高度相关, 经营模式越多元化, 经济收入越高。通过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务工”型生产经营模式的人均年收入与家畜羊单位、人均放牧性投入、人均养殖奶牛业投入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家畜羊单位头数是该模式中影响人均年收入的最强的关键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论基本吻合, 充分说明牧民生产投入是提高人均收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寒牧区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的调查与思考——以甘南牧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甘南牧区是青藏高原“中华水塔”的重要涵养地,但由于人口生态压力严重超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公共产品覆盖率低,致使牧区难以持续发展,亟需以生态移民、牧民定居为基点改变发展路径,建设人地和谐的新牧区。但在实地调查中却发现,甘南牧区生态移民、牧民定居面临着牧民响应程度不高、项目设计缺乏理性思考、资金筹措及项目选址困难、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及健全的社会服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甘南牧区生态移民、牧民定居应与草原保护、产业转型、社会服务网络建设及城镇化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草原保护模式、多元化的择业模式、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及多元化的定居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0个嘎查的实地调查,反映现阶段我国牧民畜牧业技术需求状况与获取渠道。调研发现,科学饲养新技术、动物疫病防治和良种引繁是牧民最希望获取的三大畜牧业技术,自我摸索、畜牧业协会和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是牧民畜牧业技术获取的主要渠道。牧民在年龄、受教育水平、畜牧业经营规模以及家庭收入水平上的差异使其在畜牧业技术需求和获取渠道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7.
牧民定居前后经济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对比分析——以北疆3个典型牧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昌吉市阿什里乡、富蕴县杜热乡、特克斯县巴扎尔镇的195户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并对牧民定居前后的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市阿什里乡定居后的人均纯收入为定居前的2.02倍,恩格尔系数下降11个百分点;富蕴县杜热乡定居后的人均纯收入为定居前的1.66倍,恩格尔系数下降14个百分点;特克斯县巴扎尔镇定居后的人均纯收入为定居前的2.30倍,恩格尔系数下降7个百分点。3个典型牧民定居点在牧民定居后不但人均收入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而且在定居牧民中,高收入牧民比重也呈增加趋势,牧民定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20年间,中国施行以双权一制为基础的草畜双承包政策和以草定畜为核心的草畜平衡等草原管理政策,但这些管理政策的逻辑基础和实施所取得的成效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共和两县为案例研究点,采用半结构访谈获取数据,利用Ostrom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分析了现行草地管理制度对青海省共和、贵南两县牧民决策行为的影响及其实施效果。结果表明,现行草地管理制度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民间公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由于牧区信息传播的效率较低,牧民内生制度不完善,基层管理机制缺失,这些因素影响了牧民的决策行为,限制了高寒草地生态工程的有效实施。构建有效的草地治理信息传播体系,推进多元治理的社区草地畜牧业或是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制度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产权制度变迁对畜牧业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牧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因子与草原产权制度是牧区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牧区1961-2007年期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畜牧生产统计资料,分析该牧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草原产权制度变迁对当地牲畜数量、结构、幼畜成活率以及牲畜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原牧区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增温幅度0.27 ℃·10 a-1,且冬季增温最为显著;降水呈减少趋势,降低幅度-11.98 mm·10 a-1;干燥度呈上升趋势。该区的气候特征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幼畜成活率,但极端气候的增加对牲畜死损率的影响明显。然而,相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对该区畜牧业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牧区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其对牧民生计的影响——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牧区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伴随草原新三牧政策(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实施、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型、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过程集中出现,又事关牧区民生与构建和谐新牧区的一个崭新的重要研究命题。本研究阐明内蒙古牧区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与特征,指出伴随草地流转出现租赁期短、草畜平衡对草地流转限制等问题以及牧区草地流转动因与东中部土地流转不同、草地类型流转程度不同的特征。畜产品是牧民主要收入来源,草地流转价格低影响牧民增收、加大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在牧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与完善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和参与性农户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阿拉善荒漠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抽样研究了荒漠区牧户家庭基本状况与经营现状、牧户家庭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与应对策略。结果表明,近50年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年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年降水量总体趋势仅在波动中微弱增加。牧户对温度升高的感知与事实基本相符。牧户感知草地生态环境认为近10年草地生产力和草地植物种类已经减少;土壤沙化、草地鼠虫害和地表水减少程度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在近10年中频发,并对家畜健康和生产、草地牧草生长产生极大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在畜牧业生产中牧户采取主要措施是在秋季储备充足草料备用,同时结合圈养方式维持生产。未来气候变化还将持续影响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建议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增强荒漠区牧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的实际,分析了发展草产业的前景和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草产业的基本思路。认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大做强草产业,树立“稳定农业、积极培育草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围绕项目建设,构建草产业链条,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虽然我国的畜牧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牧民的生活水平也成了我们国家的关注问题,但近几年来我国牧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没有提高。随着环境的恶化、草原的退化,畜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减少。虽然我国学者对畜牧产业链的研究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对畜牧产品中的猪肉、鸡肉产品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畜牧产品产业链的加工 相似文献
15.
16.
牧民合法权益是牧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力和利益。目前对牧民权益保护的研究还较为空泛,缺少重要的定性分析和必要的定量分析,特别是用指标体系来衡量牧民权益保护的程度。本研究试图在充分理解竞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的基础上,根据《草原法》对牧民权益保护法律依据的研究,遵循科学、实用及其简明等原则构建牧民权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并用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填补牧民权益保护指标体系构建空白。由于牧民权益保护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因而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达板城区天山牧场为例加以研究并进行评标体系构建,以供日后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草原畜牧业是以天然草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牲畜的放牧获得畜产品的传统产业。草原畜牧业作为以草为生产基础,饲料和繁育牲畜而取得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内蒙古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当地最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更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草原畜牧业收入是牧民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着种种问题,例如草原退化沙化、品种改良问题等。本文中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分析草原畜牧业经营中产生的委托受委托行为和家畜的借用借出行为,解析当前形势下草原畜牧业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有助于充分认识当前牧民生计诉求与实现困境, 以期为引导牧户亲环境行为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玛曲县草原牧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主观认知、生产行为、生计方式等 3 个方面分析了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 【结果】牧民在脆弱草原生态问题认识上达成共识,自觉响应休牧禁牧政策。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放牧养殖向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现代舍饲养殖转型。牧民就业途径不断拓宽,极大地加速了牧民“农转非” 进程,其社会角色随之由单一的“牧羊人”向市场价值的发现者、创造者以及分配者多元化转变。牧民收入形成了以畜牧业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多元格局,同时传统生产经营支出趋于下降,而以社会交往为代表的支出不断增加。另外,牧民政策响应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跟随性”和违规或不合理放牧行为,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不合理放牧行为逐步收敛。【结论】 培育牧民基于内应力的生态理性,完善草原保护制度的运行监督机制对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应将增强牧民生计资本、提升牧民生计能力与完善禁牧、休牧种草奖励机制、加大退牧补贴力度更好的结合起来,在提升牧民收入的同时提高草原保护能效、恢复草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介绍耕地种草可促进草业升级、产业化转型,草业比粮食产业链条长、转化升值多,种草比种粮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高、生态效益好、饲料成本低,面对青海农区种草认识浅、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支撑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认识,发展规模;加强科技,倡导科学;政策扶持,龙头推动;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建议,以利于耕地种草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青海东部农区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