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旱塬长期轮作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分布与积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黄土旱区连续13年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影响。化学氮肥的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并造成硝态氮的淋溶,单施氮肥硝态氮淋溶深度达150cm;氮肥、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不同程度的减小了硝态氮的淋溶,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在贫氮地区土壤上,尤以氮肥、磷肥配施效果最佳。在相同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下,连续种植小麦、玉米、苜蓿,以玉米连作施肥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小,而小麦连作施肥累积量最大;而且,无论施肥与否,均对深层土壤硝态氮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亏缺。在不同轮作系统中,粮草3年轮作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最小,其余轮作系统的造成土壤硝态氮不同程度的下淋积存。  相似文献   

2.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氮分布与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在15a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和配比的氮、磷肥对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分布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100~180cm之间形成硝态氮累积层。峰值出现在140cm处,最大值为97.92mg/kg;配合施用磷肥可以降低土壤剖面硝态氮质量分数,根据试验,提出了旱地合理施肥的氮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草甸黑土活性氮库中几种重要组分含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能够增加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以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变化为例,除NPK配施处理外,其它施氮处理在18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N,.P,K配施减少了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累积.土壤表层微生物态氮和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氮素的投入量,还与其它因素有关,长期单纯施用氮肥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并没有增高.而N,P配施的处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较高.施用氮肥抑制了土壤中可矿化氮的含量,促进氮的矿化释放,增加了活性氮库中其它组分的含量;不同施肥处理表层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CKPKPKNPNPKNKN,不同施肥处理对硝化速率的影响大小按PCKKPKNPNPKNNK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4.
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氮分解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长期轮作施肥系统中,耕层土壤矿化培养过程扣PH及剖面矿化势的变化,说明了长期不贩 轮作和施肥方式引起土壤有机氮数量和性质的变化,PH变化具有一共同特征,在0~4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后期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向策碱性环境发展。各处理的剖面矿化势的变化反映了有机氮可矿化数量的改变,小麦连作施肥和苣稽连作施肥均说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水平有较好的提高作用。8粮豆轮作3a对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作用大  相似文献   

5.
猪粪替代氮肥对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萌  王昌全  李冰  杨娟  李喜喜  游来勇  李一丁 《土壤》2016,48(3):449-454
合理的有机肥投入水平对于保障土壤肥力和粮食生产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试验以猪粪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通过设置对照(T0)、不施氮(T1)、100%化肥氮(T2)、25%猪粪氮+75%化肥氮(T3)、50%猪粪氮+50%化肥氮(T4)、100%猪粪氮(T5)6个不同施肥处理,探讨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猪粪氮替代氮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替代氮肥可以提高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酸解性总氮、非酸解性总氮和酸解性氮各个组分的含量,在水稻季,T4处理的土壤酸解性总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的含量相较T0处理提高了17%、8%、133%;在小麦季,T3处理的土壤酸解性总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的含量相较T0处理分别增加了11%、8%、127%;各个猪粪替代氮水平对稻麦两季的土壤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总体而言,水稻季50%猪粪替代氮肥和小麦季25%猪粪替代氮肥可以提高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酸解性总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的含量,进而增加土壤供氮潜力。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黄土旱区连续 13年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影响。化学氮肥的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含量 ,并造成硝态氮的淋溶 ,单施氮肥硝态氮淋溶深度达 150 cm;氮肥、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不同程度的减小了硝态氮的淋溶 ,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 ;在贫氮地区土壤上 ,尤以氮肥、磷肥配施效果最佳。在相同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下 ,连续种植小麦、玉米、苜蓿 ,以玉米连作施肥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小 ,而小麦连作施肥累积量最大 ;而且 ,无论施肥与否 ,均对深层土壤硝态氮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亏缺。在不同轮作系统中 ,粮草 3年轮作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最小 ,其余轮作系统均造成土壤硝态氮不同程度的下淋积存  相似文献   

7.
梁斌  赵伟  杨学云  周建斌 《土壤学报》2012,49(4):748-757
以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肥土壤中施用氮肥后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固持及释放和作物吸收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增加长期不施肥土壤(NF)矿质氮含量,对长期施用化肥土壤(NPK)和有机无机配施土壤(MNPK)矿质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对NF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含量无显著影响,使拔节期NPK和MNPK中SMBN含量分别增加了4.3倍和0.8倍。从小麦拔节期到开花期,NPK和MNPK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1%和56%。小麦收获时NPK和MNPK土壤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6%和45%;而NF土壤所施入的氮素几乎未被小麦吸收利用,但在玉米季有34%被吸收。小麦收获时,NF土壤施入的氮肥有50%以上淋溶至土壤30 cm以下土层,施氮也显著提高了NPK土壤30~5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施用氮肥对MNPK土壤0~100 cm剖面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增强了土壤氮素的缓冲能力,协调了土壤氮素固持与作物吸氮间的关系,为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氮素对环境影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评价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效果,指导南方稻田科学施肥,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试验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试验基地,共设置5个处理:单施化肥(NPK);15%有机肥替代(15M);30%有机肥替代(30M);45%有机肥替代(45M);60%有机肥替代(60M)。2021年晚稻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相比单施化肥,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显著提高了稻田耕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在等量氮磷养分投入条件下,15M、30M、45M和60M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全氮分别提高了2.73%、10.93%、11.47%和20.77%;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其中可溶性有机氮提高了24.53%~72.89%,微生物生物量氮提高了0.92%~44.42%;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增加了土壤酸解氨基酸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氮含量,降低了土壤非酸解氮含量;土壤全氮与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均与土...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黄土旱塬区黑垆土土壤肥力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塬区黑垆土大田对比试验和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肥力硝态氮累积和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明显增加土壤养分,氮磷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显著;和1984年土壤养分状况相比,大田对比试验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7.1%,全氮和全磷提高了84.2%和34.8%,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增加了46.9%、540.0%和10.2%,养分水平与长期定位试验中氮磷配施相近。长期定位试验中氮磷配施或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的累积和淋溶,氮肥单施硝态氮累积量最大,为1006.4 kg/hm2,大田对比试验土壤硝态氮总累积量较长期定位试验中施用氮肥处理的总累积量少。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田间试验及人工渗滤池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大田土壤中硝态氮因素很多,程度不一,其中土壤类型决定着硝态氮基础含量,是内因,而施肥及施氮量是影响硝态氮含量最大的外界因素,其次是土壤湿度和氮肥品种,土壤温度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和分离土壤有机质中微粒有机质及矿物结合有机质的方法,研究了长期生长苜蓿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比裸地土壤中的含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氮库中的微粒有机碳、氮的含量没有显著增加,而增加的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矿物结合有机碳、氮组分中。在施用有机肥及氮、磷化肥条件下,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显著地提高,增加的有机碳、氮几乎平均地分布在微粒有机碳、氮和矿物结合有机碳、氮组分中。由此表明,保持适宜的苜蓿生产力并采用合理的施肥措施,长期生长苜蓿能够有效地驱动土壤固定有机碳和氮素,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氮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氮肥是农业生态系统活性氮素的主要来源,长期施用氮肥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氮含量等理化特征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化反应过程及其生态功能。近年来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功能菌群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生态学上的一个前沿性研究热点。本文论述了长期施氮对土壤特征的影响,以及其导致的微生物的丰度和菌群结构的变化;同时,土壤中氮循环(固氮、硝化、反硝化)、碳循环(甲烷氧化)相关的功能菌群的丰度和结构也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失衡和障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为我国建立合理施肥制度,实现减施氮肥、提高氮肥效率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海盐渍化土上蚕粪与无机氮肥(碳铵和尿素)的施用对土壤生物量态氮和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指出(1)施肥均能明显地提高土壤生物量态碳和生物量态氮的含量,蚕粪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比化肥单施或蚕粪单施更能增加土壤生物量态氮含量。(2)土壤生物量态氮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氮的重组成部分;(3)土壤生物量态氮的消长与壤的供氮特征关系极为密切,只要前期有强烈的微生物固持无机氮肥过程,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以湖北武汉地区长期稻麦轮作制度下施肥试验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及活性碳氮组分的影响,为优化稻麦轮作体系下施肥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长期施肥试验开始于1981年,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 (CK)、施化学氮肥 (N)、施化学氮磷肥 (NP)、施化学氮磷钾肥 (NPK)、单施有机肥 (M) 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 (NPKM)。收集2017年小麦收获后耕层 (0—20 cm) 土壤,测定各小区土壤中的有机碳 (SOC)、全氮 (TN)、微生物量碳氮 (MBC、MBN)、水溶性碳 (DOC)、热水溶性有机碳 (HWSC)、颗粒有机碳氮 (POC和PON)、轻组有机碳氮 (LFOC和LFON) 及氯化钾浸提氮 (KEN,即水溶性无机氮) 的含量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 【结果】 1) 除KEN外,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耕层土壤的各碳氮组分含量,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2) 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SOC的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为POC > LFOC > HWSC > MBC > DOC,各氮组分占TN的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为PON > LFON > MBN > KEN,其中POC占SOC的24.04%~37.64%,PON占TN的12.09%~20.24%,且有机肥处理下POC/SOC、PON/TN显著高于其余处理。3) 通过对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的对施肥的敏感性分析可得,各活性碳敏感性指数均显著高于SOC,且DOC的敏感性最高。4) 通过各组分间相关性分析可知,除KEN外,各碳、氮组分间显著正相关,其中DOC与SOC、PON与TN关系更为紧密,表明DOC及PON可较好地反应出SOC、TN的变化情况。 【结论】 在湖北稻麦轮作地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碳库及氮库,促进了土壤碳、氮的积累,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和有机氮 (POC和PON)。水溶性碳 (DOC) 对施肥反应最为敏感,可作为指示该地区有机物早期变化的指示物。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外源碳氮添加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农田黑土为对象,在25℃和淹水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外源碳(葡萄糖和乙酸)和氮(硫酸铵)添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条件碳氮配施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以氮肥配施葡萄糖处理效果更明显。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单施氮肥处理对CO2排放速率无显著影响;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碳氮配施显著提高了CO2的排放速率,氮肥配施葡萄糖处理和氮肥配施乙酸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单施氮肥处理的3.93和2.44倍。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单施氮肥显著增加了N2O排放速率,其累积排放量是对照处理的3.60倍;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施葡萄糖处理仅在第1天对N2O排放速率有显著促进效果,培养期间N2O累积排放量与单施氮肥处理无显著差异;氮肥配施乙酸处理对N2O排放速率的促进效果持续了5 d,其N2O累积排放量是单施氮肥处理的3.58倍。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单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样区的野外观察、土壤实测数据和2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了东北样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均温(t)、降雨量(p)、有效积温(s)和降雨量/年均温p/t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相同水热条件下长期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水热条件下相同施肥措施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样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土壤全氮沿纬度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分布趋势;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储量与气候因素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土壤全氮含量与p/t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长期施肥处理表明,在相同水热条件下外源有机肥的加入,以及合理施肥都能提高土壤碳含量;相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氮在不同水热梯度条件下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旱地土壤硝态氮与氮素平衡、氮肥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利用长期肥料试验资料研究了土壤氮素平衡、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NUE)为30.9%~65.8%,平均53.6%;土壤硝态氮累积率2.3%~44.1%,平均13.2%;氮素表观损失率25.0%~42.7%,平均33.2%。一般情况下,氮素盈余值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与磷肥用量呈负相关;土壤中硝态氮的数量与氮素盈余值呈正比,与氮肥利用率呈反比。黄土旱塬地区,小麦在经济合理施氮条件下,氮素盈余值为13.79 kg/hm2,硝态氮累积量为23.00 kg/hm2,说明过量施用一定数量的氮肥对保持作物生产力和土壤氮素营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减氮配施腐植酸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深入评价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一步为科学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9年,在豫南黄褐土区开展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探讨腐植酸与不同氮肥水平的科学运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T1)、常规施肥(T2)、单施腐植酸3 000 kg·hm~(-2)(T3)、常规施肥+腐植酸3 000 kg·hm~(-2)(T4)、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3 000 kg·hm~(-2)(T5)、常规施肥减氮30%+腐植酸3 000 kg·hm~(-2)(T6)等6个处理。结果表明,腐植酸与适宜的氮肥用量配施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其中,以T5的效果最佳。T5的土壤容重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处理0.73%~4.91%(P0.05);而T5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T2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4.58%,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1.76%和9.82%,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2.68%和1.84%,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减氮15%配施腐植酸是本研究区域内的最佳施肥运筹技术模式,对实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就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主要就长期不同施肥,种植不同作物及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施肥与种植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长期施用土粪肥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施化肥与有机肥并种植苜蓿处理微生物量碳氮是长期休闲地的3.倍,轮作比连作更有利于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轮作与有机肥的施用应当是本区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供氮能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本研究以36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土旱塬区黑垆土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以及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以期为黄土旱塬区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设6个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秸秆还田加氮磷肥(SNP);单施农家肥(M);农家肥加氮磷(MNP),试验基本为4年冬小麦-2年春玉米的一年一熟轮作制。于每年作物收获后以20 cm为间隔分层采集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以及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结果】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明显提高旱塬区农田耕层土壤氮的总贮量,M和MNP处理的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较试验开始时提高了34.0%和42.7%;长期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中氮素养分的供应能力,SNP、M和MNP处理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比CK分别提高27.1%、34.2%和65.0%,比N处理提高了28.5%、35.7%和66.8%,比NP提高19.8%、26.5%和55.5%;长期施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氮的活性库,SNP、M和MNP处理的耕层土壤微生物氮比CK分别提高了217.0%、147.6%、120.2%;SNP、M和MNP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剖面中硝酸盐淋溶和深层累积,长期不施肥和单施化肥0-20 cm耕层NO_3~--N含量显著减少,相对MNP减少了58.3%~61.7%,长期单施氮肥土壤剖面深层硝态氮累积量最大在80-100 cm处硝态氮量达到23.98 kg/hm2,是NP处理的近7倍、MNP处理的51倍,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大幅度提高了0-20 cm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NO_3~--N向深层的转移,80-100 cm土层NO_3~--N含量不足0.5 mg/kg;长期单施氮肥0-100 cm剖面各层NO_4~--N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结论】长期施用农家肥、农家肥与氮磷肥配施、秸秆还田与氮磷肥配施既能增加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氮库,又能提高土壤中氮素养分的有效性和供应能力、扩大土壤有效氮的活性库,同时又可减少NO_3~--N向土壤深层的淋移和累积,使土壤中更多的NO_3~--N保留在耕层,耕层土壤矿质氮的蓄保能力增强,提高肥料利用率高,是黄土旱塬耕地质量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