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近年来中日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与日本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特别是以低水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在此基础上,对中日农产品贸易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且同为农业大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进一步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中俄农产品贸易特点的基础上,采用HS分类法,运用2006—2016年数据通过G-L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m&McDoellw边际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特点以及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俄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贸易的增量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并对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GL指数测算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并运用BI指数、HI指数分析中国与各国之间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征,最后运用计量模型探究影响产业贸易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且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食品及活动物类产品上,阿富汗、沙特阿拉伯、意大利、巴基斯坦、德国等国家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对于产业内贸易类型,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及产品类别之间均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产品质量的差异是我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农产品发生贸易的重要原因.此外,回归模型表明双方贸易不平衡程度、地理距离、贸易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均对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贸易不平衡程度呈现负向影响;而地理距离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仅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仅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使用19952014年中加农产品贸易数据,以产业内贸易为视角,首先采用G-L指数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使用Thom&Mc Dowell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细化分析了产业贸易,最后分析了影响中国与加拿大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加农产品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且产业间贸易行业显著多于产业内贸易行业,而在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多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影响中加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与农产品行业开放度,其中人均收入差异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1995~2014年中加农产品贸易数据,以产业内贸易为视角,首先采用G-L指数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使用ThomMc Dowell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细化分析了产业贸易,最后分析了影响中国与加拿大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加农产品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且产业间贸易行业显著多于产业内贸易行业,而在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多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影响中加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与农产品行业开放度,其中人均收入差异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签署,中国农产品出口迎来了新机遇。近年来,中国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运用GL指数、BI指数和MIIT指数测算2006—2022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贸易指数,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双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双方产业内贸易增量源自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货物贸易结合度、市场开放度差异、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市场规模差异和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对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货物贸易结合度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08-112
中美两国均是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大国,中美农产品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逐年递减,且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利用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对2010-2019年的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不高,在二十四类农产品中,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占比较小,大部分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波动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在2001-2010年大体上得到了稳步的增长,且其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1%增长到2010的16%,东盟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本文运用格鲁贝尔-洛伊德(G-L)指数和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对2001-2010年中国和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而且贸易增量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但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保持平稳中有所上升.最后,通过对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HS2002商品分类法,运用2002—2013年数据通过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哈(分别指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农产品对哈竞争力状况和中哈产业内贸易结构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哈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发展为主,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中国的农产品竞争力较低,竞争力有待加强。并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哈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农产品的贸易现状及结构特点,其次运用GL指数对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最后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SITC Rev.3下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2000—2016年农产品贸易数据,构建双向固定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趋势愈发明显;各分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国别及品种差异性显著。此外,平均市场规模、贸易不平衡显著阻碍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人均收入差异、贸易开放度、贸易竞争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差异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的作用方向不同,模型回归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亚5国是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植物类农产品的重要进出口国。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与中亚5国植物类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AE法和G-L指数分解和测度了双边植物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采用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探析了双边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总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经济规模和生产技术差异对双边植物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总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理距离和关税税率差异对双边植物类农产品的各项产业内贸易指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市场规模、贸易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开放度则对双边植物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亚5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伙伴。本文采用2004—2015年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AE法和GL指数测度了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技术差异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总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和关税税率差异对产业内贸易总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市场规模和贸易开放程度对三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结构对三者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产业内贸易结构指数.结果表明,中国主要向韩国出口谷物、水产品、蔬菜、水果、粮食制品等产品,进口水产品和食糖等产品,两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中国林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界定出8类主要林化产品,采用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中国林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得出中国林化产品贸易额增长迅猛、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贸易集中度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低的结论,提出中国林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提升的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战略、规模经济与加强管理战略、天然橡胶和棕榈油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8):101-104
运用产业内贸易(G-L)指数与TC指数,选用(UN 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海关编码为HS01~HS24的数据,对2002~2012年间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孙江明  储心怡 《世界农业》2019,(10):61-70,104
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与32个贸易伙伴国的空间面板数据,在地理权重矩阵、经济权重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权重矩阵的基础上,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构造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AR)验证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此外,基于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差异性,得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园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呈现出显著且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谷物与油料油籽产品、纺织原料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据此,中国应实施区域贸易差别化和产品贸易差异化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政策,厘清贸易空间格局,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促进多边农产品贸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rn&McDowell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2000-2007年福建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通过分析揭示出福建省农产品中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发展不明显,在结构上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扩大福建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改善生产布局,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调整进出口结构,实施品牌差异战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把握南太平洋岛国与日本农产品贸易水平及其结构,探究其动态增长的特征和趋势,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南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发展。【方法/过程】利用UN Comtrade,选取GL指数、GL修正指数、Aqunio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及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分析2004-2018年南太平洋5岛国(斐济、巴布新几内亚、萨摩亚、汤加和瓦努阿图)与日本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结果/结论】5岛国与日本以垂直型产业间贸易为主,属于互补型贸易,双方贸易波动大多由产业间贸易所引起的;指出日本应加强与5岛国农产品的竞争合作,加大对5岛国在渔业方面的投资和技术援助,帮助5岛国增加贸易所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2002—2012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采用G-L指数、Bruelhart贸易指数、Thom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分析了2002—2012年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结果表明,伴随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其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仍较低,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仍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且互补性明显;进而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贸易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中1992—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具有递进关系的GL、BI、TM和TC指数就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波动性较大,易于转化为产业间贸易,总体上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现不稳定性的增长发展态势。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较明显,在贸易结构方面总产业内贸易和总产业间贸易呈现"低—高—低"和"高—低—高"的态势,且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应从多方面提升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