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报告了对安徽、河北、湖北和四川6处典型村庄规模沼气集中供气站运行管理情况的调研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了沼气集中供气站运行模式和影响因素。比较而言,村集体协调参与沼气站运营管理模式的效果较好。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集中供气符合沼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建议:1)今后重点发展乡镇规模集中供气,因为有适度规模才可能实现盈利、方便专业化管理和发展经营型产业;2)基于我国已经发展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规模化沼气装置,对当地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发挥直接和间接效益,要盘活使用好现有装置;3)尽快实施沼气集中供气财政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江西省规模化养殖相对集中区域,以区域性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规模集中供气沼气工程为节点,在新余市罗坊镇、彭泽马当镇等地示范"以‘集中处理-厌氧发酵-生物燃气/发电并网’为核心的第三方模式",构建"种养业-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的"3D"循环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河南、山东和江苏3省的6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例,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其经济可行性进行比较分析;继而利用情景分析法,对不同工程规模和不同沼气收费价格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经济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缺乏政府投资扶持的情况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严重缺乏经济可行性,大多数只能保本或微利运营。  相似文献   

4.
据从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秸秆循环农业现场会获悉: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秸秆固体成型加工点超过100处,年产成型燃料30万t以上,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50多处,秸秆热解气化站近900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40多个、总装机容量约82万kW。据测算,秸秆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例,分析其社会福利影响、不同影响因素组合下经济效益,探析影响秸秆沼气工程健康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推进秸秆沼气工程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分析结果表明,工程运行效率、秸秆收集成本,沼渣是否实现价值以及政府补助对工程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以该工程个列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商业化运营尚需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滕飞 《农业工程》2020,10(3):42-45
北京市以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为基础,以市场化运作为根本,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探索总结不同形式的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循环利用模式。该文以北京市探索建立的农作物秸秆区块化社会化处理模式、农作物秸秆市场化全链条处理模式和农作物秸秆集中收储点处理模式为例,总结3种典型模式的主要技术、运行方式、运行效益和适宜区域等特点,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7.
农村地区秸秆-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可 《农业工程》2018,8(6):71-73
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地球的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大,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对沼气、秸秆和太阳能之间的循环利用进行探索。尤其是一些秸秆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利用循环技术建立沼气、秸秆和太阳能方面的循环系统。基于此,该文首先对循环利用秸秆、沼气和太阳能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对3者循环应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如何进行秸秆、沼气和太阳能循环应用进行对策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露  马君  潘亚东  徐冬 《农机化研究》2006,(1):150-151,155
秸秆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随着生物质能源轻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日渐成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植物秸秆有效利用问题,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此,阐述了330m^2秸秆气化炉的技术设计依据及总体设计方案,为黑龙江省及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日光温室供暖提供了新的热源装置。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如何有效地利用秸秆资源,降低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选择秸秆沼气化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文章以四川省秸秆沼气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制约秸秆沼气化工程在四川农村广泛推广的症结,提出对策和建议,有助于推动秸秆沼气产业在四川农村的快速发展,从而,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节支。  相似文献   

10.
山西阳城县推广使用秸秆气、沼气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斌  王强 《中国沼气》2008,26(3):50-51
秸秆气、沼气是生物质再转化的一种清洁、可循环利用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当前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时候,研究、推广、利用秸秆气和沼气,对解决农民群众生火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研成果     
秸秆厌氧发酵集中供气综合利用当前农村大量秸秆积压、焚烧,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及环境污染,是我国农村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此问题,山东泰安生物能源发展中心进行了以“秸秆厌氧发酵、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研究,并取得成果。主要特点如下:①以村庄为单位建站,利用作物秸秆为主要发酵原料(95%)配以少量动物粪便(5%),采用地上保温钢铁厌氧发酵罐,沼液厌氧外加热,内循环工艺技术。既保证了发酵罐内的恒定中温,又实现了动态发酵,确保了厌氧消化、转换的高效、稳定运行。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沼气集中供气,开辟了一条…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凤凰村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运行管理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及运营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农业废弃物(秸秆等)的循环利用,选取秸秆、牛羊、沼气循环模式,秸秆、牛羊、食用菌生产循环模式,秸秆、成型燃料循环模式和秸秆、棚菜生产循环模式这4种最易实现的推广模式,进行原理、特点和综合效益分析,旨在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发展以村为单元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是浙江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文章详细介绍了某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工艺路线、建设规模、供气户数以及工程调试情况,并对工程后续管护、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农村沼气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秸秆沼气是指利用沼气设备,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秸杆沼气主要以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又称为秸秆生物气化。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利用方式可划为三类:一是农村户用秸秆沼气,池容8~12 m~3,以农户为建设单元,沼气自产自用。二是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属中小型沼气工程,池容一般在100~200m~3,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沼气发酵装置和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农村养殖与沼气生产、集中供气相配套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净现值法(NPV)对牛家峪村子岗养猪场及其沼气系统与集中供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该项目净现值NPV=14.21万元>0;内部收益率为0.2>折现率0.1;益本比为1.62>1;投资回收期为7年,具有可行性。该模式是农村养殖与集中供气的一个成功案例,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一条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酶水解技术在大型秸秆沼气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乃刚 《农业工程》2013,3(5):64-6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和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而农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为解决环境污染和开辟新的能源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分析国内秸秆沼气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利用纤维素酶水解技术对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技术与国内现有秸秆发酵技术进行比较,得出利用纤维素酶水解技术不仅发挥秸秆的产沼潜能,同时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减小建设规模,缩减工程总体投资。纤维素酶水解技术在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上的应用,是一种解决秸秆发酵的简便途径。同时,对中国秸秆沼气发展的潜力及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生物质能源开发的高度重视,寻找出一种新的农村沼气建设运行模式,实现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统一管理,将沼气用于农村居民照明、取暖、加热、甚至发电,使农户用上清洁廉价的沼气能源,对减少农民生活支出、提高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提出四种农村集中供气典型模式,同时从实际建设、运行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推广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没有配套天然气的新村聚居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四川省开展了新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文章详细介绍了四川成都某低能耗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工艺路线、建设规模、供气户数以及工程调试情况,并对工程后续管理维护、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对四川省乃至全国农村沼气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籽粒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难、规模小、收集困难和产业发展不成熟等问题,以北京市延庆区捡拾打捆模式和怀柔区秸秆膨化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运行流程、机械配套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籽粒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