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江汉平原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40万hm2,是湖北小麦主产区。为了解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于2017-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代表的172个农户小麦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小麦生产情况、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农机投入及生产效益,分析影响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小麦平均产量为4762kg/hm2,小麦种植成本为5776元/hm2,其中机械作业费>肥料费用>种子费用>人工费用>农药费用,年均生产效益为3215元/hm2;与稻茬小麦相比,旱茬小麦单产高、种植成本低、生产效益高;不同年际间小麦生产由于气候条件及播种质量的影响差异明显,2018-2019年度小麦产量及生产效益显著高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提高江汉平原小麦产量和生产效益,可从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和抗灾应变技术以及优化小麦品种布局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华北地区夏玉米低碳生产的氮肥管理措施,以典型夏玉米田为对象,设置了不施氮(N0)、施氮100 kg/hm2(N1)、施氮150 kg/hm2 (N2)、施氮200 kg/hm2 (N3)4个处理,通过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农事投入间接碳排放和作物固碳综合评估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土壤CO2、N2O排放随施氮量升高而升高,CH4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升高而下降,N1、N2和N3处理土壤温室气体总排放的碳当量分别较N0提高14.91%、24.19%、29.67%;氮肥投入贡献了较高的间接排放,达到135.27~270.55 kg/hm2;施氮促进了作物固碳,N0、N1、N2、N3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分别为1965.56、3125.68、4345.55、4663.64 kg/hm2。综合系统碳流来看,各处理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效应分别为258.33、1034.99、2032.82、2192.16 kg/hm2,碳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15、0.50、0.88、0.89。200 kg/hm2施氮量下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碳耗换取较高的固碳率,表现出较高的净碳效应,可推荐为氮素适宜投入量。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棉花生产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河北省棉花生产碳足迹,分析其构成因素,解析河北省棉花生产肥料和灌溉投入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河北省棉花生产单位面积、单位产量、单位生物量、单位产值碳足迹(以CO_2当量计)分别为3272.71 kg·hm~(-2),1.04 kg·kg~(-1),0.40 kg·kg~(-1)和0.34 kg·$-1,低于前人研究结果中华北平原作物生产平均碳足迹和冬小麦碳足迹;2)化肥、灌溉、地膜为河北省棉花生产碳排放主要来源,分别占棉花生产碳足迹的34.53%、25.98%和18.44%;3)在调研的棉田中,25.63%的地块肥料投入过量,21.11%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逐步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并发展棉花节肥、节水、免覆膜技术,必将成为未来河北省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不同水碳管理对稻田生态系统-大气间CO2交换的影响,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水碳管理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CO2净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稻田生态系统CO2净通量变化趋势均呈现U型特征,总体表现为白天吸收,夜晚排放,且各生育期的净吸收阶段与净排放阶段在时间上呈现一致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时长及吸收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除分蘖期高量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通量外,生物炭施用增大了节水灌溉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通量与夜晚CO2净排放通量。与不施用生物炭处理相比,2种生物炭情况下稻田生态系统白天与夜间CO2净通量增加幅度为2.26%~27.16%和2.30%~32.69%。节水灌溉减小了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通量,增大了稻田生态系统夜间CO2净排放通量,白天吸收和夜晚排放的变化幅度为...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因子,在收集2000—2006年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现状,并利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中农膜的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4.6 kg/hm2增长到2006年的20.5 kg/hm2;化肥投入相对稳定(1200~1300 kg/hm2),但总量仍增加;农药的投入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11.03 kg/hm2);排灌机械、农用车辆的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不断下降,2006年与2000年相比约减少0.65人/hm2。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P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年均以东部(枣庄、济宁)高,平均NPP分别为616 g C/(m2?a)和588 g C/(m2?a),西部(菏泽)低,仅有448 g C/(m2?a);年际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农田NPP主要受人为能量投入的影响而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不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和农田灌溉比例在逐步回归模型中可以解释本区农田NPP方差的74.6%。因此,化肥、农膜、有效灌溉比等人为能量投入是影响该地区农田NPP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效率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磊刚  范士超  孔凡磊  陈阜 《作物学报》2011,37(8):1485-1490
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碳效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效率,本文以河北吴桥县为例,基于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和碳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生产的碳投入总量分别为943.47±225.14、525.74±134.73和513.60±138.94 kg CE km-2,其中化肥和电能占总量的大部分,分别约占60%和25%。3种作物碳的产出总量分别为8 430.70±774.45、7 194.50± 754.58和5 486.00±547.69 kg CE hm-2,其中秸秆约占总量的50%,经济产量约占34%,根约占17%。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碳的生产效率分别为7.95±2.55、15.90±4.34和7.60±2.92 kg kg-1 CE,碳的经济效率分别为13.28±4.56、21.47±5.86和76.70±29.45 CHY kg-1 CE,碳的生态效率分别为9.59±3.07、14.57±3.98和11.69±4.49 kg C kg-1 CE,作物间的碳效率差异显著,初步表明在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的碳综合效率最高,棉花次之,冬小麦最低。  相似文献   

7.
开展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得出大麦减量增效集成施肥技术,以提升大麦生产质量,降低化肥施用量,减轻土壤面源污染,实现化肥施用零增长的目标,为保山大麦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表明,推荐的配方施肥(每667 m2施N 15 kg、P2O57 kg、K2O 6 kg)减N 10%+有机肥处理(有机肥200 kg/667 m2)最理想。根据大麦投入产出比分析可看出,推荐配方施肥处理1投入产出比最高但是不可取,种植大麦施用缓释N肥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量化分析作物生产碳、氮足迹可以有效帮助减少农业温室气体和活性氮排放。基于足迹理论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长江流域水稻生产碳足迹和氮足迹大小及组成。研究表明,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和氮足迹分别介于0.50~0.90kgCO2-eq/kg和5.20~13.17gN-eq/kg,其中CH4和NH3排放为主要贡献因子。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和氮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一般农户(低于0.7hm2)水稻种植相比,种粮大户(高于3.3hm2)碳足迹和氮足迹分别降低了33.8%和44.1%。在调研的稻田中发现,53.1%的地块肥料投入过量,54.9%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低碳绿色农业认知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产碳、氮足迹。因此,发展双季稻节肥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机械运行效率,构建规模化农作种植模式,同时提升农户知识文化水平和加强低碳绿色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以及不同类型适应性行为的指导,健全低碳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有利于缓解中国长江流域双...  相似文献   

9.
钟秋  刘涛  伍骏骞  陈勇  徐昊  易凯  范丹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7):134-142
随着国产雪茄消费和生产的强劲发展态势,雪茄烟叶原料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与转型,是推动烟叶优质高效供给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四川什邡实地调研数据,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角度考察合作社成员资格对农户雪茄烟叶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统计结果看,雪茄烟叶种植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分别在种植规模为[0.2,0.267)hm2和(0,0.133)hm2的区间最高;(0,0.133)hm2和[0.2,0.267)hm2分别是雪茄烟叶单位低成本和单位高收益的种植规模区间。(2)从实证结果看,加入合作社对农户雪茄烟叶种植的单位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大;加入合作社对雪茄烟叶种植的单位产值提高、单位收益提高和单位成本降低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雪茄烟叶生产中烟农加入合作社对促进提质增效,保证烟叶稳定供给有益。各烟区应该适宜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优势,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同时进一步规范烟草行业合作社的发展,使之与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不同区域花生施肥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农户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山东省不同区域花生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山东省花生种植生产中养分N、P2O5、K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81 kg/hm2、131 kg/hm2、134 kg/hm2,比例为1∶0.72∶0.74,多数农户养分投入量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氮、磷肥超量;重施化肥,有机肥施肥比面仅为13.1%;重施基肥,其施用比面为93.2%,追肥施用比面差异较大;单质化肥∶复合肥=1∶2.08;80%以上农户选用复合肥作基肥,其施用量为110~13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通过科学评价京白梨果园生产经营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为构建农业低碳管理技术体系,实现北京市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经营活动的节能减排奠定基础。笔者基于对10 年生产经营活动数据的调查,通过运用农业碳足迹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测算了门头沟区6 个主要京白梨果园的碳足迹。结果表明:6 个京白梨果园年均碳足迹在118.71 ~513.23 kg Ce/(hm2 ·a)之间,生产1 kg 京白梨鲜果的碳成本在0.12~0.27 kg Ce/kg 之间。各个果园碳足迹的组成中,灌溉电能消耗量占总量的16.97%~83.20%,化肥占0.00% ~63.12%,柴油占8.68%~50.18%,农药占2.09%~7.39%。另外,灌溉电能消耗量或N肥施用量与各个果园的年总碳足迹存在正相关性。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京白梨精准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制度,以及因地制宜,开展雨洪利用工程的建设,减少果园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是降低门头沟京白梨果园经营管理过程中碳足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化肥,特别是磷肥利用效率不高、土壤残留磷量较大的问题,这造成了磷肥资源的浪费以及由淋溶和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收集和筛选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公开发表的小麦田间试验论文,对华北平原及山西和陕西等地区小麦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小麦生产和磷肥利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获得了冬小麦籽粒与秸秆产量的回归方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含磷量的回归方程。在施磷为61 kg P2O5/hm 2时,冬小麦-土壤系统表现为磷素表观平衡;随着磷肥数量增加,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当前华北地区常规磷肥(102 kg P2O5/hm 2)水平下,冬小麦一季在土壤中磷肥累积量约为25.7 kg P2O5/hm 2。华北地区冬小麦磷肥平均利用效率为(14.7±7.6)%,氮肥增加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冬小麦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郑麦9023’的磷肥利用效率较高。所以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通过合理的氮肥水平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华北地区的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这对于该地区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土壤污染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肥料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子之一。研究基于减少单位产量碳足迹,探讨主要肥料的合理用量。对浏阳4个合作社中黄瓜、苦瓜、豆角、莴笋、苋菜、茄子等8种蔬菜生产进行3年定点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季蔬菜生产氮肥、磷肥、钾肥、厩肥施用量依次为:0、327.2、0、48936 kg/hm2,可使单位产量碳足迹减少85.85%,产量提高24.11%。因此,浏阳发展高效低碳蔬菜种植产业关键施肥技术在于减少氮肥与钾肥的使用,控制磷肥的用量,增施厩肥。  相似文献   

14.
氮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际生产中氮钾肥投入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氮肥肥效及作物的产量潜力。为了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6—2017年及2017—2018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采用氮钾两因素完全试验设计,设氮0、90、180、270 kg N hm-2和钾0、60、120、180 kg K2O hm-2各4个水平。在油菜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地上部氮钾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钾供应不足时(K0和K60),冬油菜施用氮肥的平均增产率为113.7%,而在钾供应充足的条件下(K120和K180),施用氮肥的平均增产率高达172.9%;与K0处理相比, K120处理冬油菜氮肥回收利用率平均提高了16.6%,继续增施钾肥对不同施氮量下冬油菜氮肥回收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无显著影响;达到区域平均产量时,钾供应充足较低钾(K60)投入平均降低33.9%的氮肥用量。综上所述,氮钾配施显著提高了冬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冬油菜实际生产中除了重视氮肥施用外,应增加钾肥投入,通过优化氮钾肥配施比例可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实现冬油菜高产和养分高效。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明确江苏苏中地区小麦生产情况,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获取了代表苏中的兴化和高邮两市2016—2020年度小麦生产调研数据,明确了该区域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户以51~60岁中老年劳动者为主,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但接受能力偏低。不同农户田间小麦播期、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26日—11月5日播种,采用211~240 kg/hm2的播种量易获得高产。两地农户平均施氮水平分别为308 kg/hm2和281 kg/hm2,部分农户施氮量高于350 kg/hm2时,产量不增反减。在播期、播量和施氮量作用下,兴化和高邮市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6129.64 kg/hm2和6788.25 kg/hm2,农户间高产水平与低产水平间的产量差值分别为2270.36 kg/hm2、1611.75 kg/hm2。不同种麦规模获得的经济效益不同,种植面积为6.67~20 hm2  相似文献   

16.
风沙半干旱区不同时期覆膜对玉米田固碳及碳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秋季覆膜(AM)、春季覆膜(SM)和不覆膜(NM)3种模式栽培玉米对短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平衡影响的异同,旨在明确风沙半干旱区覆膜的固碳减排效应,为构建低碳地膜覆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AM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地上生物量和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P<0.05);在0~100 cm土层,AM、SM、NM和初始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83.7、84.2、89.2、90.53 Mg/hm2,各处理相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NM、SM和AM土壤呼吸CO2-C释放量平均值分别为2.10、2.09、2.37 Mg/(hm2·a),碳平衡分别为-522、-498、-474 kg CO2-C/(hm2·a)。以上表明,AM增加系统碳输入的同时,增加了土壤呼吸碳排放,但在短期内不会引起土壤有机碳库的衰退,并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单位面积产量的碳排放,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低碳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