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新品种(组合)对高温热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1995年度,对630份水稻新品种新组合进行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抗性鉴定评价以及部分品种的温室全程高温复鉴,结果显示,部分品种具有明显的抗热性,可供育种或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广西水稻高温热害的变化规律特征,为水稻生产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利用广西89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8年观测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M-K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探究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1958—2018年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呈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发生低谷期,21世纪10年代为高发期;(2)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在2009年发生增多突变,除重度高温热害外,轻、中度高温热害次数变化均有突变发生;(3)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存在18、3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预计2018年之后广西早稻高温热害仍处于高发期;(4)高温热害高发区位于左、右江河谷,桂中盆地和西江—浔江—郁江等流域区域,沿海地区发生频次少于内陆。以上研究结论对实现水稻丰产稳产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晚稻生长期间,部分地区7月以后温度异常升高至38℃以上,甚至在41℃以上,对晚稻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一、对生产的影响高温热害对晚稻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晚稻拔节期遇上高温,根系生长不良的晚稻因生理性失水或缺钾出现较大面积的叶尖发黄、发红症状,部分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和坏死斑,症状较轻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湖北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发生风险变化特征,基于湖北18个农业气象站中稻生育期观测资料和1960—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2016—2017年荆州大田高温控制试验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产量致灾角度探究中稻花期高温热害指标,分析中稻高温热害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1)≥35℃高温危害积温与关键产量构成因素(结实率)的(负)相关性较高温日数更好。(2)1960—2019年湖北中稻花期高温热害强度呈先降后升的年代变化,尤其自21世纪初以来,高温热害呈现频率增高、强度加大、范围更广的特点,在空间上以鄂东地区的强度、频率增幅最大,其次是江汉平原和鄂西南,鄂西北增幅较小。(3)高风险区为鄂西北部、长江三峡河谷以及鄂东一带,低风险区为鄂西南中高山及江汉平原大部地区,其余为中风险区,1990—2019年较1960—1989年高温热害风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温变暖和高温事件的频繁出现,水稻遭受高温热害而造成严重损失的概率随之增加。笔者基于星-地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稻高温热害监测模型,模型利用遥感的手段提取水稻种植区、反演水稻抽穗开花期、估算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同时结合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与遥感估算气温重构更精确、更完整、更客观的最高、平均气温的数据,最终根据水稻高温热害指标判断水稻高温热害并完成模型的构建。此模型能实现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定性、定量、程度的监测。对2017年安徽省高温热害的监测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达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1.高温热害的预防措施①品种的选择。在高温干旱或温度多变的气候异常年份,最好选择中熟或偏中熟、抗高温能力比较强的水稻品种,这样幼穗发育和抽穗期就避开了高温干旱的炎热时段,从而能够减少高温热害对水稻造成的损失。②合理安排播期,培育耐旱壮秧。生产中,要根据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来合理安排适宜播种期,使水稻开花期避开高温胁迫的时间,从而减轻高温天气带来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发,极大地影响了水稻(Oryza sativa L.)的生产,因此本研究利用湖南省6个农业气象站1961-202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以及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湖南省近60年夏季(7月1日至8月20日)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气温变化特征及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近60年来湖南省夏季最低温度、极端高温呈增长趋势,其中最低温度增温显著,而最高温度呈下降趋势,但趋势逐渐变小,总体表现为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且进入21世纪后增温趋势加剧,呈现出夏季昼夜温差变小,极端高温发生频率增加。同时夏季年高温热害日数自2009年后也呈增长趋势,表明夏季高温热害发生的时间延长,且湘中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时间和频率远高于其他地区,湘西南及湘东北地区的夏季每日最高温和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这表明近60年来湖南省夏季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高温热害的程度和频次都有所增加,并以轻度热害为主,中、重度高温热害主要集中在湘中和湘东地区,湘西南和湘东北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频次较少,并且程度较轻。研究结果将为湖南省内的水稻种植区位规划、栽培管理与抗逆...  相似文献   

8.
高温热害是影响南充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该市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与水稻产量波动的关系,为稳定该地区水稻产量、保障水稻正常生产提供科学参考。笔者利用南充市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高温热害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借助小波分析工具,结合南充市高坪区1981—2014年的一季稻产量资料,分析高温热害对南充市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充市高温热害主要以轻度为主,中度次之,重度最少,总热害发生频次表现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次较低,研究区南方的高温热害多于北方;高温热害与相对气象产量在2000年后存在3~4年的显著反向共振周期。高温热害是影响南充市2000年后水稻产量波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制定高温热害防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及补救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6月26日上午,我县古宜镇西尤村一老农拿着一把正处在扬花灌浆期却只开花不结实的早稻稻穗,让笔者替他诊断感染了什么病或受了什么虫的为害,并想知道是不是由于种子质量引起的。笔者仔细查看这把稻穗,轻的有20%~30%的空秕粒,重者空秕粒达到60%以上,并且空秕粒已经发黑却找不到病斑、畸形等症状和菌丝体、菌核等病原物,也不像“臭屁虫”(即稻蝽蟓)的为害症状。笔者随老农深入田间进行实地诊断,最后确诊为由持续高温天气导致的水稻生长发育障碍,也称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保障性住房用地的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独立性保障房用地现状进行调查,选取距市中心距离和基准地价水平两个因素,并分别以相对距离指数和相对级别指数建立各市可比基础,运用AHP模型,设定3级评价尺度,对各市保障性住房的区位优劣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市保障房建设情况总体较为均衡,张家口、唐山、石家庄在保障房选址上较其他城市更为合理,并深入分析现阶段保障房用地分布相对理想的原因,建议从立法规范、居住模式、转变观念、丰富房源等角度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规划广西种植业结构,提升广西木薯产业的竞争力,笔者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0、2011、2012、2013年广西88个县区的木薯种植空间分布状态、集聚态势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布局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广西木薯种植有向南部转移的趋势,南北分异显现,2013年广西木薯种植形成了"龙州—富川"分异线,形成了"三足鼎立"态势;广西木薯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性,且地理集聚现象呈现由减弱到逐步增强态势;Moran散点图的分析结果显示,HH类型和LL类型的区域较多,且HH集聚区内研究单元的个体差异较大;LISA集聚图表明,广西木薯种植在局部范围内存在扩散效应,并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集聚分布格局;自然资源、本地木薯加工厂的能力、比较效益、外出务工劳动人数、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得出了广西木薯种植的空间相关性,为木薯种植业空间优化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葡萄SO2伤害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影响葡萄SO2伤害的内外因素。品种是影响葡萄耐SO2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采前技术措施,采收技术,采后预冷和贮藏温度、湿度对贮藏中葡萄SO2伤害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云南早熟鲜食葡萄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早熟鲜食葡萄种植的适宜区域.以1981-2010年云南125个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早熟鲜食葡萄生长所需气候条件,筛选出5月≥10℃活动积温、1-5月≥10℃活动积温和4-5月降水量3个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对云南早熟葡萄种植进行气候适宜性...  相似文献   

14.
以发酵后的葡萄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其中的葡萄籽油进行了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后葡萄籽中葡萄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采用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60(g/m L),最后得出的葡萄籽油提取率为23.17%。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与地统计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分析滑县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方法]利用GIS与地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的924个土壤样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半方差函数分析和克里格插值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滑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4种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81 g/kg、0.87 g/kg、16.02 mg/kg、96.72 mg/kg,变异系数处于21.8%~57%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分别为:50%、54.6%、89.2%、90.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4种土壤养分的最优插值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最优插值搜索方向为8扇形,全氮和速效钾为4扇形。[结论]滑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各土壤养分含量均存在较低水平的区域,在土壤管理与施肥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葡萄园土壤养分管理及平衡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面积约200 hm~2的孟酄村葡萄园0~30 cm土壤养分进行了空间变异特性和分区平衡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土壤N、P、Mn、Zn、S变异较大,测试值变异系数在35.1%~63.6%之间。土壤N、Mn含量空间分布趋势以大块状变异为主,具有较强的渐变性分布规律。而土壤P、K、Zn、B含量空间分布则以小块状变异为主。基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的分区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增加葡萄产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分区平衡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葡萄增产幅度为13.7%~14.8%,增收幅度为17 040~17 820元/hm~2。  相似文献   

17.
尧都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尧都区“精准农业”发展的新需求,为当地土壤耕作及作物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山西省尧都区耕层土壤中有效态Fe、Mn、Cu、Z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8.8%的土样缺乏有效Fe,有效Mn和有效Zn分别有19.2%和0.8%的样品处于临界值以下。描述性统计所得变异系数在41.5%(有效Zn)~55.5%(有效Mn)之间,均属于中等变异。(2)有效Fe含量的最适模型为球状模型,有效Mn、有效Zn和有效Cu的最适模型为指数模型。有效Zn含量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为83.97%,空间相关性程度较弱;有效Fe、有效Mn和有效Cu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区4种微量元素具有各向异性,其中有效Mn在90°方向上变异程度较强。(3)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有效Fe和有效Cu在汾河流域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沿河分布趋势,且由河流东岸向西岸呈递减趋势。研究区内有效Fe非常缺乏,有效Cu含量丰富,有效Mn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富集,有效Zn整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相似文献   

18.
黄淮平原冬小麦霜冻害时空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黄淮平原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而该区又是中国遭受霜冻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霜冻害造成该区小麦产量减少,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研究霜冻害在黄淮平原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选取小麦拔节期后日最低温度及距拔节期天数为指标,构造霜冻害灾度函数,利用该函数得到各个地区的冬小麦霜冻害灾度值,根据灾度值进行霜冻害的等级划分,计算各级霜冻害的发生频率,运用GIS得到霜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各级霜冻害的发生频率随年代呈减少趋势,轻霜冻害发生最为频繁,在各个年代频率值都在15%左右,重霜冻害次之发生频率约为6%左右,中霜冻害最轻;在空间上,该区的霜冻害多发地区以河南省和山东省霜冻害发生最为频繁且受灾较严重,其发生频率可达30%以上,最高可达70%。总体上北部地区霜冻害的发生频率高于南部地区。通过对冬小麦霜冻害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为该区冬小麦霜冻害的防灾减灾以及冬小麦品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籽为原料,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的研究。以提取率为指标,对夹带剂和夹带剂料液比进行优选,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0MPa,CO2流量27kg/h,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h,平均提取率15.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