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土壤、地貌、气候、社会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和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展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并划分适宜性等级,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区耕地整治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度适宜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14%,分布在鲁山县的中心城区、中部及西部乡镇,石龙区南部;中度适宜耕地占34.24%,主要分布在鲁山县东部及背孜乡(除中南部),宝丰县除观音堂乡南部与东部、前营乡外的其余乡镇,叶县西部,新华区,湛河区、石龙区北部,汝州市寄料镇西部、小屯镇东部等;临界适宜耕地比例为44.15%,主要分布在叶县(除西部),卫东区,郏县,汝州市南部、临汝镇西部、温泉镇除东北部、杨楼乡西部等乡镇;低度适宜耕地占16.47%,主要分布在舞钢市,汝州市的王寨乡北部、杨楼乡东部、温泉镇东北部、临汝镇(除西部)与汝州市的北部等乡镇。年均降水量和生长季降水量为各适宜等级的影响因子,此外,人均GDP为高度适宜等级的影响因子,有效土层厚度为高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低度适宜等级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开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文献计量法,聚焦土地自然属性,基于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梳理农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选取12个指标构建土地宜耕、宜园、宜林、宜草性评价体系。基于限制性因子法与1OAO原则筛选不适宜区,针对适宜区利用综合评价法考虑适宜程度,最终形成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并以2020年石羊河流域为实证区开展验证。结果表明:2020年石羊河流域内仅有2.69%的土地属于耕地适宜区,42.96%不适宜发展耕地;园地适宜区有17.08%,不适宜区有19.12%;林地适宜区有10.27%,不适宜区有6.17%;研究区域内无草地不适宜区,适宜区有12.93%。本研究根据2020年研究区土地覆被现状与2010—2020年农用地转化等实际情况,验证上述评价结果是否合理,结果表明仅存在3.76%的耕地分布在耕地不适宜地区、林地不适宜区没有林地分布,农用地转入和转出也主要分布于一般适宜区和适宜区,基本上符合因地制宜发展,证实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利用限制性因子法开展适宜性评价贴合实际,能够为未来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作物适宜性评价是进行生产区划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基于气象、土壤、地形数据,构建适宜山地环境的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和方法。方法 在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遴选18个生态指标构成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作物模型法构建,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生态效应,其他指标采用隶属度函数法分数值型和概念型分别构建。各因子权重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和适宜性函数构建玉米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的数据通过空间分析获得。针对山区耕地的立体分布特点,运用ArcGIS工具综合耕地利用、土壤类型、行政区划划分评价单元,经GIS的插值处理、统计分析,获得各评价单元18个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进而运用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寻甸县,全县耕地共划分为8 415个评价单元,其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4个方面适宜以上的面积分别占比58%、86%、42%、90%。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中,高度适宜区和适宜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4%、50.6%,主要分布在中-东南部低中山丘陵区,中北部金沙江河谷,西部河谷槽区也有小范围的分布;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9.4%和4.6%,主要零星分布在中部以西地区,而在西北部相对集中。结论 评价方法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山区耕地立体分布特点,研究区适宜性区划呈碎片状分布,分布情况与区域生产情况基本相符,气候和立地条件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例,从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等5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借助GIS技术提取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因素组合法,对研究区域做出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质量建设分区。结果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为4个级别,1、2级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6.42%和30.56%,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总体上相对优质;3、4级地共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3.02%,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空间较大。望都县耕地质量建设分区可划分为高标准农田主导型、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型和农田路林主导型3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9.86%和52.67%。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的耕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得尤为快速,土地资源变得十分珍贵,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研究区域为福建省漳州市,利用遥感影像、DEM数据、土壤数据得到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水利因素为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土地评价纲要》将漳州市耕地适宜性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条件适宜以及不适宜4个等级。研究表明,漳州市耕地高度适宜区分布在漳州市中东部地区,面积为1 267. 65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11. 20%;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南部地区,面积为884. 02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7. 81%;条件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北部以及部分沿海地区,面积为3 123. 36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27. 6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西北部、东北部以及西南部沿海地区,面积为6 043. 41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53. 39%。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  张勇  李悦  田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89-18291,18359
集合限制因子法和综合指数和法,针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建立了该区耕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的主导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和权重法对所有地块的耕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较适宜于农业耕种的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45%,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2个区域,还有东北部地区;不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区占绝大部分区域,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中间部位、中部的广泛地区以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调查采样和测试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和相关分析模型筛选建立区域绿色蔬菜地适宜性评价主导因子体系,借助GIS和动态聚类分析模型评价区域耕地绿色蔬菜生产的适宜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评价结果表明,坡度、质地、耕层厚度、灌溉条件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20个因子可作为区域绿色蔬菜地适宜性评价的主导因子。同安区适宜发展绿色蔬菜生产的耕地面积6403.98hm2,占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66.44%,主要分布于莲花、五显、汀溪和新民镇,合计占全区绿色蔬菜地总面积的80.24%,全区绿色蔬菜地的总体质量不高,中度和一般适宜的二、三等地面积合计占全区绿色蔬菜地总面积的70.01%。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霞  张勇  李悦  田玉强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0,11(6):130-133,158
集合限制因子法和综合指数和法,针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建立了该区耕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的主导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和权重法对所有地块的耕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是不适合于农业耕种,较适宜于农业耕种的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45%,且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2个区域,还有东北部地区,不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中间部位、中部的广泛地区以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10.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二调数据库为基础,将集宁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内在和外在2个方面的6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运用经验指数和法,进行全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宁区有4 603.52 h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宜耕性,其中,高度适宜等级占18.52%,中度适宜等级占33.64%,勉强适宜等级占47.84%;南部的翟家沟村和大十号村的部分洼地等拥有面积较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开发关注重点。此评价结果中集宁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和数量,可为内蒙古和其他相似区域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为例,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过基础权重的确定,评定该区耕地整理适宜性等级,并划分等级区。结果表明,涞源县耕地整理适宜性划分为4个级别,分别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基本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其中,适宜整理区占涞源县耕地总面积的43.8%,比较适宜整理区占33.2%,基本适宜整理区占3.5%,不适宜整理区占19.5%。可以看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大,基本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小。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7和2000年TM影像数据,借助GIS软件对石家庄西部山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耕地被大量占用,草地面积大范围减少,水域面积萎缩,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处于调整期,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十分明显。最后,提出了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滇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借助GIS技术分析、评定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类似山区推进坝区(平原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宜河北省不同生态区的油葵新品种,分别在冀北高寒区张家口市、冀中南太行山浅山丘陵区石家庄市、冀中南太行山前平原区衡水市饶阳县开展油葵品种多点比较试验,对收集到的9个油葵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F60’、‘T562’和‘早熟矮大头’的生育期较对照短,其余品种均比对照长。(2)‘新葵23号’和‘新葵7号’比较高大,‘早熟矮大头’相对矮小。(3)‘T562’籽粒较好,百粒重最重,‘HZ001’籽粒小而轻。(4)各参试品种均表现增产,其中‘T562’和‘F60’丰产效应最高。张家口和石家庄‘T562’产量最高;饶阳‘F60’产量最高。(5)‘新葵7号’和‘F60’变异度最低,稳产性最强。‘T562’、‘F60’、‘新葵7号’、‘改良7号’和‘S667’适宜张家口种植,‘F60’、‘早熟矮大头’、‘新葵7号’、‘HZ001’和‘新葵23号’适宜石家庄和饶阳种植。(6)‘T562’、‘F60’综合评价好,‘早熟矮大头’、‘新葵7号’、‘HZ001’和‘新葵23号’综合评价一般,‘改良7号’和‘S667’综合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太行山区丘陵旱地发展烤烟种植的可行性,对种植烤烟所要求的各项生态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我省烤烟生产现状基本确定了太行山区发展烤烟的适宜区域。  相似文献   

16.
红富士苹果生态适宜栽培区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河北(内邱、顺平、承德、遵化)、山东(泰安、烟台)、陕西(白水)、河南(济源、洛阳)等红富士苹果的不同栽培区,采集果实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同时,收集当地的生态环境数据,建立了红富士苹果生态适宜栽培区的评价方程;经过评价分析认为,从综合适宜指数看,以陕西白水为最适宜,适宜指数大于100,河北内邱为次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80,山东烟台、山东泰安、河北顺平为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50,河北遵化为较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0,河北承德、河南济源为不适宜区,适宜指数小于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早茶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扩大早茶种植面积、科学规划茶叶种植基地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方法】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为例,选取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3个方面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地里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资料,定量获取各评价因子信息,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对早茶种植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翠屏区早茶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以及周边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12%;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中部的中丘浅丘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4.01%;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西部和东南部的平坝或浅丘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9.3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场镇周边及河滩坝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4%。区域内94.46%的范围各项生态指标均达到国内适宜水平,区位优势明显。【结论】评价结果可为翠屏区茶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下一步重点发展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的乡镇进行规模化种植、针对早茶种植进行科学肥料配方的完善与应用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韩素卿  贾士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61-14863
[目的]分析太行山前平原区常规种植作物生育期的降水资源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位于太行山前区石家庄气象站近5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得出了9类常规种植作物生育期平均降水资源量,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河北省典型农区太行山前平原区9大常规作物生育期的降水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从不同作物生育期降水量来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最少,夏玉米次之,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薯类、水稻、豆类生育期降水比较多;不同降水保证率水平下变化也有差异,小麦和玉米变化较大,水稻变化不大,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豆类变化程度相当,薯类最大。从不同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来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资源增加趋势显著,以0.62 mm/a的速度增加,其他作物生育期降水资源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夏玉米和豆类以2.11 mm/a速度减少的趋势显著,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薯类、水稻生育期降水资源减少趋势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农业灌溉水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域农业节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典型样带土壤类型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类型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土壤类型分布的规律性,对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河北省典型样带作为研究区,结合地形因子与行政区边界数据将河北省典型样带划为四个生态区,通过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各生态区的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生态区之间土壤类型的景观分离度指数差异较大,但大部分土壤类型的景观分离度指数在0~5范围内聚集分布,四个生态区土壤类型斑块分离度依次为中部平原区 > 山前平原区 > 太行山区 > 滨海平原区。各生态区土壤斑块的复杂程度为:太行山区与山前平原区复杂程度较高,滨海平原区复杂程度较低,而中部平原区土壤类型斑块最为简单。太行山区的土壤类型丰富度最高,异质性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滨海平原区的土壤类型斑块破碎化程度最小;中部平原区的土壤景观格局主要由几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所支配,而山前平原区的土壤景观由多种土壤类型共同支配。本研究可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云南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取普洱茶树的起源地云南作为研究区,综合考虑普洱茶树的自然立地条件与大规模种植的便利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普洱茶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定量、直观地获取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与空间信息,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云南省内,共有面积约为6400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68%的土地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型普洱茶树,还具有较大的规模化种植潜力;3)自然立地条件是决定普洱茶品质及其价值的至关重要因素,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