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依据分类将POI数据中的1793个乡村休闲旅游地分为自然风景类、历史与文化活动类、观光农场类和休闲度假类等4类.借助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整体和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乡村休闲旅游地以观光农场类和休闲度假类为主,二者共占62.87%,在古北口镇、石城镇等乡(镇)分布较集聚.依据最大空间集聚尺度的核密度带宽分析结果,整体和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地呈现"两条轴带,多个增长极"的集聚分布格局;自然风景类在白、潮河轴带沿线和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等增长极所在的村域集聚;观光农场类在已有白、潮河轴带的基础上,凸显了以司马台村为核心的增长极;休闲度假类在已有白、潮河轴带的基础上,呈现环绕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的安达木河轴带;历史与文化活动类主要集聚于古北口村、司马台村等增长极上.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主要受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以期为村域等微观尺度乡村休闲旅游差异化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密云区乡村休闲旅游地选址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整理了2010—2022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并总结了其时空分布特征。选取经济基础、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四大因素11个指标,用SPASS软件与示范点分布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经济基础、农业资源对示范点分布的显著影响,旅游资源对其无明显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协作;强化政府支撑,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议,旨在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综合采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及空间加权回归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尺度看,模范村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态势,中轴线大体上处在山东—河南—四川一线,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并形成“三极多核连片”分布的空间特征,不同类型的模范村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省域尺度看,模范村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省份分布较稀疏,且多数省份呈现低聚焦分布特征,北京、上海和海南模范村发育程度最好,乡村旅游集聚区初步形成;模范村空间分布受人文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强度0.65)、政策支持力度(0.56)、旅游产业规模(0.48)、道路交通因素(0.42)的共同影响,影响强度依次递减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其自然分布趋向于在海拔500 m以下的三级阶梯、三级河流6 km缓冲区和亚热带季风区内分布。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特征,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基于湖南省域、脱贫县、一般县3个范畴分析了2015—2020年湖南101个县市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发现,2015—2020年湖南县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贡献也较大,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同比实际增速高于湖南省域和一般县,转移净收入成为其农村居民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农村居民收入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在县域尺度上为空间正相关关系,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及其周围县域,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湖南农村居民收入的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社会与政策投入是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把乡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各省份2004~2013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星级企业的数量,运用ArcGIS10.0做出八大经济区和各省份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沿海经济区、中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高,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最低,其他区域居中;2影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四种: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旅游发展水平、政策扶持;3各区域和省份根据自身条件在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外部综合环境上应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对2008—2018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并结合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进行空间关联性和差异性分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确定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2)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关联性较强;(3)除消费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为正向作用,其余影响因素的作用有正有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异明显。最后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可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投资、合理管控财政支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休闲旅游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旅游休闲的需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乡村旅游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为此,以浙江省建德市为例,阐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与养生文化相结合、与严州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突出"乡村野趣"和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等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公布2013—2021年9个批次美丽乡村的相关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缓冲区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群的开发模式,以期为未来成渝地区打造乡村振兴群奠下基础。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数量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从市域尺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集中分布在重庆市和成都市2市;从整体分布状况来看,美丽休闲乡村形成了西部地区聚集中心和东部地区集聚中心;在发展模式上,构建以“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轴线和“沿江城市带”发展轴线为主线的美丽休闲乡村群。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 相似文献
11.
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民宿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
播提供了广阔的土壤,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需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
民宿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识别京津冀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乡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理论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对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13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刻画,探究其演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人居环境社会生产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和居民生活空间质量分别呈现出“南高北低”“发散状”和“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得分由2011年的1.248下降至2018年的0.947,再上升至2020年的1.164,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差异愈发显著,呈现出“南高北低,多核并举”的分布格局,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为核心的优良区,以衡水、廊坊、沧州、唐山为中心的中等区,以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为主的薄弱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主要受生产空间系统与生活空间系统双系统协同驱动,乡村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乡村收入水平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京津冀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应注重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以及乡风生活的协同并进,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养猪在中国祖先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远古时期,祖先对猪产生图腾崇拜,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猪的美好传说,也传承着多种多样的猪美食。分析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猪文化,并提出在休闲农业发展中传承猪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富丽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对其政策规定及主要成效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台湾富丽农村建设政策所具有的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文化价值的提升、发挥基层组织功效以及推动农地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台湾经验,提出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策略选择,包括:先行先试,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以人为本,侧重“上下互动”;永续经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支农惠农,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明晰产权,鼓励农地经营权流转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趋势,优化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县级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我国1990—2016年马铃薯区域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并基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种植集中分布在4 大热点区域:以甘肃南部为核心的西北地区,以云贵川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以内蒙古中部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空间分布格局整体由“单核心+外围小中心”向“双核心+外围小中心”演变;2)马铃薯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集聚程度先减后增,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东北和华北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集聚;3)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大于其他因素。短期内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因时间和空间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资源禀赋和理性小农理论,以云南省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区域558份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禀赋对农户是否参与休闲农业行为的影响,又用多变量Pr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农户禀赋对农户各参与方式(个体经营、劳动力参与和土地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禀赋大多数变量对农户是否参与休闲农业有显著影响,但在各参与方式中,农户禀赋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人力资本禀赋主要对个体经营方式影响显著,社会资本禀赋对各参与方式的影响均显著,自然资本禀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景区区位优势上,扶持政策认知对户主教育程度和参与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体经营方式中。故西部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引导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户禀赋因素及各参与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研究发现,根据各因素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可划分为内核推动力、外援拉动力和系统突变力3类驱动力。内核推动力对农村空心化的演进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内发性推动作用,而农村外援系统的拉动力是主导驱动力,系统突变力可能带来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共同构成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三力"驱动机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后期波动稳定阶段和转型消退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差异显著。提出宏观政策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与建设、综合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调控模式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