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探究‘丰油10号’在黄淮地区适宜的播种密度与行距配置。在河南省油菜主产区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方式下,‘丰油10号’的物候期、叶片叶色值(specialty products agricultural division, SPAD)及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丰油10号’的生育期随着密度和行距的增大,逐渐缩短;叶片的SPAD值在蕾薹期和开花期随密度增大逐渐降低,随行距缩小而减小;植株LAI在开花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后减,同一密度下,40 cm行距下较高;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的长度和角果数随密度的增加逐渐较小,分枝部位则升高,随行距的减小单株有效角果数下降,千粒重不受密度和行距配置的影响;籽粒产量和含油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产量在种植密度为42万株/hm2,40 cm行距下最高,为2734.6 kg/hm2,当行距缩小到20 cm,籽粒平均减产4.65%;籽粒芥酸和硫苷含量不随密度和行距改变发生变化。在其它栽培措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议‘丰油10号’在黄淮流域的种植密度控制在34.5万~49.5万株/hm2,行距设置为40 cm。  相似文献   

2.
针对不同生态区水热资源紧缺,风灾倒伏频发、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京X005’为母本、‘京27’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成玉米新品种‘MC278’。该品种在吉林、河北等地接种表明,对小斑病、弯孢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的抗性较强,易感染大斑病,中抗吉林地区玉米螟。在北京、内蒙等地不同年度的区试中,‘MC278’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CK),产量最高达16166 kg/hm2,平均产量增幅达8.3%;‘MC278’的粗蛋白质、粗淀粉、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郑单958’。2019年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生产中,产量均高于12804 kg/hm2,产量最高达14283 kg/hm2;‘MC278’配套适宜播期、密度、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及收获技术。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030),种植区域包括安徽、山西、山东等15个省级区域。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132’的适宜种植密度,在长葛和原阳试验基地设置5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60000、64500、67500、72000、75000株/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豫单132’的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高,茎粗减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整体呈降低趋势,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在67500株/hm2时产量表现最高,呈近似抛物线状分布。因此,玉米新品种‘豫单13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这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几个早熟青稞品种在高寒半农半牧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浪卡子当地品种’为对照,‘喜拉23’、‘藏青17’、‘藏青690’、‘隆子黑青稞’、‘T28’共6个青稞品种在浪卡子县进行试种,相同的播种和田间管理,对青稞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个青稞品种在浪卡子县均能正常成熟,6个品种平均株高60.50~91.09 cm,除‘T28’外其他4个青稞品种株高均高于‘浪卡子当地品种’青稞,其中‘喜拉23’平均株高91.09 cm,较当地品种的68.00 cm高23.09 cm,增高33.96%;(2)秸秆生物量:‘喜拉23’(9239.50 kg/hm2)>‘隆子黑青稞’(7135.75 kg/hm2)>‘藏青17’(6301.33 kg/hm2)>‘藏青690’(5678.00 kg/hm2)>‘T28’(5318.17 kg/hm2)>‘浪卡子当地品种’(4357.67 kg/hm2);(3)籽粒产量:‘藏青17’>‘喜拉23’>‘藏青690’>‘隆子黑青稞’>‘浪卡子当地品种’>‘T28’,‘藏青17’的籽粒产量较‘浪卡子当地品种’增产52.42%,其次为‘喜拉23’籽粒产量较‘浪卡子当地品种’增产50.05%。‘喜拉23’、‘藏青17’、‘隆子黑青稞’能适应浪卡子县的生态环境,且取得较稳定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小麦新品种‘云麦110’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该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个种植密度的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考察该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与品质相关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均影响显著;对第三、四、五、六、七叶期的茎蘖数均影响显著,但对八叶期的茎蘖数影响不显著;对籽粒周长影响显著,但对其余4个粒型性状影响不显著;对容重影响显著,但对其余8个品质性状影响不显著。当基本苗为270×104/hm2时产量最高(6435.00 kg/hm2),茎蘖消长最平缓,成穗率最高(25.39%),籽粒周长最大(18.07 mm),容重最高(798.00 g/L)。因此,小麦新品种‘云麦110’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较大,其中基本苗为270×104/hm2时该品种产量最高,产量三要素最协调,茎蘖消长最合理,株高适宜,且综合品质性状最好,适宜在该种植密度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引进谷子品种在晋北春谷区广灵县种植的适应性,以‘晋谷21号’、‘晋谷59号’、‘大同45号’、‘鑫谷4号’、‘8311’为试验谷子品种,‘大白谷’为对照,在广灵县作疃乡百疃西堡村进行2年的种植试验,检测和分析主要农艺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显示,‘晋谷59号’和‘晋谷21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46天和139天,属于春播晚熟品种,‘8311’的生育期最短为120天。‘晋谷59号’的产量在2019年和2020年均为最高,分别为6483.11 kg/hm2和6707.80 kg/hm2,较对照‘大白谷’增幅分别为13.44%和15.15%,‘晋谷21号’的产量小幅高于对照。‘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株高和穗宽值较大,‘大同45号’、‘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穗较长;‘晋谷59号’、‘晋谷21号’和‘大同45号’的单穗重和单穗粒重值较大,较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大同45号’和‘鑫谷4号’千粒重值最大,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21号’的蛋白质含量在2个年份均为最高,分别为13.03%和11.23%,其次为‘晋谷59号’,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59号’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3.47%和5.13%。‘8311’的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最高。研究表明,谷子的产量、穗宽、旗叶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以及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株高、穗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宽和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这些性状对谷子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性状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引进谷子品种的农艺及营养品质性状,‘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在广灵县作疃乡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且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大白谷,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在当地推广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鲁南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及探索一种新的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在鲁南地区常见的23玉米个品种的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产量性状及出籽率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浚单20’(Ci=0.99745)、‘良玉99’(Ci=0.47061)、‘郑单958’(Ci=0.47059)、‘金博士509’(Ci=0.47059)。‘先玉047’(Ci=0.29413)综合性状表现优秀,推荐作为鲁南地区优先种植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粳稻产量、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云南高原粳稻氮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选用云南高原非糯粳稻‘楚粳28’和糯型粳稻‘云科粳1号’为试验材料,按照当地常规氮肥施用模式,设置施氮量为0、75、150、225、300 kg/hm2(N0、N1、N2、N3、N4)5个处理。结果显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2种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呈增加趋势;在N1处理下‘云科粳1号’产量及增产幅度显著高于‘楚粳28’,其他处理下‘楚粳28’的产量大于‘云科粳1号’。氮肥处理使‘楚粳28’有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平均比‘云科粳1号’高13.36%和6.24%。氮肥使‘楚粳28’生育期延长了1~8天,总叶片数增加0~1叶,使‘云科粳1号’生育期延长了2~9天,总叶片数增加0.3~1.1叶;氮肥处理下‘楚粳28’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总吸氮量平均比‘云科粳1号’分别高4.42%和18.43%,‘楚粳28’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比‘云科粳1号’高2.66%。综上,非糯型粳稻的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率高于糯型粳稻,非糯粳稻‘楚粳28’适合的氮肥用量为225 kg/hm2,糯型粳稻‘云科粳1号’适合的氮肥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种植密度间实际产量与标准产量的相互关系,以玉米品种‘并单16’为研究对象,设计6个不同种植密度,分别为52500、56250、60000、63750、67500、71250株/hm2,运用SPSS对标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中的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种植密度、实际产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回归分析模型。以实际产量、种植密度与标准产量构建的回归模型为y=403.997-0.15×种植密度+0.558×实际产量;标准产量与各性状间的回归模型为y= -123.292-0.037×密度-34.237×穗粗-55.099×穗长+31.950×穗行数+23.801×行粒数+7.023×秃尖长+10.649×籽粒含水量-3.006×百粒重+9.193×出籽率-0.204×实际产量;其中以实际产量、种植密度与标准产量构建的回归模型显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食用型甘薯‘川M1422’适宜的综合栽培技术,采用三元二次通用组合正交设计方法,研究移栽密度、复合肥和保水剂施用量对‘川M1422’鲜薯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栽培因素对‘川M1422’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干物率、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为移栽密度>保水剂施用量>复合肥施用量,对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为保水剂施用量>移栽密度>复合肥施用量。以β-胡萝卜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商品薯率为优先考虑指标,能同时满足β-胡萝卜素含量>0.47%、维生素C含量>29.00 mg/100 g、商品薯率>93.00%的综合优化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4.82×104~5.76×104株/hm2、复合肥施用量709.72~785.21 kg/hm2、保水剂施用量32.67~41.03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盛农玉6号’、‘LCBB18-12’、‘百隆玉303’、‘惠农单5号’和‘西抗18’5个玉米新组合为材料,用Excel和SPSSPRO在线统计分析平台对包括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单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考察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穗行数(0.85)、穗粗(0.846)、百粒重(0.845)、株高(0.843)、单穗粒重(0.839)、生育期(0.827)、穗长(0.817)、行粒数(0.812)、穗位高(0.812)、秃尖(0.59)。除秃尖以外的9个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均较大,关联系数在0.8以上,秃尖这一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关联系数为0.59。由此可推断,穗行数、穗粗、百粒重、株高、单穗粒重、生育期、穗长、行粒数、穗位高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子。该结果为高产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东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的最佳水溶肥管理措施是实现节肥增产的有效途径。试验在覆膜滴灌大田条件下,以‘迪卡159’为试验对象,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养分积累动态对水溶肥管理的响应。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Y)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行粒数(X4)>穗粗(X1)>穗行数(X3)>穗长(X2)>百粒重(X5)。产量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878.79+465.886X4+855.646X3(R2=0.863,F=18.92)。同时,氮、磷、钾肥均追施4次不仅有利于春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还能促进出苗63天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与分配。在水溶肥用量与施肥方式相同的基础上,分次追施氮、磷、钾肥对春玉米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平原灌区气候干旱,土壤肥力低,春玉米生产对化肥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依赖性高,为探究本地区适宜的肥料配方和投入量,及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春玉米‘先玉1619’和‘A2636’两个品种作为供试材料,设计了不施肥(CK)、26-16-8(处理Ⅰ)、25-10-16(处理Ⅱ)、15-15-15(处理Ⅲ)和34-9-7(处理IV)5个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肥对春玉米地上部形态、光合效率和叶片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先玉1619’品种,处理Ⅲ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Ⅰ的茎粗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IV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春玉米‘A2636’品种,处理Ⅰ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IV的茎粗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Ⅲ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可知,氮比例高的34-9-7配方肥对春玉米‘先玉1619’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氮磷钾比例均衡的15-15-15配方肥对春玉米‘A2636’品种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以上结论为土壤肥力低的干旱区春玉米生产提供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密度与播期对晋西旱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晋西旱作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4个种植密度和3个播期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且决定了玉米产量。综合分析可知‘:先玉335’和‘大丰30’在67500株/hm2和5月中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914.17kg/hm2、13487.67kg/hm2‘;福盛园55’在75000株/hm2和4月下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为16114.37kg/hm2,本研究为3个玉米品种在本地区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寻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的相关性,建立玉米高产、高品质及合理密植栽培模式。以‘绿单2号’、‘绥玉10号’、‘鑫鑫1号’、‘德美亚3号’、‘吉单27’、‘嫩单11’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设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 4个水平),玉米品种为副区,测定授粉后不同时期各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籽粒含水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授粉后55天灌浆即停止,其他玉米品种授粉后56~60天、61~65天籽粒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并趋于0;授粉后41~65天,‘绿单2号’7.5万株/hm2处理籽粒含水量低于其他密度处理(P<0.05),65天籽粒含水量最低,为41.34%;‘德美亚3号’7.5万株/hm2种植密度籽粒脱水速率表现单峰曲线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51~55天,为3.90%/d;6个玉米品种10.5万株/hm2处理产量均低于其各自玉米品种其他密度处理,说明三江平原地区10.5万株/hm2密度不适于该6个玉米品种。综合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性状,‘鑫鑫1号’、‘绥玉10号’最适密度为6.0万株/hm2,‘绿单2号’、‘德美亚3号’、‘吉单27’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嫩单11’对密度处理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对甘肃黄灌区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个玉米品种,设置3种密度,于2015-2016年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种植试验得出: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对宁玉524、辽单588、高玉818、先玉335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在密度9.75万、11.25万、12.75万株/hm 2处理下两年测得的数据均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出现趋向性变化。表现为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有所减小。其中空秆率、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产量差异显著,高种植密度对他们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