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杆菌介导的牡丹江8号高效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粳稻品种牡丹江8号具有繁殖周期短、对多个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生理小种感病或高度感病的优点,因此,是水稻抗白叶枯病和抗稻瘟病基因克隆研究中候选基因功能验证的一个理想受体.本试验通过对农杆菌侵染参数的优化,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牡丹江8号高效转基因操作体系.在3次重复试验中,该转基因操作体系抗性愈伤转化率分别为67.5%、 7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三明市企业水稻联合体福建中稻区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各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结果 表明,两年区试品种福农优404、雅5优164、创源优918综合评价表现中抗(MR)稻瘟病,雅5优明占、野香优6813、华优玉禾两年综合评价表现中感(MS)稻瘟病,智两优6518、虬两优67...  相似文献   

3.
贵州部分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湄潭县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贵州省部分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类型.结果显示,多数品种不抗稻瘟病或田间抗性表现较差.57个参试品种中,有56个对稻瘟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病性,其中42个表现为感病(S)或高感(HS).通过对比近年抗性监测结果发现,金优117、Ⅱ优162、Ⅱ优58等品种的抗性已逐渐退化或丧失.试验讨论了优质稻稻瘟病的重发原因,并对优质稻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稻虱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水稻病虫害,抗性品种的筛选是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作者通过对1987年南方稻区区试品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5.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亲本材料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由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全球水稻分子育种亲本材料进行了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其中有26份材料对供试的6个混合稻瘟病小种表现出高抗;有4份抗病材料2年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一致。筛选出3个双抗性较好的材料,可以用作水稻抗性育种的骨干亲本,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稻稻瘟病是铜仁地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杂交水稻制种田最主要的病害。常年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造成损失在10%~30%,流行年份(如铜仁地区1993年)损失率高达50%以上。在种子生产实际中,稻瘟病的发生因不育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过程中,不育系的抗性是决定品种抗性和种子生产风险的重要因素,为了摸清在我区常使用的几个主要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从而为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中对稻瘟病的针对性防治提供依据。2006、2007年在印江县的新业乡,铜仁市的和平镇和江口县的太平乡进行了两年不同地点的抗性监测试验,明确了不同不育系的抗感特性。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水稻的病害愈加严重,而目前水稻抗性品种不多。本综述回顾了多种水稻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水稻抗病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主要涉及水稻病毒病,如黄斑驳病毒病、东格鲁病毒病、矮缩病毒病的抗性,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条斑病、立枯病的抗性,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抗性,及稻胡麻叶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8.
对一组水稻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对白叶枯病原菌的抗性表现进行了研究。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表现可分抗病(R)、中抗(MR)、成株抗病(AR)、中感(MS)、感病(S)五种类型。表现成株抗病类型的品种抗病性的转变过程有所不同:有些是渐变的;有些有明显转变期。其早晚因品种——菌系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9.
《种业导刊》2016,(12):34-43
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6001 品种名称:泸优华占 申请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泸香078A×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6.3天,比对照天优998长3.8天.株高105.9厘米,穗长23.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1万穗,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3.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1、4.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4%,长宽比3.1,垩白粒率13%,垩白度2.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4%.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即将推广的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感特性以及筛选一批抗性育种材料,在岑溪设立自然诱发病圃,对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试新品种、广西水稻区试新品种及部分水稻育种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加国家区试、广西区试的1171个水稻新品种未有抗级以上的,中抗水平也只有极少数品种,大多数新品种都是感病或高感品种;11236份水稻育种材料表现高抗的有82份、抗级473份、中抗987份,筛选出一批抗性材料供抗病育种用。自然诱发病圃不仅可以用于推广品种的抗性监测,还可作为抗病育种筛选基地。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Bsr-d1是对稻瘟病菌具有广谱抗性的一个重要基因。为提高Bsr-d1基因在育种中的选择效率, 根据Bsr-d1与其感病等位基因bsr-d1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核苷酸差异, 设计和筛选出Bsr-d1基因不同类型的基因功能标记CAPs5-1和3Bsr-d1/3bsr-d1, 结合测序分析验证, 可准确鉴定出Bsr-d1的不同基因型。利用3Bsr-d1/3bsr-d1对34份籼稻品种、江苏历年来主要推广的110份粳稻品种、其他省份的13份粳稻品种、148份太湖流域地方粳稻资源和19份太湖流域地方籼稻资源进行了Bsr-d1基因型检测, 筛选到携带Bsr-d1基因的籼型资源11份, 271份粳型资源中均不携带Bsr-d1基因, 这也说明Bsr-d1主要分布在籼型水稻资源中, 在粳型资源中几乎不存在。本研究为Bsr-d1基因的育种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地方水(陆)稻品种抗病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北省地方水、陆品种抗两病两虫性进行了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褐稻虱、抗白背飞虱品种的分布情况。对抗性频度较高的抗稻瘟病性、抗白叶枯病性从水、陆稻,熟期,不同稻作区等方面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品种频度高,分别为45.86%和50.34%,高抗率仅为0.75%和2.05%,抗率分别为24.81%和15.75%;抗褐稻虱、白背飞虱品种频度很低,分别为4.51%和3.34%,高抗褐稻虱品种2个,无抗至高抗白背飞虱品种。抗稻瘟病、白叶枯种质频度和强度均是陆稻高于水稻。纬度、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稻瘟病抗性强度低;唐山、秦皇岛两市抗性强度高;冀南零星种植亚区抗性强度最高。抗白叶枯病种质分布规律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温热条件的降低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06—2007年对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60份及国内育成50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白叶枯病及稻瘟病抗性、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110份水稻种质资源高抗至中抗白叶枯病23份,占供试材料20.91%;抗稻瘟病18份,占16.36%。经鉴定评价筛选出7份同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双抗性材料,且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有很大差异,表明这些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选育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采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分别鉴定了福建省18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对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11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61.1%和38.9%;对叶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2个,中抗的品种有12个,中感的品种有2个,感病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比率分别为11.1%、66.7%、11.1%和11.1%;主栽品种谷优527、佳辐占和特优627对穗颈瘟抗性最强,为抗病品种;金明优100等6个品种为感病品种;汕优63等2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另外,地区间气象因子不是造成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气候对稻瘟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发掘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基因有助于抗病品种的选育,减少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本研究构建了包含222个家系的L5494/IR36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该群体进行黑条矮缩病的田间诱发鉴定,抗性亲本IR36发病率为28.70%,感病亲本L5494发病率为84.26%,群体发病率范围为11.21%~89.81%。利用134对分子标记构建覆盖12条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谱,总遗传距离为1475.97 cM,平均标记间距为11.1 cM。利用QTL IciMapping 4.0对抗黑条矮缩病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4个QTL,其中第1、第2、第9染色体上QTL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64%、16.00%和8.43%,抗病等位基因来自抗病亲本IR36;第6染色体上QTL的表型贡献率为10.82%,抗病等位基因来自感病亲本L5494。在此基础上,利用93-11为供体、日本晴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在qRBSDV-1定位区间内检测到来自93-11的抗性QTL。本研究结果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主要杂交稻亲本和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不同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谱,有助于抗病品种的直接利用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基因工程培育抗病品种.本研究利用10个来源于菲律宾的白叶枯菌株对我国目前大面积栽培的16个杂交稻骨干亲本品种、4个明确携有抗白叶枯病基凶的材料和高感白叶枯病材料IR24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16个杂交稻亲本中对10个菌株全感的品种有7个,抗1个菌株的品种有6个,抗2个菌株的品种2个和抗3个菌株的品种1个.所有16个杂交稻亲本都不能达到蜀恢52721(Xa21)、明恢6323(Xa23)、IRBB3(Xa3)的抗病水平,说明它们不携有这3个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从抗病的广谱性与强度评价,4个抗病基因的抗病效果强弱依次为Xa23、Xa21、Xa3、Xa4;10个白叶枯菌株的致病力强弱顺序为:P6>P7>P2>P8>P3>P1>P10>P4>P5>P9;筛选出适合抗性基因Xa3、Xa4的鉴别菌株P1,Xa21、Xa23的鉴别菌株P6.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黑龙江省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品种及抗瘟基因利用价值,利用8个已克隆主效抗性基因PitaPiaPiz-tPibPikmPi9PiiPid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402个黑龙江省各稻区的菌株接种供试品种的抗性表型,对20个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性基因型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ia检出率最高,20个粳稻品种均检测到该基因,其次是PitaPiz-t,检出率为80%;PiaPitaPiz-tPikmPi9在不同生态型品种育种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ibPiiPid3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分布存在差异,仅在第1积温带的品种中发挥较好作用;唯一携带Pid3且具有Pita+Pia+Piz-t+Pib+Pii+Pid3基因型的龙洋16抗性表现最好,抗性频率高达93%;携带Pita+Pia+Piz-t基因组合的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瘟贡献较大。揭示了黑龙江省20个粳稻品种的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类型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和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从2009年起开展“籼改粳”引种、示范和推广,至2016年粳稻种植达到一定规模。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部署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化肥减量增效。为探索粳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并助推“早籼-晚粳”种植模式,于2016年在浮梁县开展了晚粳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的比较试验。试验设空白对照、农户习惯施肥方法和2种推荐施肥方法4个处理。推荐施肥方法为化肥减量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显示,2种推荐施肥方法中以推荐施肥方法1较好,推荐施肥方法1比农户习惯施肥方法氮磷钾养分总量节省123.9 kg/hm2、稻谷增产608.75 kg/hm2、增加净收入2070.35元/hm2,经济效益达到了显著水平。推荐施肥方法 1的总偏生产力为13.34、投产比值为6.39,比农户习惯施肥方法分别增38.4%和36.54%。试验表明,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习惯施肥方法具有明显的节肥增产增收效果,可在当地双季晚粳化肥减量增效生产中推广应用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水稻萌发耐淹性种质资源筛选及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澄  樊萝康 《作物学报》1962,1(1):61-70
作者用水培的方法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缺磷的影响,结果证明:幼苗期缺磷的影响最显著,表现出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因此,栽培水稻在幼苗期及分蘖期充分供应磷肥有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Fifty four varieties of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were screened for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caused by Xanthomonas malvacearum E. F. Smith, (Dowson) under natural field conditions and artificial Inoculation. In general, moderately high levels of field infection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on susceptibility of varieties but 11 needed to be1 supplemented with artificial inoculation to confirm resistance. Hypocotyl regions of one week-old seedlings were subjected to artificial inoculation with bacterial blight crude isolate using hypodermic needles. None of the fifty lour varieties tested was immune to disease 18.5 % showed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29.6 % were recorded as resistant while 20.4 % were susceptible. Another 18.5 %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and 13.0 % showed inconsistent disease reaction under natural field conditions. However, under artificial inoculation the seedlings showed lesions of varied sizes but none of the varieties was found to be resistant.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non-significant (P = 0.05) disease interaction indicating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at the seedling stage. This may be due to lower levels of resistance in seedlings than in mature cotton plants. The resistant varieties were mainly of African origin and well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They are therefore potentially useful as commercial varieties in their own right or as donor parents for blight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