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减轻参地需求压力,促进农田栽参的深度发展,本研究以农田、林地和4年参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常规分析为基础,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特征,为农田栽参土壤定向改良提供依据.理化分析结果表明:4年参地土壤的pH最低,但其铵态氮、有效磷、全氮、全磷以及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及林地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揭示农田土...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不同量有机肥施入对东北黑土区不同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笔者以5 个侵蚀深度0、5、10、20、30 cm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化肥配施不同量有机肥对农田侵蚀黑土土壤碳、氮、磷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对0、5、10、20、30 cm 5 个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有明显的增产及提高土壤C、N、P 养分的作用,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2 个处理(P<0.05),其中,侵蚀深度0、5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大,侵蚀深度20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小。所有施肥处理土壤C、N、P养分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壤侵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入不同量有机肥对农田黑土土壤养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不同量有机肥施入对东北黑土区不同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笔者以5个侵蚀深度0、5、10、20、30 cm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化肥配施不同量有机肥对农田侵蚀黑土土壤碳、氮、磷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对0、5、10、20、30 cm 5个侵蚀深度农田黑土作物产量有明显的增产及提高土壤C、N、P养分的作用,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P0.05),其中,侵蚀深度0、5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大,侵蚀深度20 cm土壤增加的幅度最小。所有施肥处理土壤C、N、P养分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壤侵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探寻塔里木灌区2种典型农田含盐土壤膜下滴灌后水分运移规律,采用室内土箱试验观测土壤湿润锋特征值,以垂直入渗深度、水平湿润半径及滴头下土壤含水量为基础,分析了点源滴灌过程中,不同滴头流量及不同含盐土壤,在相同持续时间下的滴灌后,地表湿润半径及垂直入渗深度的变化.得出2种含盐土壤点源滴灌后,重盐受到土壤阻力较大,水分运移较...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奶牛养殖不断升温,许多地方纷纷发展奶牛专业户、奶牛专业养殖小区、兴办奶牛养殖场.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经验不足,疫病防治能力不强,再加上其它原因,导致奶牛利用率低,饲养成本高,发病率高,淘汰率高的不良局面,影响了养殖户的热情,如不引起重视,将阻碍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随着兵团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养好奶牛,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养殖单位和养殖户广为关注的问题.为满足需要,本刊特约刘福元高级兽医师共同开办了"规模化奶牛养殖技术系列讲座".讲座共分6个专题,本刊将连续刊载.  相似文献   

7.
大地电导率仪(EM38)是快速无损测定土壤盐分的有效方法。为建立新疆农田土壤EM38测试值与土壤盐分关系模型,以新疆玛纳斯县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EM38在野外实地测定土壤表观电导率,并挖掘土壤剖面进行分层采样,室内测定土壤盐分含量,据此构建基于EM38的土壤盐分解译模型。结果表明:(1)利用土壤实测盐分和EM38电导率数据,分别建立不同土壤深度下EM38垂直模式和水平模式以及两者联用的二元线性回归土壤盐分解译模型。(2)3种EM38盐分解译模型的R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并且在土壤深度小于20 cm时,垂直模式的解译精度大于水平模式,深度大于20 cm后,解译精度则刚好与之相反。(3)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解译精度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本研究所构建的EM38土壤盐分解译模型,将为绿洲农田土壤盐分快速调查和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反演参数和模型。  相似文献   

8.
杨里巨 《种子科技》2023,(13):123-125
在农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需关注并积极解决农田污染问题,高效治理土壤,确保土壤安全。文章针对农田污染的原因、农田污染土壤治理以及农田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农民需注重预防污染,加强风险管控;各地区要完善分区联动治理体系,做好农田土壤保护宣传工作;在农田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过程中,加大农艺调控的力度,从实际出发治理土壤,推行生态化的农田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我国奶牛养殖正处于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重要阶段。但在奶牛养殖发展更具现代化、规模化的同时,"奶荒""奶剩"甚至倒奶杀牛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洋牛奶"对我国奶产品市场的冲击,导致部分养殖场(户)对奶牛养殖失去信心,如何在奶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奶牛的养殖效益呢?1.适时淘汰低产奶牛,培育高产牛群当前许多奶牛养殖场(户)饲养的奶牛是从外地零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现代化、规模化的奶牛场。在奶牛养殖过程中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应具备以下4个基本条件:1.有独立的奶牛饲养场区奶牛场区一般包括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养殖生产区、管理区和粪尿污水处理、病畜管理区。具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活区和养殖生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滴灌条件下基肥减施后移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基肥传统施用(CK)、基肥减施后移至拔节期(T1)及基肥减施后移至大喇叭口期(T2)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植株氮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土壤硝态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拔节期(V6)虽然植株氮营养指数低于1 (0.88),但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与CK差异不显著,且T2处理吐丝期(R1)到成熟期(R6)植株氮素积累量高于对照(+33.39%)。处理间收获期夏玉米行间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T2分别低于CK和T1处理41.85%和35.46%,深层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T1和T2处理分别低于CK 78.68%和56.02%,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喇叭口期(V12) 15~30 cm土层根系表面积密度为T2>T1>CK,其中T2和T1分别比CK高25.89%和36.17%,且T2处理30~45 cm土层根系表面积密度也较CK高68.59%。各处理间收获指数及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总体T2处理值最高,氮肥利用率比对照也增加12.13%。因此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夏玉米生产上应根据地力优化基追比,中高肥力农田玉米基肥可以适当减施后移至拔节期(V6)甚至大喇叭口期(V12),控前促后,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同时促进前期根系下扎。  相似文献   

12.
氮肥后移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氮肥追施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以烤烟品种NC55为材料,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了不同基追肥比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提高氮肥追施比例,烟株各器官及整株对基肥氮的吸收量减少,追肥氮的吸收量增加;当追肥比例为50%时,整株对肥料氮的吸收量最高。随追肥比例增加,烟株各器官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追肥比例大于30%时,茎秆、叶片及整株的土壤氮吸收量显著降低。随氮肥追施比例增加,基肥氮的利用率提高,追肥氮的利用率降低,肥料氮的利用率先增加后降低,以追肥比例为50%时最高。增加追肥比例提高了烟叶感官质量,以追肥比例50%时最好,追肥比例再增加,品质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氮肥追施比例为50%是兼顾氮素利用和品质的最佳处理。本研究为烤烟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田中有机肥氮磷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综述了有机肥在现代农业中的土壤培肥作用及其增产效果,农田中施用有机肥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讨论了畜禽粪便、秸秆及沼液3种不同有机肥施用后农田氮磷流失情况,以及控制有机肥氮磷流失的技术及措施。研究表明:畜禽粪便施用初期硝态氮的流失量有所减少,但是随着长期的施用畜禽粪便,会加大硝态氮的流失量;长期施用畜禽粪便既增加田面水中磷的浓度,下渗水中磷的浓度也有所增加;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少农田氮磷流失,不同的秸秆类型,不同的还田方式以及不同的耕作方式其对氮磷流失的影响不同。沼液施入土壤后,会显著增加淋溶水中氮磷的浓度,对水体造成污染。今后还需要加强有机肥氮磷流失的机理以及不同地区施用有机肥农田氮磷流失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添加生物炭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田添加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在设施黑土菜田进行常规水肥(WF)、常规水肥+生物炭(WFB)、80%水80%肥+生物炭(80%WFB)处理的田间对比试验,系统研究生物炭施加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施加生物炭(WFB、80%WFB)可明显降低不同土层铵态氮、硝态氮淋失量;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铵态氮淋失量在0~6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52.87%、49.39%(P<0.05);施加生物炭的WFB处理硝态氮淋失量在0~4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32.22%(P<0.05)。茄子生育期内,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可以增加苗期、初果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抑制土壤硝态氮淋失,对盛果期、拉秧期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无影响。综上,生物炭的施加能有效抑制设施菜田土壤氮的淋失迁移。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秸秆、牛粪和鸡粪不同还田量对玉米氮素吸收积累、氮素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通过探讨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对土壤-玉米系统的氮素表观平衡,为农业废弃物与化肥合理配施,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等养分量(N240kg/hm2,P2O5154kg/hm2,K2O197kg/hm2)的条件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秸秆、牛粪和鸡粪还田与单施化肥相比均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茎叶和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量,其中25%鸡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10处理)玉米籽粒、茎叶和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29.4、98.4、227.8kg/hm2。农业废弃物与化肥配施能有效降低氮素表观损失,其中S10处理氮素表观损失最低为37.7kg/hm2。适宜的秸秆、牛粪和鸡粪还田量能明显的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在秸秆还田处理中,75%秸秆粉碎还田配施化肥N191.2kg/hm2(S4)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44.7%比单施化肥(S1)高4.3%;在牛粪还田处理中,25%牛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6)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51.2%,比单施化肥处理高10.8%;在鸡粪还田处理中,25%鸡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10)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56.84%。比单施化肥处理高16.5%。因此,综合玉米的氮素吸收量、氮素损失量以及氮素利用率等因素,最佳还田方式为25%鸡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10)。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土层氮肥配施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利用改进的玉米深松分层可调施肥精播机,通过设置不同肥料类型、不同土层施肥深度和比例,研究深松分层施肥技术对铁茬播种模式下夏玉米植株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的条件下,使用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技术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传统"一炮轰"施肥技术;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增加了5.5%~7.9%。不同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方式中,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的施肥方式均较一次性施用控释肥方式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其中,以免耕深松分别在8 cm和12 cm深度,按照3:7比例施入复合肥作为基肥,配合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的施肥方式获得最高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产量均较传统施肥方式增加了7.9%。因此,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技术在夏玉米免耕铁茬播种区可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是控制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关键。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水肥管理以及土壤质地结构是导致硝态氮淋溶的重要因素,总结了区域层面的调整氮肥和有机肥施用,合理耕作,水分管理以及新型高效缓控释肥料的施用等措施是预防土壤硝态氮淋溶,减少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介绍了物理观测法、离子示踪法以及模型模拟法在地下水硝态氮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指出基于区域尺度的农田水肥管理措施和模型相结合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水分和氮素管理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研究尿素类型与灌溉管理对玉米节水保肥的影响以达到玉米高氮肥利用效率和高产田的生产目标。本研究在2016—2017年开展2年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讨论了尿素类型(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及灌溉对玉米土壤和氮素利用的影响。每种尿素类型设置2种氮素水平,分别为75、150 kg N/hm 2,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水分设置2种灌溉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水和灌浆阶段灌水85 mm。结果表明:在灌溉与施氮水平相同下,0~40 cm土层应用控释尿素处理氮含量较高,但在更深的土壤层低于普通尿素处理;相对于不灌溉,灌溉增加了硝态氮的损失,但施用控释尿素的处理硝态氮损失低于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灌溉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可以提高玉米氮素吸收,并使更多的氮向籽粒中转移;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对氮需求的依赖。控释尿素低氮的释放可以减少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而迅速被玉米吸收,从而降低硝态氮的损失风险,提高了土壤氮肥利用效率。综上,控释尿素与少量灌溉相结合适用于华北半湿润地区达到玉米高氮肥利用效率和高产田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高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氮肥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无显著影响,而作为籽粒蛋白质质量指标的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明显改善。与分次施用(50%作底肥,50%作追肥)比较,拔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于2015—2019年以晋杂34、辽杂27、晋饲2号、晋糯3号和汾酒粱1号为研究对象,设0(N0)、75(N75)、150(N150)、225(N225)、300(N300)、450 kg hm^-2(N450)6个氮素水平,调查其对产量性状、淀粉含量和土壤硝态氮以及氮素利用特性指标的影响,以探讨高粱合理的氮素施用方案。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穗粒数及植株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以N75处理增幅最大,较N0处理最大增幅分别可达23.68%、48.05%和51.86%;籽粒淀粉含量、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5年叠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5年叠加表观回收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N75处理下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为63.01%,较N150处理提高了76.91%;籽粒淀粉产量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连续施氮4~5年后,施氮量≥225 kg hm^-2,残留的硝态氮在60~200 cm土层逐年累积,且在0~200 cm土层存在明显的累积峰,硝态氮淋失风险加剧。施氮量75~150 kg hm^-2之间,在满足高粱植株基本生长需求的同时,可以弥补了土壤氮库的消耗,有效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亦有利于高粱产量和籽粒淀粉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