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的研究进展“八五”期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主持的“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专题(85—001—03—09),鉴定评价的树种19个,参加单位14个,科技人员104人。目前,本...  相似文献   

2.
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及评价是果树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库)在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了解中美两国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各自的发展进程及优缺点,以期为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提供参考,完善我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体系.同时结合我国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世界果树种质资源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世界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发展动态,并提出果树种质资源科技发展趋势。国际上早在1974年建立了“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专门从事植物资源多样性保存与应用,其中设有果树专业部门。美国在1987—1999年开展以中亚国家为主的果树资源规模性收集,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收集苹果种子达13万粒,随后开展针对苹果火疫病、黑星病等抗性种质的筛选和利用,至今为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强国。近年来,果树种质资源在表型和基因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以国外果树种质资源科技发展动态为启发,提出其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果树起源地之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果树种质资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据统计,全国有果树59个科,159个属,600多个种,1万余品种。我国从80年代开展了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确定了30个树种的16个果树种质资源圃。果树种质...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各部委、省(市)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攻关,我国蔬菜(薯类)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和利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本刊从第8期开始连续报道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
《福建果树》2010,(1):55-55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橄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研究工作,现已建成我国目前保存品种最多最齐全的橄榄种质资源圃。至今已收集、保存来自福建、广东、浙江、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市127份做榄种质资源,涵盖我国绝大部分橄榄地方品种和重要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7.
我国果树品种资源科研工作的进展与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概况我国地域辽阔,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栽培果树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素有“园林之母”的誉称。解放前,我国果树生产和科研事业基础十分薄弱,果树品种资源研究更为落后,丰富多彩的果树种质资源未能发掘,收集保存工作不受重视,更谈不上研究和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果树事业,使我国的果树生产获得了巨大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果树品种资源研究工作的发展。国务院1956年拟定的全国科技远景规  相似文献   

8.
我国主要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来,我国对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研究方面的欠缺,现回顾总结如下,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设想。1回顾(1)资源调查1956年,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对我国果树品种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等任务,农业部也发出了“关于全面收集整理各地农作物农家品种工作的通知”。随后,用3年多的时间,对我国各地果树地方品种、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普查,到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了野外调查任务的省、市、自治区占到60%,发现了一批具有特殊性状的珍贵果树资源和优异地方品种,比如隔年核桃、软籽山楂、四季柑、苹果梨、冬桃等,还…  相似文献   

9.
正《果树资源学报》的前身系《山西果树》,1980年创刊,2020年1月更名为《果树资源学报》,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主办。更名后的期刊,将以新起点、新方向、新发展,全面介绍我国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橄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研究工作,现已建成我国目前保存品种最多最齐全的橄榄种质资源圃。至今已收集、保存来自福建、广东、浙江、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市127份橄榄种质资源,涵盖我国绝大部分橄榄地方品种和重要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1.
南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南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库建设现状以及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提出加强与国内外果树种质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加大果树种质资源收集的力度、注重多抗性种质的鉴定筛选、全面开展果树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杏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杏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的进展由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攻关项目——“李杏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85-01-03-09-2)”,经过5年的深入研究,已经全面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达到各项计划指标。现将研究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各部委、省(市)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攻关,我国蔬菜(薯类)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和利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本刊从第8期开始连续报道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果树资源学报》的前身系《山西果树》,1980年创刊,2020年1月更名为《果树资源学报》,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主办。更名后的期刊,将以新起点、新方向、新发展,全面介绍我国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刊登有关果树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  相似文献   

15.
保存多样性的果树种质资源对育种、生产十分重要。我国作为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果树资源丰富,产业发展迅速,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力度,为后期育种打好基础。该研究主要阐述了种质资源作为果树育种的基础和原始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栽培品种用于生产或在育种过程中作为亲本使用。同时具体介绍了目前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3种主要方式(原生境保存、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进而分析了我国种质资源保存过程中存在的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缺乏系统的保存体系、种质资源库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发展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果树资源学报》的前身系《山西果树》,1980年创刊,2020年1月更名为《果树资源学报》,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主办。更名后的期刊,将以新起点、新方向、新发展,全面介绍我国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刊登有关果树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及高水平综述和评论;积极开展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7.
据1978年中国园艺学会召开的果树、蔬菜种质资源学术讨论会有关材料报道:美国马里兰州国家植物引种站收集苹果品种近900个;英国国立布罗格德果树品种试验站收集苹果品种2200多个。我国各果树研究所分别保存的苹果品种达400多个,熊岳农科所目前保存和进行研究的品种有403个。本文连续介绍的60个品种,在国外苹果产区都有一定的栽培量或正在扩大栽培,或是近年来选育的新品种。现  相似文献   

18.
<正> 果树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应用。但是,现在常用的几种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都有较大的局限性,不适应长期保存的需要。随着低温生物学、组织培养技术及遗传工程的迅速发展,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展示了科学发展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果树资源学报》的前身系《山西果树》,1980年创刊,2020年1月更名为《果树资源学报》,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主办。更名后的期刊,将以新起点、新方向、新发展,全面介绍我国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刊登有关果树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及高水平综述和评论;积极开展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促进果树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  相似文献   

20.
《吉林蔬菜》2010,(4):53-53
从事马铃薯选育和繁育研究四十余年,是目前吉林省科技实力最强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脱毒种薯繁育单位;吉林省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育成早、中、晚熟品种5个。目前有“99—23”“SP06—12—6”等新品系陆续选育并推出。先后承担马铃薯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十一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研究工作。“春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先后获国家计委、科委及财政部“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及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十六项。近年加强脱毒马铃薯的繁育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