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优质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林华 《农家致富》2007,(18):30-31
二、中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 江苏里下河农区和淮北沿淮生态农区的部分地区,生态条件比较优越,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保肥保水能力强,栽培条件好,产量水平高,常年单产均名列全省前茅。适宜发展优质蒸煮类小麦生产,是优质方便面及饺子等专用蒸煮类小麦(粉)的理想种植区。因此如何根据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市场需求,通过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中筋专用小麦,是当前中筋小麦生产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对苏北沿海地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苏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现状 ,即 :水稻种植面积缩减 ,单产徘徊 ,总产下降 ,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滞后 ,稻米品质偏低 ,产业优势不强 ,种稻效益不高 ;指出保证口粮安全的基础是稳定水稻生产 ,稳定水稻生产的前提是提高种稻效益 ,提高种稻效益的关键是发展优质稻米产业 ;提出恢复面积攻单产、增加总量保供给、提升质量塑品牌、产业开发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和做大做强水稻优势产业、支撑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种稻收入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淮滨县发展弱筋小麦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滨县是豫南沿淮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核心区。概述了淮滨县发展弱筋小麦的自然条件优势和技术基础,阐述了淮滨县弱筋小麦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淮滨县发展优质弱筋小麦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沿淮地区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这里具有良好的小麦生长环境。本研究对沿淮淮北地区条件生产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提高小麦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参考,以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种范围较广,但是国际以及国内公认优质小麦产区为北纬36°左右,国内来说就是沿淮地区小麦品质较好,因此,对沿淮地区小麦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对沿淮地区小麦生产变化以及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小麦加工体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河北省小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小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在生产方面,河北省小麦产业发展的优势为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流通领域,小麦调出保持较高水平且出售价格平稳;在消费领域,小麦市场容量较大,高端市场需要旺盛。小麦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为部分品种抵制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机械化农户采用率较低,农用物质成本投入较高,农户获得市场信息的途径较少等。机遇和挑战主要是粮食绝对安全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等,最后从优化基本农田结构和生产布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2020—2021年参试的20个品种,其中半冬性品种15个,春性品种5个,单产均在5250kg/hm2以上,均可以在沿淮作为稻茬迟播小麦品种.西农99单产最高,达7303.05kg/hm2;最低是扬麦24,单产为5340.62kg/hm2.其中16个品种单产在6000 kg/hm2以上,3个品种接近6000 kg/hm2.立冬后播种的晚播小麦,其抗寒性、抗病性、丰产性可以符合高产要求,沿淮地区立冬后播种的小麦每hm2纯收益可达6060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和质量,做大做强小麦产业,促进衣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甘肃省农牧厅(2011年全省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皋兰县认真实施了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高产创建活动。在活动中本着高标准、严要求、抓攻关、见成效的原则,精心组织,强化领导,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品质化验结果,将信阳地区分为3个弱筋小麦生态区:北部平原弱筋小麦种植区,适宜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包括淮滨、息县的24个乡镇;沿淮洼地弱筋小麦种植区,包括息县、淮滨、固始三县沿淮的12个乡镇。中部缓丘垄岗普通小麦种植区弱筋小麦次适宜区,包括平桥、河、罗山县等7个县区116个乡镇。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是江苏省小麦后期对小麦生产威胁最大的病害,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我省沿淮及淮河以南地区偏重至大流行,沿淮、沿海、里下河部分地区特大流行,流行程度为近30年来最重的一年。分析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气候特别适宜赤霉病菌是腐生菌,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流行关键因素是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否遇到  相似文献   

11.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88-3393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合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穗器官的光合优势,培育穗叶高光效品种。小麦穗器官除具有空间优势外,其光合特点类似于C4途径或介于C3—C4中间型,籽粒呼吸释放的CO2能被穗光合再次固定。鉴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较大贡献,应强化绿穗灌浆特性,发挥穗器官的光合优势,提升穗粒重。(2)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注重群体生物产量的提高。在保持现有收获指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茎秆强度,实现植株高大化、密植化,能有效改善群体穗叶空间结构。通过调节生长发育节律,培育小叶、壮秆、大穗型新品种,实现小麦高生物产量。高生物产量品种还应拉开穗层,使穗层由一层增至三层,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容穗数。(3)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已日趋成熟,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今后挖掘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杂种优势挖掘高产潜力需同时兼顾品质性状的优化,充分考虑多个品质性状间的协调稳定。可通过多穗大穗实现高产,通过提高强势小花结实比例稳定品质,从而实现高产与优质并重发展。挖掘小麦产量潜力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文章旨在通过协调各种产量形成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挖掘黄淮麦区小麦的高产潜力,为中国黄淮麦区的小麦高产育种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缓解安徽淮北砂姜黑土“旱、涝、瘦、僵”的不良属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过渡性气候对该区小麦持续丰产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影响。自“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以来,通过采用攻关研究、多年多地示范验证和定点田块建档追踪分析的方法,围绕区域土壤特征、生态条件及小麦生产现状,研究了砂姜黑土培肥改良、品种利用、高质量群体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科学施肥和防病防倒伏,建立了适应淮北地区过渡性气候和砂姜黑土特点的小麦9750 kg/hm2的“一增二改三防”超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该综合技术体系的运用实现了太和、涡阳、蒙城等项目县百亩高产攻关田多年产量超过9750 kg/hm2的水平,并创造了同年多点产量超过11400 kg/hm2的高产典型。经大田实践验证,该技术体系的形成对黄淮南部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小麦生产,防御灾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遗传潜力,实现优质小麦的高效生产,在对郑州市优质小麦生产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同时考虑主要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地形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灌溉条件、种植结构等因素,根据优质小麦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优质小麦的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将郑州地区优质小麦种植划分为强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强筋中筋过渡区、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和中筋弱筋过渡区四个区,并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特点,针对不同的小麦适宜种植区提出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环渤海地区土壤瘠薄盐碱、干旱缺水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特点以及小麦生产上急待解决的抗旱、耐盐、节水高产品种十分缺乏的问题,确定了以多抗(抗旱、耐盐、抗寒、抗干热风、抗病、抗倒伏)、节水、高产、稳产为育种目标,以丰富小麦品种遗传基础、提高品种产量潜力和抗逆水平为突破口,改进选种场圃设置,创新抗旱耐盐育种方法,育成了以抗旱耐盐碱丰产为主要特点的沧麦抗旱耐盐系列品种。  相似文献   

15.
Despite the improvement in cultivar character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large gaps between the attainable and potential yields still exist in winter wheat of China.Quantifying the crop potential yield is essential for estimating the foo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olicies to ensure food security.Gradually descending model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technology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otential yields and yield gaps in winter wheat across the main production region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2000-2010,the average potential yield limited by thermal resource(YG_T) was 23.2 Mg ha~(-1),with larger value in the northern area relative to the southern area.The potential yield limited by the water supply(VG_W) generally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9 Mg ha~(-1) across the entire study region.The highest YG_W in the north sub-region(NS) implied that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onditions in this sub-region must be improved.The averaged yield loss of winter wheat from nutrient deficiency(YG_N) varied between 2.1 and 3.1 Mg ha~(-1) in the study area,which was greater than the yield loss caused by water limitation.The potential decrease in yield from photo-thermal-water-nutrient-limited production to actual yield(YG_o) was over6.0 Mg ha"1,ranging from 4.9 to 8.3 Mg ha~(-1) across the entire study region,and it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southern area than in the northern area.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cross the main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region,the highest yield gap was induced by thermal resources,followed by other factors,such as the level of farming technology,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Furthermore,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narrow the yield gaps by making full use of climatic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a reasonable production plan for winter wheat crops.Thus,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ming decades is possible but will require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water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socio-economic policies.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小麦播种期间降水多易形成晚播弱苗的实际,综合了近几年来晚播小麦的高产经验,总结并提出了以提高播种质量、促弱转壮、增穗增粒为应对管理目标,以适当增加播量、晚冬灌、早春返青期肥水管理、适时化控、拔节期肥水齐攻等为关键点的应对技术措施,对指导区域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因此河南的小麦生产和发展状况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与供求平衡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统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对河南省1949年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表明:58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1.24%,总产量增加了8.8倍,单产提高了7.1倍。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优质小麦面积和总产也不断增加,2006年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75%,总产量占到河南省小麦总产的39.32%。近年来,随着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河南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还不到6000kg/hm2,不同区域之间小麦单产水平差别较大,品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投入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要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管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安徽沿淮淮北小麦抗灾与高产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安徽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存在的10月中旬前后常规播种季节遇旱难全苗,冬春低温冻害、冷害,春雨诱发病害与龙卷风强对流天气引起倒伏等多种气象灾害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情况,提出优化品种布局,选用弱冬性小麦品种为主导,适墒早播与降低播量相结合,改传统一次性撒施基肥为基肥正位深施,重施拔节肥,夏秋两茬秸秆还田改良沙姜土壤,提高肥效;研制集秸秆还田、旋耕整地、正位深施基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机具等关键创新技术。在8个县(区)高产创建田示范应用,取得了抗御灾害与形成高产同步的技术目标任务,增产增效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增产潜力、方向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小麦已实现连续9年丰收,这对于保障国内小麦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小麦持续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发展,技术进步对小麦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未来中国小麦增产仍将走稳定面积和提高单产的路子。通过政策推动、投入优化、农田改造、品种改良、技术配套、高产创建等综合措施,中国小麦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论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小麦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小麦生产是华北农业突出的区域特征,华北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心地区。民国时期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转折阶段,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也在其中。此期,华北小麦生产正处“由手工或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化”的重大转折期。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这一时期促进华北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井灌的推广、麦作改进和小麦的商品性生产,其制约因素则主要为水资源缺乏、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农业灾害和战争的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