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工艺下芝芪菌质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验证芝芪菌质的最佳发酵工艺。[方法]对不同发酵天数下芝芪菌质的有效成分多糖、蛋白质及总皂苷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绘制动态变化曲线。[结果]第20~25天是发生次生代谢最旺盛的时候。[结论]结合动物免疫学试验结果,确定第20~25天为发酵终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黄花棘豆中毒后绵羊血清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给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8只绵羊按照每日允许摄入量为10g/(kg.mb)来投服黄花棘豆,研究试验性黄花棘豆中毒后各时期绵羊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变化。[结果]饲喂黄花棘豆粉后,全部试验羊在第16~18天出现中毒症状,第25~28天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第28天采血后停止投服黄花棘豆,试验羊中毒症状在2周内全部消失。整个试验期间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白蛋白含量在第21天和第28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该试验中黄花棘豆的主要有毒成分为吲哚兹啶生物碱。  相似文献   

3.
陈玉胜  阮鸣  张李阳  饶玉鹏  孙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10-1311,1313
[目的]对芝芪菌质的不同发酵配方进行筛选,并且对芝芪菌质中总皂苷和粗多糖含量进行测定,从而为制定质量标准做前期准备。[方法]芝芪菌质的水提醇沉的浓缩液用正丁醇萃取出总皂苷;滤渣用于测定粗多糖;依照05版药典规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芝芪菌质中总皂苷和粗多糖的含量。[结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芝芪菌质中总皂苷和粗多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43 3%和1.161 6%。[结论]含2.5%黄芪药材的芝芪菌质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家不同企业的薏苡仁提取油的成分差异。[方法]将3家企业的薏苡仁分别用正己烷提取,对提取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不同企业薏苡仁提取油中共鉴定出48种成分,其中有10种成分是3种薏苡仁所共有,其中5种酸类、3种醛类、1种酯类、1种烷类,相同成分占总成分的89.50%~97.81%。[结论]不同企业的薏苡仁提取油成分差异较小,主要成分是油酸和棕榈酸。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家不同企业的薏仁提取油的成分差异。[方法]将3家企业的薏苡仁分别用正己烷提取,对提取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不同企业薏苡仁提取油中共鉴定出48种成分,其中有10种成分是3种薏苡仁所共有,其中5种酸类、3种醛类、1种酯类、1种烷类,相同成分占总成分的89.50%~97.81%。[结论]不同企业的薏苡仁提取油成分差异较小,主要成分是油酸和棕榈酸。  相似文献   

6.
巴什拜羊瘦肉型新品系的培育及其生产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培育瘦肉型巴什拜羊新品系.[方法]纯巴什拜羊及其野生盘羊杂交培育的瘦肉型巴什拜羊新品系21的产肉性能数量性状指标、不同饲养季节的肉成分;同时,对体型外貌的遗传变异也进行了测量对比.[结果]两者在产肉性能上相差不大,但小尾型巴什拜羊新品系总脂肪比纯巴什拜羊减少3 910 g,瘦肉增加1 500 g,大腿肌厚和腰肌厚度各增厚0.5 cm,背部脂肪层减薄1 cm,腰部脂肪层减薄1.5 cm,脂臀减少85.3;,瘦肉增加14.2;,不同季节肉成分中总蛋白含量变化不大,但总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结论]新品系的体型野生基因占优势,毛质和毛色巴什拜羊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王炜  薛桥丽  杜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37-14939
[目的]探讨产纤维素酶菌株(Bacillus subtilis)对烟叶纤维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方法]以产纤维素酶Bacillus subtilis-89(BS-89)菌株对烟叶进行发酵,研究不同菌龄、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烟叶纤维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结果]随着接种量、发酵时间和温度的增加,烟叶纤维素含量均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不同菌龄对纤维素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也有影响,其中以菌龄48 h的处理组影响最大。[结论]产纤维素酶菌株BS-89能有效降解烟叶中纤维素含量,明显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谢小花  陈静  孟飞  高学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50-11152,11155
[目的]研究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黑莓原汁复合20%梨汁为原料酿造黑莓果酒,跟踪考察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总糖、pH、单宁、总酚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至发酵结束黑莓果酒总糖降至约5g/L;pH主发酵期间在3.50~3.45范围内波动,陈酿期间降低至3.35;单宁在主发酵期间呈上升趋势,陈酿期间略有降低,陈酿180d后单宁含量稳定在5.58g/L;总酚在主发酵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陈酿180d后总酚含量为0.88g/L;花青素在发酵前2d迅速下降,第3天起下降速度变慢,陈酿期间花青素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研究可为酿造优质的黑莓果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学湘  潘扬  蒋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25-11226,11256
[目的]研究经红栓菌液态发酵后马钱子总碱中士的宁(Stry)和马钱子碱(Bru)的含量变化。[方法]以优化的红栓菌发酵工艺条件液态发酵马钱子总碱,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Stry和Bru的含量,并测定红栓菌菌体的生物量。[结果]发酵组的菌体平均生物量为9.8 g/L,较发酵空白组增加了25.6%;Stry和Bru的含量总和平均值为31.05 g/L,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了16.10%。[结论]马钱子总碱对红栓菌菌丝体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液态发酵培养可降低马钱子总碱中毒性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雪樱子低极性成分的GC-MS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雪樱子低极性成分。[方法]经水蒸气蒸馏或石油醚提取,以GC-MS分离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含量。[结果]在雪樱子挥发油中鉴定的28个化合物占总检出峰的80.32%,芳香烃类含量较多,占已鉴定化合物含量的42.82%;雪樱子石油醚提取物中鉴定了21个成分,其含量占总检出峰的71.67%,脂肪烃及酯为主要成分,占总检出峰的57.43%。[结论]通过对雪樱子低极性化合物的GC-MS对比分析,证实该植物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河菜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河菜脂溶性化学成分,为高河菜的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脂溶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8种组分,占总成分含量的80.80%,其中植醇(26.49%)、乙基胆甾醇(10.65%)、2-甘油-亚麻酸脂(7.84%)和亚麻酸甲酯(7.16%)含量较高。[结论]高河菜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萜类、脂肪酸酯、甾醇和烷烃类化合物,为高河菜的科学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北京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4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6%。[结论]含量在3%以上组分有:苯甲醛(8.03%)、β-蒎烯(4.53%)、苯甲醇(22.92%)、苯乙醇(4.03%)、3-烯丙基-2-甲氧基酚(4.17%)。  相似文献   

13.
芹叶铁线莲挥发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芹叶铁线莲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芹叶铁线莲地上部分经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54%。其中,含量在3.00%以上的组分有苯甲醛(18.20%)、苯乙醇(3.63%)、4-乙烯基-2-甲氧基酚(4.77%)、石竹烯(11.63%)和大=牛儿烯D(7.55%)。[结论]为芹叶铁线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黄芩地上部分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了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03%。[结论]黄芩挥发油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烯丙醇(5.53%)、苯乙酮(4.62%)、石竹烯(18.90%)、α-律草烯(3.99%)、香叶烯D(19.44%)、γ-榄香烯(6.23%)、1-乙烯基-1-甲基-2-(1一甲基乙烯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烷(3.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20种真菌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树体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输液法的通体结香技术,将不同菌液注入广东省惠东县境内白木香树体内,运用GC-MS技术分析变色木质部乙醇浸出物的化学成分。【结果】经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斑点青霉Penicillium meleagrinum、黑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拟康木霉T.koningiopsis、青霉病病原菌Pen.italic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这7种真菌菌液处理的白木香目标树乙醇浸出物的质量分数超过10%,且倍半萜、芳香族类和2-(2-苯乙基)色酮类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21.57%、21.85%、24.02%、22.83%、23.49%、25.15%和24.84%,而其他13种真菌处理树体乙醇浸出物质量分数均低于10%,主要检出物质为脂肪酸和烷烃类物质,倍半萜和芳香族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之和仅为2.67%~7.88%,不含2-(2-苯乙基)色酮类物质。【结论】20种待测菌种中,只有7种真菌能有效促进白木香树体沉香物质的形成,而其他13种真菌效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GC-MS法鉴定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寅珊  刘光明  李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77-15278
[目的]研究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漾濞泡核桃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确定了其中20个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含量。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及脂肪烃类物质,占总挥发油的50.41%。其中,含量最高的棕榈酸占总挥发油的25.46%。含量较高的物质还有蒽(4.41%)、亚油酸(4.37%)、二苯并呋喃(2.50%)和二十七烷(2.27%)。[结论]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及脂肪烃类。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九眼独活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四川省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Aralia cordataThunb.)根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差异。[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成分。[结果]分别从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根中鉴定出了59、36种成分,分别占其精油总量的57.150%、45.867%。青川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有α-没药醇(4.093%)、海松醛(18.857%)、sclarene(6.750%)、松香酸(3.900%)、13β-methyl-13-vinyl-7-en-3-one-podocarp(4.238%)等;茂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有α-没药醇(2.502%)、海松醛(10.732%)、[1R-(1R*,3E,)]-3,7-dien-12-ol,4,8,12,15,15-pentamethyl-bicyclo[9.3.1]pentadeca(10.209%)、海松酸(12.305%)等。[结论]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不同地区九眼独活商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茶籽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温煎炸条件下茶籽油各理化指标的变化及酚类物质的耗损规律,为合理食用茶籽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检测茶籽油在煎炸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茴香胺值、极性化合物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等指标来判断茶籽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及煎炸温度的升高,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茴香胺值、极性化合物含量均逐渐升高,碘值和多酚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煎炸过程中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煎炸温度在160、180和200℃时,煎炸20 h后多酚类物质含量急剧减少,32 h时酚类物质损耗率分别达82.93%、85.22%、92.13%。[结论]茶籽油营养成分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损失,油脂品质下降明显,因此要严格控制茶籽油的煎炸时间及煎炸温度以延长茶籽油的煎炸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狗尾草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获得狗尾草叶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中具体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了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5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97%。[结论]狗尾草挥发油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苯甲醛(32.57%),苯甲醇(3.75%),2,3-二氢苯并呋喃(4.71%),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6.19%),反式-β-紫罗兰酮(4.72%),十五酸(5.68%)。[结论]该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狗尾草的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