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丁志强 《中国蚕业》2001,22(2):37-37
稚蚕是充实体质和维护群体发育齐一的时期,是整个蚕期的基础."养好小蚕一半收",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它概括地说明了养好稚蚕对蚕茧丰收的重要意义.根据生产实践证明,实行稚蚕共育是养好稚蚕的科学方法.由于稚蚕共育,十分有利于消毒防病,减少蚕病的危害,一般蚕病发病率可控制在5%以下.据近年来通州市实行稚蚕专业饲育和企业化经营方式,集中饲育至第3龄或第4龄后分户饲育壮蚕,受蚕病、农药中毒、鼠害等损失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2.
<正> 小蚕共育具有省叶省工省成本高产量的优点,在我省推广以耒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蚕桑生产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更是千家万户蚕农夺得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蚕共育的组形织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共育,一种是联户共育。集体共育是以乡或村为单位,利用集体公房或专门建造的小蚕共育室,由乡或村集体组织,将本乡(村)的全部找大部分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共同饲育至三令起蚕或四令起蚕,再发到各户饲养。这种共育是我省各地目前推广的主要形式。联户共育则是一种由群众自愿联合实行小蚕集中饲育,大蚕分户喂养的组织形式,共育设备(包括蚕室、蚕具、桑园)自己解决,推选具  相似文献   

3.
正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搞好小蚕共育是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的关键。小蚕共育是针对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养蚕的现实,把小蚕集中在较好的设施、设备及消毒环境中,由具有较高饲育技术的人员进行饲育,以饲育出蚕头足、发育整齐、强健无病的小蚕,供大蚕户饲养,确保养蚕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小蚕共育一是有利于补催青,能有效提高一日孵化率,确保了蚕农饲育头数;二是  相似文献   

4.
玉林县南江公社新联稚蚕共育中心,是一九八一年冬筹建的有“六面光”稚蚕饲育室及贮叶室11间,实用面积270平方米,蒸汽消毒灶一座,每批1至4令饷食蚕最大共育能力为二百张蚕种.它不仅担负新联大队352亩桑园面积所需稚蚕共育任务,还有附近的广恩、玉豸:平志、常乐等大队的种桑户参加稚蚕共育.新联稚蚕共育中心于一九八一年冬筹建,一九八二年三月中旬开始养第一批蚕,到现在(7月中旬)为新联大队养了七批蚕共454.25张,群众交售了五批共384.25张总产茧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几年来在养蚕技术的改革方面,稚蚕期采用防干类型饲育,就土室等及其相似类型的各种形式加以改进,并向稚蚕共同饲育推进。稚蚕共同饲育在1936年只占收蚁量的10%左右,最近(1959年)已接近60%。壮蚕期在条桑育的基础上已向年间(原意义为一年,这里可意味为全年)条桑育发展;从屋内条桑育向屋外条桑肓发展;最近并进一步向桑畑——或称桑园土中育发展。此外,从稚蚕共育并企图向全龄集体  相似文献   

6.
养蚕一般分为小蚕共育和大蚕分户饲养两个阶段。小蚕共育是小蚕期集中饲育,三龄起蚕饷食后将蚕分发到各蚕农户饲育的形式,一般由养蚕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养蚕大户负责小蚕共育的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 大竹县狠抓春蚕饲养“六个到位”。1.蚕种落实到位。全县采取了蚕农自报统计、村社统一共育、区乡统一调剂等办法,千方百计将春季蚕种落实到户,全县17850张蚕种已基本落实到蚕农,部分地方还增加了蚕种饲育量。如妈妈乡发种 2246张(其中原种 286张),比上年同期增加 6%。2、小蚕共育到位。全县使用共育室403个,共育蚕种12078张,共育面达67.6%。其中,26个基地乡使用共育室313个,共育蚕种9394张,共  相似文献   

8.
家蚕壮蚕人工饲料中桑绿枝粉不同添加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国内已在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日系原蚕稚蚕饲育及杂交率检验等方面得到大面积使用并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家蚕全部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在饲育技术及配套设施方面已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壮蚕期人工饲料的食下量张种在100kg左右(干量),特别是5龄蚕期要占全龄人工饲料食下量的85%左右,因此,饲料费用高,是制约家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不影响饲育成绩的前提下,研制适合家蚕(现行品种)壮蚕用低成本人工饲料, 可大幅度降低饲育成本.根据壮蚕期的营养需求,在壮蚕用人工饲料中适量添加廉价的桑树绿枝粉,成为研制低成本饲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稚蚕共育是养蚕技术从传统的个体分散饲养向专业化饲养管理的一次重大改革.我区有计划地推广稚蚕共育是1981年开始的.在梧州召开了专业会议,参观了苍梧县人和共育室,并作了具体部署.至1986年底共育率已近20%,各地实践表明:共育比不共育增产显著,好处很多.为使稚蚕共育标准化和逐步扩大共育比例,区蚕业指导所1985年拟草了《广西家蚕稚蚕共育技术规程》(讨论稿),同年12月在区蚕学会作了专题讨论,与会的同志对《规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当时的几十份讨论稿已分发到部分县试行,有的同志反映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求多印发一些供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稚蚕共育是利用专用设备,与壮蚕饲育场所隔离,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遁力合作,而进行有计划的防病管理和实行省力化技术。蚕令愈小,对蚕病抵抗力愈弱,而稚蚕共育能实施卫生管理,对蚕作安全及提高蚕茧产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日本稚蚕共同饲育所的现状与将来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汪亚平 《蚕桑通报》2010,41(4):38-39
<正>近年来,淳安县对"小蚕联户共育"示范和推广工作非常重视。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扶持奖励政策,积极推进"小蚕联户共育"试点和示范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0年春蚕期梓桐镇范围133联户共育点(每个点4~6户蚕农,十五张左右蚕种)保质保量完成"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目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小蚕饲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在小蚕共育的基础上,向企业化养蚕发展,饲养商品小蚕,向蚕农出售小蚕的小蚕店;另一种是有育蚕技术的户与一般养蚕户自愿结合,联户共育小蚕。这两种育蚕形式,在我们黄淮海中低产地区蚕桑攻关点——宿迁县丁咀  相似文献   

13.
(一)稚蚕共同饲育在日本的普及最近几年的动向是小规模的共同饲育所,经过逐年合并重整而显著地趋向大型化。全国3418个稚蚕共同饲育所中,应用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的有1152个所,占34%;应用大型自动调饲育机具的有228个所(共计279台)。  相似文献   

14.
《江苏蚕业》2017,(4):5-7
优食一号蚕品种稚蚕采用人工饲料饲育比稚蚕采用桑叶饲育全龄发育经过延长23h,kg茧粒数、张种产茧量、茧层率、良蛹率以及茧丝质检验成绩中的清洁、洁净和鲜毛茧出丝率似有下降趋势,但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认为该品种对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较为适应,建议在推广过程中,加强分户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正> 小蚕共育是改变农村养蚕发病率高,单产低,茧质差的较好的组织形式,它适应了桑树承包到户,养蚕零星分散,难以经营管理的状况。从目前我县农村实际养蚕条件来看,不论是老区或新区都存在着房屋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等制约因素;从有利于稚蚕生长发育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养蚕成本等方面考虑,根据各地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依托重点户、科技户的优势,组织联户共育,或建立共育室,以集体为单位组织共育,服务于广大蚕农,是一种高产、经济、省力的  相似文献   

16.
小蚕共育     
1983年淳安县里桐公社洁蒙大队统一组织小蚕共育,由蚕农自愿参加,在288.5张蚕种中,参加共育的有175.75张占,60.9%.小蚕共育实际大炕房防干四回育,饲育标准参照省农业厅、农科院提出的春蚕杂交种饲育技术标准.共育的职责:1.三加强:(1)加强领导,(2)加强技术骨干,(3)加强设备条件;2.三合理:(1)共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科技进步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操作繁杂、费工、费本的家蚕饲育技术,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需要。广大蚕农希望简化操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养蚕生产率,力求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提供小蚕高效饲育方法,我们1989年对现行几种稚蚕省力化饲育形式进行了比较,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8.
桑前  李瑞 《江苏蚕业》1993,(3):11-15
试验认为,生产中稚蚕期采用人工饲料育,由于蚕儿摄食性、发育整齐度好,蚕体质强健、发病少,有利于共育;饲育成绩和茧丝质成绩与桑叶育无大差异。采用稚蚕期1~3龄一回平板下层给饵饲育,操作简单,劳动生产效率至少可以提高5倍以上。还可调整养蚕布局,不需配备稚蚕专用桑园,能提高桑园产叶量,扩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来,该县都是采用村集体领来蚕种后,由村里安排饲育人员共育到三龄,再分到各家各户。它有利于提高小蚕饲育质量,节省劳力和蚕农费用。然而,随着蚕茧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责权利不明的“吃大锅饭“式的饲育方式,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由于谁饲育的小蚕又分到哪一户去了分辨不出来,出了问题也不好处理,影响了蚕农参与共育的积极性。为此,该县  相似文献   

20.
根据江安镇周庄村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联户共育技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技术参考。按照"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的目标要求,在共育之前把好消毒关,共育过程中控制好温湿度,做到良桑饱蚕,超前做好扩座和匀座工作,达到省工、省料、省桑叶,蚕好、茧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