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化互译是各国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其他国家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性的主要方式。中西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对各种文化名词、文化符号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以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的文化思维进行文章的传达。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译者的文化翻译对比、译者的翻译策略,指出两种译本翻译存在的多样性、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 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着手, 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 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可读性强, 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风民俗、教育等方面,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是古今史学家和文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红楼梦》在传人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一是由杨宪益夫妇所译(译自1760年的影印钞本——“脂本”),其二是由英国译者大卫霍  相似文献   

4.
以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以中国儒家古代经典《礼记》的两个英译版本为例,即理雅各和老安的英译本,探讨这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句子结构的保留,句意传达等方面的得失,并比较他们在句子,风格和文体方面是否对等,是否传达出了源文深层的文化信息。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意义的理解与重构,因此,与意义相关的理论可以指导翻译研究。尝试根据动态意义建构论,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研究隐喻的翻译。主要观点是:隐喻翻译具有语境灵活性、文化规约性和译者心理性。  相似文献   

6.
《半生缘》是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金凯筠成功地英译了《半生缘》,将张爱玲的又一优秀作品介绍到西方国家,实现传播当代汉语作品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态翻译学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有学者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进行研究,然而对于她未曾自译的中文小说《半生缘》,鲜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其英译本。全文以《半生缘》金凯筠英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分别用实例分析译者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期为张爱玲他译作品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的《西厢记》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厢记》对宝玉、黛玉爱情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打下深刻的烙印。薛宝钗对《西厢记》的态度以及宝玉、黛玉与张君瑞、崔莺莺两组形象之比较,艺术地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舞台演出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其改编与评点的著作也随之而来。《西厢记》中"酬韵"这一折别样出彩,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改编也具有独特的文人气息。本文则两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金圣叹对其曲辞改编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译者身份的构建不仅与文化的交际性过程相关,还与不同文化文本间文化操控策略与规范联系密切。本文对《哈姆雷特》的译本进行了分析,认为因个人经验和文化及时代背景等因素的渗入而使译文变成了文化再现或再创造,从而将翻译中文化归化的操控权置于译者一方,并在不断变化的多元文化空间中塑造译者身份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创造性误读是指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有意识的改变和重写.从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英译本<中国传奇>出发,作者分析了翻译的创造性误读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前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创造性误读并非是对原作和文化的亵渎,而是文学生产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安德烈·勒菲弗尔与苏珊·巴斯奈特一起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研究观点,颠覆了以往翻译理论的指向,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翻译实践和文化资本的流通:〈埃涅伊特〉的英译本》一文中,安德烈·勒菲弗尔以《埃涅伊特》英译本为例探讨了翻译和文化资本的关系和影响翻译实践过程中文化资本的流通和传播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他在文中传达的独到的翻译思想,探索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的晚年巅峰之作《声声慢》向来是诗歌翻译的一座珠穆朗玛峰,以其非凡的魅力引国内外众多译者前来挑战攀登这座高峰。译作纷纷以不同姿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们深切得体会到译者们可谓费劲思量,也更深刻的感叹《声声慢》之难译,然让我们爱如家珍的《声声慢》需与天下共赏。本文就前七组叠字展开分析,通过鉴赏众译者的作品,以求探索翻译本词所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使读者通过体会短短十四字的难于驾驭程度之高,再一次领略中国第一女词人的绝妙好词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3.
《尚书》为"七经之冠冕",是中华文化的元典。基于已建成的《尚书》英汉平行语料库,以定量方式考察理雅各和彭马田两个英译本对农业术语的文化折射。研究发现:理译本在四个分项和整体上的文化折射率均低于彭译本,文化忠实度较高,相比而言,彭译本文化忠实度较低,与原文的文化距离较大。从识解理论的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四个维度入手,可以阐释产生文化折射差异的认知机制,对于中国古典农业文化外译与传播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自编成以来在中华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发展中就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英译本较多,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在形式上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诗经》几个英译本在传递原文形式美学因素上的优点和不足,旨在摸索中国古籍翻译实践的普遍原则,并寻找新视角。对比研究表明,原文中的美学因素是否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在译本中,是译本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背景下蕴含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不同文化背景必然导致文化负载词成为传递或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关键所在。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指引性作用。因此,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根据,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切入点,从多种翻译方法着手探析英译本中对原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功能理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浪淘沙》的三种不同英译本,从语言学角度展开详尽分析,从而为古诗词英译本的分析评价,切入了新的视角,丰富了译本赏析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外翻译界对诗歌的探讨较多,争论的焦点在其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的比较,认为这三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诗歌翻译中总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谓译诗难全。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文学翻译处于我国四次翻译高潮之一,民国时期文学翻译的译入研究已经取得不少的成果,而对于译出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民国时期虽创办了不少的英文刊物,但从文化学术性和影响力来讲,由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创办的《天下》当属佼佼者。凌叔华作为京派小说的女作家之一,《天下》收录了其本人和朱利安·贝尔合译的三篇小说译文。本文即以《天下》中凌叔华小说译文为例,分析在中西译者合译的译本中西方译者的翻译选择以及文化身份对翻译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文尝试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理论根基,以傅雷翻译的《高老头》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