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稻瘟病菌小种间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从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一个候选互作蛋白OsDjA9与Avr-PikD的互作关系进行鉴定,以期获得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水稻靶标。【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pull-down、Co-IP、荧光素酶互补成像试验及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共定位分析来验证Avr-PikD与OsDjA9的互作关系,并进一步借助酵母双杂交鉴定OsDjA9中参与互作的关键结构域。【结果】Avr-PikD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均能与OsDjA9发生相互作用,且OsDjA9所含DnaJ结构域是其与Avr-PikD互作所必需的。【结论】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水稻OsDjA9蛋白是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一个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与命名,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变异原因和基因研究概况;指出在稻瘟病菌鉴别品种、侵染机理和无毒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国际统一使用的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加强稻瘟病菌对水稻地上部组织外的其他侵染途径以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等策略,以深化对稻瘟病的研究,使稻瘟病的系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的稻瘟病菌与水稻主栽品种互作关系,采用水稻苗期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了来自黑龙江省7个水稻主要种植区的5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20个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的致病力及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供试品种的致病力有差异.齐齐哈尔和...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进行了41个水稻品种的 GRA-PCR 和15个稻瘟病菌的 REP-PCR 分子指纹扩增和聚类分析;完成了品种和病菌互作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 GRA-PCR 指纹聚类后,以0.56遗传相似距离点划分时,供试的41个品种可分为两个遗传相似组,其中一组的19个品种大多数为云南省地方老品种,另一组的23个品种多数为近年来生产上的栽培品种。病菌 REP-PCR 指纹聚类后,在不同的相似距离划分时,获得不同的遗传相似组,当以0.08相似距离划分时,各遗传相似组的致病性与供试品种之间有一定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与命名,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变异原因和基因研究概况;指出在稻瘟病菌鉴别品种、侵染机理和无毒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国际统一使用的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加强稻瘟病菌对水稻地上部组织外的其他侵染途径以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等策略,以深化对稻瘟病的研究,使稻瘟病的系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水稻稻瘟病菌的研究进展 ,包括生理小种的鉴别、命名及演变 ,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原因及遗传、菌株的多样性以及病菌侵染与为害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稻瘟病菌MoYpt7激活型为诱饵蛋白,从稻瘟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cDNA文库中筛选互作蛋白,经复筛得到10个候选互作蛋白基因,利用Bi FC或pull-down assay验证蛋白间的互作,为寻找MoYpt7下游调控侵染致病过程的效应因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安全生产关乎食品安全问题。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相较于药物防治,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田间稻瘟病菌群体复杂多样、杀菌剂过量施用、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小种变异迅速,品种的抗性往往只能维持 3~5 年。稻瘟病菌通过无毒基因的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逃逸或抑制水稻的免疫系统,实现侵染致病。目前已在稻瘟菌中鉴定出 26 个无毒基因,其中 14 个已被克隆,其在病原菌的侵染、定殖和干扰寄主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稻瘟菌效应蛋白和水稻抗性蛋白的互作分子机理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稻瘟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原菌的作用途径和植物抗病基因响应的免疫反应,以制定更高效、绿色的防治措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在水稻细胞转运和分泌的过程、效应蛋白与抗病蛋白互作的研究进展和效应蛋白的区域性分布,讨论和展望了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以期为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控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水稻-稻瘟病菌的非亲和互作及亲和互作中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受稻瘟病菌侵染后水稻叶片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升高,说明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在非亲和互作中的发生比亲和互作的早,且强度大,抗坏血酸含量在两类互作中均五降,至后期亲和互作中的降幅明显大于非亲和互作,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两类互作中的均升高,但亲和互作的后  相似文献   

1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入使稻瘟病菌遗传规律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已经建立了稻瘟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其遗传图谱并克隆了数种与致病性有关的基因,同时利用重复DNA序列从分子水平上对病菌的群体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稻瘟病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揭示病菌的致病机理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28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至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菌是引起水稻稻瘟病的一种真菌。稻瘟病菌致病性的深入研究,对抗性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谱系的划分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菌链状分生孢子形成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种途径得到了稻瘟病菌产生链状着生分生孢子的突变体菌株,并对这些突变菌株的DNA指纹图谱、致病性及孢子形成等特性与原菌株分别作了比较研究。用复合位点探针MAGGY和MGR586进行的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突变体确系野生型稻瘟病菌的突变体。虽然这些突变菌株都能产生病斑,但其致病性较野生型菌株有明显下降。叶鞘接种结果表明,所用突变菌株均能形成附着孢并能穿透寄主细胞壁。突变菌株能形成链状着生的分生孢子,多数有两个分隔,呈弯膝形或长镰刀状,透明或灰橄榄色。突变菌株在病斑上和燕麦片培养基上都能产生链状着生的分生孢子,也能产生正常的分生孢子。通过单孢分离后,在燕麦片培养基上形成的两种孢子的比例基本稳定,表明突变菌株的孢子形成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稳定性状。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菌致病机制及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稻瘟病菌致病机制、有性世代、无毒基因分析,重要功能基因克隆以及稻瘟病菌产孢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16.
源于粤晶丝苗2号穗瘟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广东龙川严重感染稻瘟病的常规稻品种粤晶丝苗2号穗瘟标样进行单孢分离,获得来源于不同穗瘟标样的5个分离物,并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和11个单基因系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个单孢分离菌株均属于ZB13小种,可侵染含Pi50等不同抗性基因的6个单基因系。选取YJ1、YJ2、YJ5等3个菌株对广东省部分品种(组合)进行致病性测定,在测定的55个品种(组合)中,分离菌株均可侵染广东骨干抗源品种28占所含的3个抗病基因Pi50、Pita2、Pish,同时可侵染广东省部分主栽品种,如粤晶丝苗2号、黄华占、美香占、玉香油占、黄广油占、丰华占、丰丝占等37个品种(组合),但天优998、巴太香占、胜巴丝苗等18个品种(组合)对测试病菌表现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