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区位于安塞县境内的延河中上游地段,包括延河支流杏子河下游的茶坊等三个大队和县南沟流域五个大队。总土地面积78.4平方公里,折合11.76万亩。全区共有718户,3,469人,每人平均土地面积33.9亩,宜林荒山面积3.85万亩。本区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区内地形破碎,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水最549.1毫米,7—9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1.1%;年平均气温8.8℃,年绝对最低气温-23.6℃;海拔高度1,000—1,400米。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通报》1983,(6):37-39,27
石原大队位于河南省陕县南部,是一个沟深坡陡的黄土高原村庄,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全大队4个自然村,15个生产队,507户,2,235口人。总耕地4,949亩,山坡沟壑面积3,170亩。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形复杂、条件较差的大队,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我们对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只注意片面地强调抓粮食生产,单一经营,结果造成大地植被稀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缺粮、缺钱、缺水、缺燃料、缺饲料、缺肥料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六十年代前期,我们这  相似文献   

3.
朱家小流域属北方土石山区,流域内原生植被较好,以次生林为主。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分析,依据流域具体情况,针对灌木林、坡耕地、沟道采取了相应的封育保护、保土耕作、修建水平梯田、果树台田、谷坊等治理措施,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前后蒲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及降水和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运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探讨1990—2019年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结合LMDI模型评估了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9年3个时间段植被和降水对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侵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而中度及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流域侵蚀情况总体持续向好,植被覆盖度与降雨侵蚀力相互作用驱动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动态发展;2000年以前,降水是影响土壤侵蚀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植被作用逐渐凸显。蒲河流域的退耕还林还草成效显著,是流域侵蚀防治的有效措施,应在侵蚀较强的流域中上游地区继续加强植被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通报》1983,(2):52-52,53
我们古垒大队包括10个生产队,285户,1,413人。现有1,668亩水田,9,829亩山地。过去,我们这里山光岭烂,水土流失严重。全大队有396个崩山口,受崩山为害的农田达1,200亩,水稻年亩产只有300多斤。解放后,特别是1963年以来,我们带领群众对崩山秃岭进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把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结合起来,在大搞谷坊、拦沙坝等工程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努力做到造一片,治一片,封一片,成一片,使有林面积达到8,810亩,绿化率达89.6%,水土流失得到有力的治理与控制,崩山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解家营—柴沟堡)和G109京拉线(北京—拉萨)2条公路分别布设15个调查点和14个集水区,对调查点及集水区植被、土壤、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流域内草地片蚀较为严重,耕地侵蚀不严重,沟谷内裸地风蚀较为严重。上游黄土高原丘陵区沟蚀严重,且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沟岸扩张未停止,伴随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中游风沙区以风水复合侵蚀为主,大幅增加了流域的产沙总量。流域内道路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扰动进一步加剧了侵蚀风险。径流泥沙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地区。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以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为主,虽已起到一定水土保持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而未能发挥理想效果。[结论]西柳沟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特点叠加下层砒砂岩土壤条件共同加剧了该区土壤侵蚀,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人类活动扰动加剧了生态风险,当地政府亟需持续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覆盖小流域的产流输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行不同植被覆盖小流域的产流输沙研究,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内部嵌套的3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降雨特性和植被覆盖条件对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并不成一定比例;小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也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泥沙量的增长幅度大于径流量;在黄土区,短历时的暴雨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应该作为水土流失预防的重点;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以封禁植被为主的小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小,人工植被为主的小流域次之,水平梯田为主的小流域最大;在封禁条件下自然恢复植被为主的小流域对黄土区典型暴雨的水土流失预防效果最佳。因此,如何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仿拟自然进行植被恢复,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省沂源县双泉小流域位于沂源南部山区,是淮河流域沂河水系白马河一级支流上的一个小流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共248户,839口人,劳动力310人,分布在十条山梁、九条沟内,人均土地5.72亩,人均耕地1.29亩。该流域属石灰岩溶蚀区,1983年未治理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均泥沙流失量1.25万吨,年土壤侵蚀模数3905t/km~2。  相似文献   

9.
<正> 江苏省东海县高山河小流域位于该县西部马陵山区,属沐河流域低山丘陵区。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7400亩(坡耕地占93.2%),疏林地10100亩,自然沟壑及水冲沙压地8200亩。全流域有支沟15条、毛沟42条、岗岭15座。这里的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7℃,绝对最低气温-18.3℃,无霜期225天,年均日照时数2401.3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09.6毫米,冬春干旱少雨,降水量为全年的16.2%,夏末至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3%。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9.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5%。平均年侵蚀模数4874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在面蚀同时伴有沟蚀,也有滑坡重力侵蚀。据调查全流域年流失泥沙总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十大孔兑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流域水土流失及其分布、动态变化。[结果] 十大孔兑流域植被面积占流域面积的63.97%,以中低覆盖和低覆盖为主,分别占植被覆盖面积的48.85%和36.54%。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4374.98 km2,占流域面积的40.63%;与2020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46.32,3 664.50,4 958.03 k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耕地和其他土地4个地类上,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6.69%。[结论] 十大孔兑依然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难点地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坚持以“以沙棘种植为主的植被建设,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工程布局,以锁边固沙为前提的治沙方针,大力推进拦沙换水试点工程”的流域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中国实施的重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对区域植被覆盖及土壤侵蚀产生重要影响。以洛河流域(陕北黄土高原部分)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域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结合流域降雨、土壤类型、DEM、植被覆盖等数据,定量分析了2000—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洛河流域2000—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2000—2005年;(2)洛河流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植被NDVI平均值增大,耕地变化区域植被NDVI值增加幅度高于耕地未变化区域,表明耕地变化区域植被NDVI增加对耕地区域总体植被NDVI值增加贡献较大;(3)降雨侵蚀力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影响。受降雨侵蚀力增大影响,2000—2010年洛河流域土壤侵蚀呈增加趋势;不考虑降雨侵蚀力变化情况下,洛河流域土壤侵蚀呈减少趋势,反映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土壤侵蚀的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源、汇"景观理论,利用洛伦兹曲线,考虑了植被覆盖因素,基于景观坡度指数,构建了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定量分析了丹江流域9个子流域的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北部各子流域主要以水土流失的"源"景观为主,景观坡度指数大,空间负荷指数小,水土流失风险大;流域南部各子流域上游以"汇"景观为主,坡度指数大,中下游以"源"景观为主,景观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3.
对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生态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发展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云南东川陶家小河为例,通过调查走访及运用“3S”技术对该流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调查,获取了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资源详细资料及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结果表明:由于陶家小河流域内森林植被的破坏以及陡坡垦殖和水渠渗漏的原因,导致了流域内多处良田和林地被泥沙石块淤埋,从中上游分布大片森林植被到目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5.5%,形成了“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农田减少—贫困—陡坡垦殖—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在流域基本生态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植水土保持林、果树林以及封禁治理等6条生态恢复建议,以期为恢复流域生态环境和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黄河中游流域水沙过程及对退耕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明确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水沙效应问题,选择黄河中游风沙-丘陵过渡区、典型丘陵区以及土石山林区5条典型流域,用降雨及面积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输沙量数据进行处理,探讨了近50a来流域水沙及其关系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5条流域标准化年径流量、标准化年输沙量均表现出显著减少趋势,且两者发生跃变时间基本一致。时段频率上的河流输沙量减少程度较径流量大,零输沙天数逐时段增加。植被覆盖度低的风沙-黄土丘陵过渡区流域,较植被覆盖度高的土石山林区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均变化斜率大,跃变时间早。5条流域汛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表明,植被覆盖度低的风沙-黄土丘陵过渡区流域的输沙量分布域较植被覆盖度高的土石山林区流域大一个数量级,其产沙动力也最强。近50a来,5条流域的水沙动力系数均呈现逐时段降低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5条流域水沙动力系数平均降低24.5%,1999年后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则使其平均降低70.6%。流域水沙拟合线性关系常数项绝对值,以及流域冲淤平衡时的径流量呈现随时段减小趋势,进一步说明水土流失治理及退耕还林(草)措施对流域水沙动力关系的削弱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及其恢复过程对陡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差异,寻找可以更好地控制陡坡地水土流失的植被类型,进而为黄土高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坡地9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14 a(2008—2021年)的降雨、LAI和径流泥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泥沙随植被恢复的变化。[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减少径流泥沙效果存在差异,侧柏林多年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其余8种植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羊草与沙棘林的平均值较低。随着植被恢复,各植被LAI逐渐提高,地表径流与土壤流失显著降低,但不同植被类型表现出的递减规律具有差异,在2021年,白羊草、沙棘、沙棘×刺槐和刺槐林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模数低于其他植被类型。各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模数均符合线性关系(p<0.01),函数系数代表单位径流导致的土壤流失,反映了植被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白羊草的效果最佳。[结论]草、灌及其混交林的植被恢复措施较纯乔木林可以更好地控制黄土高原陡坡地的水土流...  相似文献   

16.
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类型及保护利用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东部的秦戏山,是海河水系的干流之一。滤沱河流域内的湿地植被可分为4大类,即木本湿地植被、水域植被、低草湿地植被和高草湿地植被。本文对17个主要群落类型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群落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对滹沱河流域植被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合理地利用一切土地资源,节约每一寸土地,越来越为人们关心。怎样合理开发利用浅山地区的土地资源呢?绍兴市文山大队治理山地的实践,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文山大队地处浅山区,人多、山多、田少。全队1504人,860多个劳力。水田573亩、旱地20亩、茶园720亩、竹山1750亩、杉木林500亩、柴山(薪炭林)4435亩。过去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森林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1962年9月一次台风就毁掉农田50多亩,泥砂压埋70多亩。粮食减产,人均收入仅60多元。1977年以前由于利用不合理,荒山秃岭达  相似文献   

18.
以多源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基于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管理等功能,获取苕溪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对降雨、土壤、地形、植被、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各土壤侵蚀因子,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得到苕溪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苕溪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2°坡度级;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九成以上的园、林、草地植被覆盖度大于60%;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304.45 km~2,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茶园、人为扰动用地、其他林地及旱地,其中极强烈及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人为扰动用地、茶园和坡耕地;整体来看,土壤侵蚀强度改善的区域面积大于加剧的区域面积。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以来,泉州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 542.48hm2,治理小流域89条、治理崩岗1 200处、治理坡耕地8 733.33hm2,治理区植被覆盖度普遍提高10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量减少65%以上,水土流失率由2010年末的15.2%下降至13.35%,近百万亩治理区水土流失程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泉州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点抓好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 东窑沟是山西省右玉县境内马营河的一条支流,属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小流域面积19.3平方公里。各种地类中,坡地占79%,沟床占11%,平地占10%,涉及3个公社的10个生产大队,1.3万亩耕地,1,280人。海拔1,305—1,630米,干沟比降3%,沟壑密度2.7公里/平方公里。年降雨量400多毫米,平均气温3.5℃,无霜期90—110天。这里气候寒冷,干旱多风,地形破碎,土地贫瘠,土质松散,植被稀少,风蚀水蚀都很严重。加之不合理的乱垦滥牧,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加剧了水土流失,每亩产量只有50—60斤。每人平均收入50余元,群众生活很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