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1978—2016年中国财政支农、农业贷款和农业产出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 ,分析了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对农业产出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农业产出短期内具有较强的增长惯性,长期受农业贷款影响显著,受财政支农影响微弱。农业贷款是农业产出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两者存在单向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不是农业产出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农业产出是财政支农增长的Granger原因。长期而言,农业贷款显著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而农业产出增长又会提升财政支农水平。最后,提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优化调整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探索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合力点等提升农业产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明  卓建伟  胡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895-3896
在Granger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测定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并从财政支农政策制定和执行两方面探讨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偏差的原因。主要结论是:农业公共产品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并在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业综合开发以财政投资带动社会资本,通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投资效果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本的拉动效应和促进农业产值增加的产出效应来反映。该研究根据1988~2012年时间序列变量,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增长对社会资本增长的影响,分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财政支农资金相比,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应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倾斜。  相似文献   

4.
在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测定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并从财政支农政策制定和执行两方面探讨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偏差的原因。主要的研究结论是:农业公共产品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并在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财政支农支出是我国农业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新疆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增长率,在分析新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借鉴CD函数建立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软件,计算出了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6.
河南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本文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选取河南省1978~2006年的农业产出和财政农业支出的数据为样本,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农业GDP相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弹性仅为0.02698,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2-2008年海南省的统计数据资料.用修正了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南省农业GDP相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弹性为-0.065778,1982-2008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的平均贡献率则达到了6.68%。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南应该加大财政支农的规模并提高其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筹资困难和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的矛盾。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高了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改变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资金筹集方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能彰显政府投资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湖南省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方式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蒙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921-2923
运用线形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工业反哺农业中的两个主要的资金注入渠道——财政支农和“以工建农”对我国农业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支农各组成部分的产出效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注入应以财政支农作为主要通道,并适当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减少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支出,减少农业事业费开支,增加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支农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手段,是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南省武冈市财政支农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抗灾救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等方面,但是在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实施中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健全、支农方式不恰当、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今后要采取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优化财政支农方式等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1.
张锋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114-116
分析了现行财政支农政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针对河南省财政支农政策实施中存在支农投入资金总量小、支农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及支农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要明确财政支农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演变的4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深化期和城乡统筹背景下。当前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投入产出效率较低、财政投入未达到预期效果和投入机制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财政收支新形势不适应等方面。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协调、完善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机制、创新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方式、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管体系。总之,政府以较高效率增加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这不仅是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环境作用及我国农村土地兼具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资料属性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的,也是解决我国长期并存的二元城乡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实证分析显示,对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珠海,其农业地方财政投入的最优规模为占农业GDP的38.42%。实证分析表明,在农业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上,地方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在遵循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提高投入资金的效率。同时,财政投资应该较多的集中在替代劳动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等公益性项目上。  相似文献   

14.
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欠合理、管理不善、绩效不高是当前财政支农的问题所在。要明确财政支农原则和投资方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管理。  相似文献   

15.
王志章  贺翠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58-5260,5263
基于1990~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和粮食产量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通过一阶差分后可变成平稳序列;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短期内可能失衡;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互不为彼此Granger原因.财政支农在长期可以促进粮食增产,但在短期对粮食生产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完善多元化的粮食生产投资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数字农业的概念、特征,分析了数字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出数字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数字农业问题必须从资金投入、网络建设、技术研究、市场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数字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当前财政支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分析 ,提出了建立财政支农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即 :1提高财政收入能力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增加 ;2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大农业科教投入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4加强间接调控 ,搞好重点建设 ;5强化监督机制 ,提高资金到位率  相似文献   

18.
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继续增加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为了促进北京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笔者通过对北京发展创意农业的背景和意义的阐述,创新出包括民俗文化植入、低碳生态强化、特色产业发展、产品加工创意四种模式以及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线性链条利益共享和金融支撑与促进三种符合北京特点的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